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筋(twin bars),又叫“鋼筋束”,將二、三根鋼筋捆綁成柬,當構件中需要擺放的普通鋼筋數量太多,按常規的布筋方法無法滿足鋼筋間距的要求,引起設計與施工困難,或因大直徑鋼筋規格不齊,無法滿足配筋需求時,可采用并筋方式,
并筋的優勢:
1、在一層中放置更多的鋼筋,盡量減少兩層或者三層鋼筋的可能行,增加有效截面高度。
2、在鋼筋的連接上,由于并筋本身可以分開連接,避免了大直徑鋼筋隨便連接一根連接率就很大的情況,可以更平緩的連接。并筋在實現小直徑配筋的目的下有著比較大的優勢。并筋采用綁扎搭接連接時,應按每根單筋錯開搭接的方式連接。接頭面積百分率應按同一連接區段內所有的單根鋼筋計算。并筋中鋼筋的搭接長應按單筋分別計算。
并筋的劣勢:
粘結錨固有點弱,握裹作用面不再是一個圓,雙并筋似足球場,三并筋似正三角,單位長度粘結錨固力(包括弧面咬合力與直面摩阻力)跟不上強度發展。
梁中采用并筋的構造規定
1在梁中配置熱軋帶肋縱向受力鋼筋的密集區域可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
2并筋應由直徑相同或直徑相近相同種類和相同強度等級的2?3根鋼筋經綁扎并成鋼筋束(簡 稱并筋)。
3并筋中單根鋼筋直徑為28mm及以下吋,單根鋼筋的數量不應超過3根;單根鋼筋直徑為 32mm時,其數量不應超過2根。直徑36mm及以上的鋼筋不應采用并筋。
4并筋應按等效鋼筋計算。并筋等效直徑應按截面積相等原則換算確定。當直徑相同的單根鋼筋數量為兩根時,并筋的等效直徑可取1.41倍單根鋼筋直徑;當直徑相同的單根鋼筋數量為三根時,并筋的等效直徑可取1.73倍單根鋼筋直徑。
5由兩根單獨鋼筋組成的并筋可按豎向或橫向的方式布置;由三根單獨鋼筋組成的并筋宜按品字形布置,并均應按并筋的重心作為等效鋼筋的重心(圖E.1.5)
6并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除不應小于并筋的等效直徑外(保護層厚度應從并筋的實際外輪廓計算),尚應滿足《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第8.2.1條的規定(圖E.1.6)
兩相鄰并筋間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凈間距除應滿足澆注混凝土的施工要求外,尚應滿足不小于并筋的等效直徑。
7并筋的錨固宜采用直線錨固方式。整東并筋的受拉基本錯固長度可根據等效直徑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CB50010-2010第8.3.1條及第8.3.2條的規定進行確定。
8鋼筋混凝上約束梁及連續梁支座截面承受彎矩的縱向受拉并筋,當需要截斷時,應滿足《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第9.2.3條的規定,但確定不需要該鋼筋的截面以外的截斷長度及 從該并筋強度充分利用截面的伸出長度時,均應按并筋的等效直徑計算。對三并筋確定其伸出長度時的L尚應乘以增大系數1.2。
9并筋采用綁扎搭接連接時,應按每根單筋錯開逐次搭接的方式連接。接頭面積百分率應按同連接區段內所有的單根搭接接頭的縱向受力鋼筋與并筋的所有的單根鋼筋截面面積的比值計算。并筋中鋼筋的搭接長度應按單筋分別計算。并筋的任意截面中有搭接連接接頭時,單根鋼筋的數量不應超過4根,且每根單筋只能綁扎搭接連接一次。
注:鋼筋綁扎搭接接頭連接區段的長度為1.3倍搭接長度,凡搭接接頭中點位于該連接區段長度內的搭接接頭均屬于同連接區段。
10受壓力的并筋不需分批截斷。對于等效直徑大于或等于32mm的并筋,其端部至少應設置4根直徑不小于12mm的箍筋。其間距不應大于100mm;此外在受壓力的并筋其他部位也應設置箍筋,其直徑及間距應滿足《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第9.2.9條的規定。
柱中采用并筋的構造規定
1現澆混凝上立柱內縱向受力鋼筋密集時,可采用并筋配筋方式便于澆注混凝土。
2立柱采用并筋方式應同時符合下列條件:
(1)縱向受力鋼筋的錯固采用直線錨固
(2)立柱中的并筋縱向受力鋼筋直徑要求同上第3條;
(3)縱向受力鋼筋類別為熱軋帶肋俐筋
3立柱并筋的鉤造應符合下列要求:
(1)并筋可采用一字形非列(雙并筋)或品字形排列(并筋)(圖E.2.3)
2整束并筋的基本錯固長度應按并筋等效直徑進行計算,并筋的等效直徑應按截面面積相等的原則換算確定,并乘以增大系數1.2(對雙并筋)或1.3(對三并筋);
3立柱并筋的保護層厚度要求同上第6條;
4立柱采用并筋配筋時的箍筋最大間距及最小直徑,非抗震設防情況除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第9.3.2條的規定外,尚應不大于15d(d為并筋中單根鋼筋直徑)及d/4(d為并筋的等效直徑);抗震設防情況尚應符合第11.4.12條的規定,其中箍筋最大間距按并筋中的單根鋼筋直徑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