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如何理解這兩句話?關鍵是要到《道德經》里找到老子給出的理由,而不是我們自己想的。我找了,確實不太好找。先看第七十七章相關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天道“損有馀”的表現: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長保。強大處下。勇于敢則殺。去甚,去奢,去泰。另外,有身者、甚愛者、多藏者、將欲歙之者、將欲弱之者、將欲廢之者、將欲奪之者、食稅多者、求生厚者,等等,都是“有馀者”!最終都會被“道”損之。
2、天道補不足的表現:柔弱處上。洼則盈。少則得。等等。而“至治之極”的景象:“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就是“不足”得補的終極體現。
3、天道“損有馀和補不足”的原因:
①天道是不自私的,這是最根本的原因。得道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這樣做下來,就是百姓沒有感覺到圣人的存在,認為和諧美好的局面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②天道有慈心,這是發自內心的深切的愛。得道的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對能力有差異的善者和不善者,都會一樣善待。還非常善于救助需要救助的人,從來沒有發生有人被遺棄的情況。
說到這里,有一個點,大家要特別注意:圣人不是從平等觀出發來做“損補”的事!事情的結果,或許有平等的效應,但不是得道圣人的出發點。因為,圣人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道”,合道的,叫德,不叫平等。“慈心”就是德。大家去看,慈心的父母往往都是偏心的,總要在較富有的子女那里多摳一些給別的子女!所以,我們要明白,圣人善待“不善者”、“常善救人”都是出于慈心,而非平等觀。
③天道是“利而不害”的,得道圣人深明這個道理,更加增強了付出的信念。老子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大家注意!“既以為人”是做事的出發點落在“別人”身上,這時對應的是“自己擁有”這個方向;而“既以與人”是做事時“更多付出”,這時對應的是“更多回報”!圣人如此正能量的智慧作為,“不足者”肯定是大大有福的。
關于這方面的論述,和上面差不多,我就簡略一些。最根本來說,常道里的人,是自私的;慈心雖有,卻還在蒙蔽的狀態;許多人的認知和觀念都是不合道的,因而是錯誤的。這些主要因素綜合起來,在不明“道”理的統治者身上,就表現為大肆兼并土地、掠奪人口。在政治腐敗和戰爭頻仍之下,貧窮的百姓痛苦不堪,而社會財富卻越來越集中在上層剝削階級手里。
所以總結來看,老子深明天道與人道在調節社會分化方面的根本差別,明了社會亂象及其內在的根源,于是就著書立說,獻計獻策,試圖治亂以正天下。老子深知:“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我們知道,在老子的有生之年,他老人家沒有等到這樣一位“道者”,還是很遺憾的。當然,我們今天學習到這部智慧經典,從中獲得些許領悟,是值得慶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