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沒有人會是一座孤島,生活不可或缺的就是與人交際。
不可否認的是,優質的朋友圈可以助力一個人,但最重要的還是努力提升自己。
因為你的朋友圈子是什么樣子,根源在于你是什么樣子。
有很多人只渴望得到貴人的幫助,企圖通過別人的資源來獲利,但如果自身能力不足,一切都是浮云。
也有些人抱怨命運不公,將自己的失敗歸結于沒有貴人的提攜,殊不知,命運其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你期望得到貴人的相助,不如先讓自己成為更強大的人。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當你自己足夠強大的時候,好運和人脈自然會奔你而來。
有句話講:“一時有貴人,那可能是運氣;一直有貴人,那一定是實力。”
深以為然。
擁有真正的實力,才能一直有貴人相助。
拼多多的創始人黃崢,可謂是年輕有為。
在他讀大學時,就遇見了一位在他人生之路上影響至深的貴人,那是網易的創始人丁磊。
丁磊能夠賞識黃崢,是因為他曾在網上看到了黃崢發表的文章,被他的實力所吸引。
兩人結識后,丁磊又介紹了黃崢與步步高公司創始人段永平相識。
段永平也認為黃崢是一位實力相當的優秀人才,他用心栽培黃崢,給他的的創業之路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價值。
他給了黃崢很多有用的建議,在他的人生之路做了很好的鋪墊。
段永平很看重黃崢的實力,還曾帶他與“股神”巴菲特共進午餐。
在外人看來,黃崢這一路走來好運相伴,貴人不斷,在年輕之時就創造了很好的成績,可謂“出道即巔峰”。
但他之所以能夠一直有貴人相助,是因為那些愿意幫他的貴人在他身上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實力,是因為他本身就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一個人能躋身黃金人脈圈,得以擁有一位又一位貴人的幫助,絕非偶然的運氣,而是必然的實力。
倘若你沒有真正的實力,再好的人脈資源也不過都是躺在通訊錄里無用的名字。
你自己都不出眾,又能靠什么吸引貴人。
即便擁有偶然的機遇得到貴人的幫助,但若是你的實力不匹配,所帶給對方的并不是正反饋。
到頭來只能辜負貴人的相助,沒有實力支撐的偶然性幸運,不過是空歡喜一場。
畢業后,同學們陸陸續續找到了工作。
當時在班級群里有位同學混得紅紅火火,很多人都說能有如今的成績是因為他得到了貴人的幫助。
初入職場時,他勤勞本分,踏實干好自己的工作,不斷鉆研自己的業務能力。
遇見了一個很好的前輩,把各種工作技能教給了他,指引他完成了各項工作。
因為工作干得出色,又得到了領導的賞識。
他受到了公司的重用,領導也喜歡把外出學習的機會留給他。
很多人羨慕他,卻不曾想這是因為他自身就具備很強的能力,并且在不斷地提升能力。
別人都在休息的時候,他還在加班研究課題;
別人嫌棄師傅滔滔不絕的時候,他卻用心地記錄了下來每一處工作的小細節。
能夠被賞識,被重視,被提拔,是因為自己擁有被重用的能力。
很多人都渴望升職加薪,可即便真的有幸得到了貴人的相助,但因為自身能力不足根本無法勝任這個崗位。
最后也只能以一個不好的局面收場,貴人再怎么相助,自己能力不夠,也都是徒勞。
我們在感慨自己懷才不遇之時,先要考慮自身能力是否能吸引貴人。
別人看得見你能力的時候,才愿意對你伸出援手。
只有當我們不停努力,提升能力,才有機會遇見“伯樂”。
越是具備強大的能力,就越容易遇見可以提攜你的貴人。
不要輕易覺得別人遇見貴人是運氣好,是因為他們本身就值得。
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向內求,越努力就越幸運,越有能力就越能遇見屬于你的貴人。
社會學家霍曼斯主張:“任何人際關系,本質上就是交換關系。”
其實,成年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就是一種價值互換。
你有價值的時候,自然有貴人愿意相助,日后互相搭臺,資源互換,彼此成就。
人與人之間的來往就是這樣,能給彼此提供的價值越大,關系就越長久。
你在渴望得到貴人相助的同時,應該想一下你能給對方提供什么價值。
真正的貴人相助并不是單憑幾句好話和幾件好禮就能有用的,需要的還是自身具備價值,并能給對方提供價值。
《極簡力》一書中如是寫道:
“當你沒有達到更高層次的時候,人脈是不值錢的,只有等價的交換,才能得到合理的幫助,雖然很殘酷,但這就是真相。”
誠然如此,真正的人脈是需要靠你自己的價值換來的。
就像有句話講:“別人之所以愿意幫你,是因為他已經看到了你的價值。”
你能給別人提供多少有用的價值,自然能有貴人給予你多大的幫助。
這個世界上,所謂的貴人相助,更多的是錦上添花。
若你毫無價值,無人愿意助你;
而你有價值時,自有貴人相助。
李延年有言:“一個人如果要成功:需要三分的天賦,六分的努力,一分的貴人扶持。”
行走于世,在得到貴人的扶持之前,最重要的還需自己的努力,實力支撐,能力加持,價值煥發。
所以當你還在等待能有貴人相助的時候,不如先提升自己的能力,積累自己的實力,創造自己的價值。
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自身強大才是于人世間最大的底氣,你越強大,貴人就越多,圈子就越優秀。
往后余生,愿你拒絕平庸,不斷努力,持續精進自己,把路走得越來越寬。
嶄露頭角之時,人脈自會擁有;真正強大之時,貴人自會出現。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