所謂治國必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我們研究《大學》,在前面已經提起大家的注意,到了修身齊家的階段,是由“內明(圣)”的學養,轉進為“外用(王)”的發揮。但必須更要了解,我們過去的歷史文化,從孔子開始的儒家,乃至傳承孔門心法的曾子、子思,甚至孟子,始終是稟承三千年來“宗法社會”的倫理傳統,發揚人道的人本位思想。
大家庭的家族,便是人群社會的基本,猶如一個小國的雛形,而且它所注重的是禮治,而不是“法治”。“禮”是文化的教養,道德榜樣的感化。“法”是人為建立適應時(間)空(間)環境的規矩,用來管理人的行為,使其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可起平衡利益、調整利害沖突的作用。殷、周以前,中國文化的政治指標是以禮治為主,法治僅是輔助禮治不足的偶爾作用。如果要研究討論禮治和法治的比較,哪樣才對?那可問題不簡單,必須要從人類社會發展史、人類經濟發展史等學科來綜合研究。
我們現在提到禮治、法治的問題,只是要大家了解孔門儒家的傳統學問的主旨所在,是以人本位的“人倫”之道出發,外及“為政”的原則原理。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貫道理,都不外于這個范圍,它并不是講政術、政法的運用法則。明白這個道理,才好去學習了解原本《大學》、《中庸》等書的精義所在。
同時,更要了解,由于傳統文化以“宗法社會”的“家族”為主,從夏朝開始,由堯、舜以來的“公天下”,一變為“家天下”,到了周、秦以后,確立以一姓一家為代表的國家、天下,“大家長”號稱“帝王”。這個制度習慣,一直運作了兩千多年,直到二十世紀初期,才與西方后期的民主等思想相結合。恰如孟子所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完全一致。但在我們的文化思想習慣的血液中,直到現在還存在著“宗法社會”帝王“大家庭”的陰影。
以我的經歷來說,在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年),我還親自碰到由來自田間的農民七八人,手執杏黃旗,身背大關刀,沖進成都“皇城”大殿,登上皇帝寶座自稱“天子”。這不是演戲而是真人真事。在這個世紀當中,如軍閥、政客、學人們,也還有不少如曹操所說,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的思想呢!再說,距離現在七十多年前,有一位滿清遺老親口對我說:“你看吧!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了嗎?他們不知道北伐成功,正好是政治南伐呢!”那時我還年輕,不懂就問。
什么叫“政治南伐”啊?他說:“做官、玩法、貪贓、腐敗、無能、爭寵、爭權,哪一樣,都跟清朝以前的帝制時代,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外表不一樣而已。而且他們還不像帝制時代有水平,那時還較為文雅多了!你父親要你讀書不做官,是對的。‘一代贓官九代牛’來償還罪孽,可怕啊!”老實講,他這一番話,我數十年來記憶猶新,世事幾經反復,愈看愈不是滋味。這真如張問陶的詩所說:“一編青史太陳陳,上下千秋笑轉輪。”將近一個世紀的革命,百年來的歲月,反反復復,依然如故,真的令人氣結。
而且,更要明白,從西方后期文化的民主、自由思想東來,開始沖擊中國的固有傳統文化,漸漸又互相溝通了解而結合。你看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后,以美式的民主選舉作代表來說,當他們為了競爭登上國家領導人的寶座時,互相揭發缺點,甚至作人身攻擊。對于他青年時代的學業成績、男女戀情,甚至夫婦之間的嬉笑怒罵,都要拉上電視來諷刺。大家還公認,這才是真正民主的風范。誠然,好玩是好玩極了,但是世上真有多少人是白璧無瑕的圣賢啊!照這樣說來,自三代以后,有才能而德行有缺點;有高尚的品德,恰恰又缺乏掀天揭地的才能;在才、德和學識三者之間,又要別有雄才大略的氣魄,這樣的人,恐怕只有向印象派畫里去找了。而且,這是在要求別人是圣賢,不是在人人要求自己是圣賢啰!似乎有欠公平吧!但不管怎樣說,現代西方美式的民主選舉挑剔病,正如B型的流行感冒,風靡一時,歸根結底,還不及我們傳統文化中孔門學派的《大學》、《中庸》之道,說得更明白透辟呢!并且它不是要求他人,而是要人人能明白自己要達到的學養目標。“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要“誠心”地要求自己,雖然沒有完全做到,也不太遠了,總會達到目的。
那么,原本《大學》,關于“治國必齊其家”的原文怎樣說呢?“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在這一節里,先要了解所說的“教”字,照傳統文字學的解釋,教者效也。這個字的內涵,便有教化、教育和效果的意思。因此,便知他所說的是人人要求自己的學養,發揮“外用(王)”,先要從齊家做起。而且更要了解這個齊字,在傳統文字學的解釋上,有平等、平衡、持平、肅靜的內涵。
因為你從“成人”而進入“大學”的階段,既已養成“致知、物格、誠意、正心、修身”的“內明(圣)”之學,自然也可以因“身教”而影響自己的家人,使他們能夠了解做人處事的標準方向,而使整個家庭,安和利樂。假使對于親如家人都不能達到教化、教育的影響效果,那么,你說進入社會,擔任公職,或替別人做事業,反而能有教化、影響大家的效果,那是肯定不可能的事。所以說,一個真有學養成就的君子,即使不走出家門一步,他也能夠對于整個的社會、國家,會起教化、教育影響的效果。
上面是根據《大學》原文,姑且試著來略加說明。但我現在猶如《禮記》上所說的:“猩猩能言,不離走獸。鸚鵝能言,不離飛禽。”我也是學話的鸚鵡而已。而且一邊說,一邊自己冒汗,心里發毛,慚愧之至。只有一句話:“我所不能也。”因此,我也常告訴一般學佛修道、或信任何宗教的朋友們說,請你先干實一點,不要老是說,我要學佛度眾生、救世人。自己的家人,不是眾生之一嗎?也是世人吧!既不能影響家人,便說要度眾生、救世人,可能嗎?也許你能,我實在自慚不能。所以一輩子也不敢以師道自居,既不認為有學生,更不敢自認為是你們的老師了!
所以更要了解如《中庸》所說,“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意義了。這是子思說明孔子所推崇宣揚的傳統文化,是以堯、舜的道德教化作標準,以周文王、武王的接近道德的“憲章”制度作榜樣。有關堯、舜的大略歷史背景,前面已經提到過。現在,我們將對周文王的歷史資料,先有一個認識,了解他是怎樣影響“齊家、治國”的經過,就可明白孔門傳統儒家所指的“治國、齊家”的榜樣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