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五法》有言:“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眾遠。”
為人處世,言過無友,責過無伴。
待人接物,宜張弛有度,從權(quán)達變。
做到以下三點,交往才會舒服,關(guān)系才能長久。
傾訴有度
醒讀
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說:“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話多之人,往往會陷入困境,不妨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里。
人之所以有兩只耳,一張嘴,老天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
話語太多,會給自己招惹麻煩;傾訴過度,則會拉低自身的人品。
知乎上曾有人提問:“最令人討厭的聊天對象是什么樣的?”
高贊的幾個回答是:“過度傾訴,強行分享,探問隱私,喜歡自我暴露。”
成年人的分享,需要適可而止。
喋喋不休的嘮叨,嚇退了別人的關(guān)懷,叨擾了他人的安寧。
人與人之間,悲歡本不相通,感同身受是最大的謊言。
千萬別期待,他人會成為你的救世主,更不要把他人當成你的垃圾桶。
收起強烈的傾訴欲,因為它可能會成為遭人嫌棄、詬病的理由。
你有自己的煩惱憂愁,別人可能也在自己的生活中苦苦掙扎;
你講了一段痛不欲生的過往,別人也許只當作平常的故事而已。
所以,萬般生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苦樂隨緣,悲喜自渡。
懂得適時閉嘴,懂得傾訴有度,這樣的相處才不累。
指點有方
醒讀
王陽明曾說:“大凡朋友,須箴規(guī)指摘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
與朋友對話,不宜當面指責對方的過失;委婉地表達,才更容易被接納。
看出別人的過失,往往不難;但怎么讓對方意識到過失,則是藝術(shù)。
看破不說破,是修養(yǎng);看破、又恰如其分的提點,則是智慧。
黃渤在一次演講中說:“真正的高情商,是不讓人感到尷尬。”
如果看透了別人的心機,你自作聰明地道出,那是你在暴露自己的愚蠢;
如果窺到了別人的隱私,你不加避諱地調(diào)侃,那會觸及他人的底線。
讓人舒適的交往,都是不張揚、不刻意,而又自帶溫度的。
曾國藩曾說:“勸人不可指其過,需先美其長。人喜則語言易入,怒則語言難入”。
勸誡他人,需要顧及他人的情緒;指責他人,更需要顧及他人的尊嚴。
在過失與意見之間,設(shè)置一個緩沖帶,給別人留有進退的余地,也給自己留下收放的空間。
開口時,先揣度人心;指點時,要注意細節(jié)。
交情不夠深厚時,點到為止;交情深厚之時,委婉提醒。
有價值的話,用最恰當?shù)姆绞街v出,才有意義。
直言不諱,在別人眼里看來,未必是真誠,反而會催生嫌惡;
單刀直入,在他人心里想去,未必是率真,可能是挑釁滋事。
與人交往,有方法,懂變通,是照顧他人情緒,更是人情練達的大智慧。
處世有德
醒讀
余秋雨曾說:“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會在瑣事上沉淪。”
個人的修為,決定了處世的方法;處世的方法,又決定了社交的高度。
董宇輝帶領(lǐng)東方甄選直播團隊,在山東與粉絲互動時,曾遭到一名陌生女子潑水。
臺上臺下一片混亂,山東之行草草結(jié)束。
返回北京后,他通過短視頻向大家報了平安并感謝關(guān)心。
之后,他公開回應(yīng)此事,希望警察不要過度追究,粉絲理性對待,不要再給潑水的大姐帶來壓力。
董宇輝沒有大動肝火,也沒有大動干戈,而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一場風波,讓人們看到了董宇輝的氣量,也讓人們看到了他的操守。
人與人相處,也許免不了雞零狗碎和制怒斗氣,但退一步海闊天空。
如果一直放不下矛盾、針鋒相對,只會讓一段關(guān)系畫上句號。
壓得住火,沉得住氣,忍得住怒,才能讓復(fù)雜的事變得簡單。
驚而不亂,亂而不怒,怒而不怨,化干戈為玉帛,才是有格局的處世之道。
處世有德,未必能解決問題,但一定能讓尖銳的矛盾變的不那么刺眼。
胸中有丘壑,眼中無敵人。沒了敵人,心中就只有眾生,冷漠的相處也會變得溫柔可親。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處世有道,做事有德,才能廣結(jié)善緣。
一個人的社交智慧,體現(xiàn)在舉手投足之間。
傾訴有度,體恤的是對方,也是我們自己;
指點有方,愛護的是別人,還有我們自己;
處世有德,受益的是別人,更是我們自己;
成年人的相處,追求舒適;成年人的關(guān)系,需要維護。
愿我們歷經(jīng)人生浮沉,悟透人生大智慧。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