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是臨床上常見的病癥,可單獨出現,也可出現于多種急、慢性疾病中。本節所論述的頭痛,是指外感和內傷雜病中以頭部疼痛為特征的病證。《內經》有“眩風”、“首風”之名。頭痛劇烈,經久不愈,呈發作性者,稱為“頭風”。清陽不升,氣血逆亂,脈絡瘀阻,腦失所養是頭痛的主要病機。
西醫學中的高血壓病、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叢集性頭痛、三叉神經痛等疾病出現以頭痛為主要表現者,可參考本節辨證治療。
1.六淫外襲 起居不慎, 坐臥當風,風、寒、濕、熱等邪自表侵襲經絡,“傷于風者上先受之”,上犯頭部,清陽之氣受阻,氣血凝滯,阻遏脈道,而致頭痛。風為百病之長,每多兼夾他邪致病,如夾寒邪,寒凝血滯,阻遏脈絡,血郁于內而為風寒頭痛;如夾熱邪,火熱上炎,侵擾清空,氣血逆亂而為風熱頭痛;如夾濕邪,阻礙氣機,蒙蔽清竅,致清陽不升.而為風濕頭痛。
2.腎精不足 稟賦不足,或房勞過度,腎精虧損,致腦髓空虛,腦海失養,而出現頭痛。
3.肝陽上亢 情志不和, 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擾清竅;或腎水虧虛,水不涵木,肝陰不足,陰不斂陽,致肝陽上亢,上擾頭目,而發生頭痛。
4.痰濁內擾 飲食失宜,脾不健運,痰濁內生,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致頭痛。
5.瘀血阻絡 跌仆外傷之后,瘀血內阻,或久病入絡,使氣血瘀滯,發生頭痛。
總之,凡六淫之邪外襲,上犯巔頂,邪氣稽留,阻抑清陽,或內傷諸疾,導致氣血逆亂,瘀阻經絡,腦失所養,均可發生頭痛。
頭痛的辨證,應根據病史、癥狀、頭痛的部位、久暫、性質特點等辨別頭痛屬外感或內傷、虛證還是實證。一般而言,病程短暫,痛勢較劇,痛無休止,并伴有其他外感癥狀,多屬實證,治以疏散為主。內傷頭痛,病程較久,痛勢較緩,時作時止,多與肝脾腎三臟的病變及氣血失調有關,病情有虛有實,須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手足三陽經均循頭面,厥陰經也上會于巔頂,因此可根據頭痛的部位,結合經絡分布及走向進行辨證。如太陽頭痛,多在頭后部,下連及項,可選用羌活、蔓荊子、川芎;陽明頭痛,多在前額,連及眉棱,須選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陽頭痛多在頭的兩側,連及耳部,宜選用柴胡、黃芩、川芎;厥陰頭痛,多在巔頂,連及目系,應選用藁本、吳茱萸。
1.風寒頭痛
證候 頭痛時作,牽及項背,遇風尤劇,惡風畏寒,常喜裹頭,舌苔薄白,脈浮緊。
證候分析 足太陽膀胱經循項背,上行巔頂,風寒外襲,邪客太陽經脈,循經上犯,阻遏清陽之氣,故頭痛時作,牽及項背;風寒束于肌表,營衛失調,故惡風畏寒;寒為陰邪,得溫則減,故頭痛常喜裹頭。苔薄白.脈浮緊乃風寒在表之征。
治法 疏風散寒。
方藥 川芎茶調散(川芎、荊芥、防風、白芷、羌活、細辛、薄荷、甘草)加減。若寒邪盛,頭痛劇烈,加制川烏、制草烏、僵蠶;夾濕,加蒼術、藁本。
針灸治療 可選取外關、風門、風府、承漿、列缺,用瀉法。
2.風熱頭痛
證候 頭痛而脹,甚則脹痛如裂,面紅,發熱惡風,口渴欲飲,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浮數。
證候分析 熱為陽邪.夾風上擾清竅,故頭痛而脹,甚則脹痛欲裂;邪熱上炎,故面紅
目赤;風熱之邪客表,故發熱惡風;熱邪傷津,故口渴欲飲。舌紅苔薄黃,脈浮數為風熱在表之象。
治法 疏風清熱。
方藥 桑菊飲(桑葉、菊花、連翹、薄荷、桔梗、杏仁、蘆根、甘草)加白芷蔓荊子、川芎。若熱盛腑氣不通,大便干結,口鼻生瘡,加大黃、芒硝。
針灸治療 可選取尺澤、魚際、大椎、太沖、風池、曲池穴,用瀉法。
3.風濕頭痛
證候 頭痛如裏,昏脹沉重,肢體困倦,胸悶納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舌苔白膩,脈濡。
證候分析 濕為陰邪,其性重濁鉆滯,風濕外感,上侵巔頂,清竅被蒙,清陽不升,故頭痛如裏,昏脹沉重;脾司運化而主四肢,脾為濕閑故肢體困倦;濕濁中阻,故胸悶納呆;濕濁內蘊,氣化不利,清濁不分,故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膩,脈濡均為濕象。
治法 祛風勝濕。
方藥 羌活勝濕湯(羌活,獨活、川芎、蔓荊子、防風、藁本、炙甘草)加減。若濕重納呆胸悶,加厚樸、陳皮、蒼術等;若惡心,加法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