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特別日,和中國傳統插花有關。
起至2006年,每年六月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遺產日”(2017年,名稱更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含物質與非物質。
(山家富貴)
中國傳統插花,一項說小眾很小眾,說大眾也很大眾的藝術,在2008年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當年深入學習傳統插花,初聽其有非遺之名,甚感偏得。
(端陽安康)
中國傳統插花講究的核心原則,與繪畫、書法、盆景及園林等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無二,也是“天人合一”。不論提及自然美還是意境美,均圍繞此展開,追求的是道家“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拋開道家理論,單從插花實踐講,可從草木角度借用哲學三問,“我從哪里來?何人采我?我到哪里去?”
(早春圖一)
(早春圖二)
“我從哪里來?”此為知草木,明其自然態,知其形,知其性,知其地域,懂其各具意態。
“何人采我?”此為作者知自己,是明己心及身處環境,心有陰晴闊窄,境分虛實文武。
戰書所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同理。
(落木蕭蕭)
“我到哪里去?”此為草木與作者鏈接方式,一用人文,二用技術。
傳統花材大都有語義,“玉堂富貴”“歲寒三友”皆有特指;寫景插花雖是描述自然四季,但是由人插作,有人便有思想介入,作品如達王維詩境,超脫入禪了。
(盛秋)
(百年昌盛)
中國傳統插花,野趣與人情并茂,如山珍海味,必講究食材與廚手。
世間無同一朵花,更無同一個人,同一主題,即使同類等量花材,因花異人異,插花作品亦是千差萬別。
一場插花展,能見到一個活潑潑的豐富多彩精神世界,想想,也是美極。
(殿春圖)
(玉堂富貴)
中國傳統插花分類,從創作者角度,分為民間插花、寺廟插花、宮廷插花、文人插花四種;從花器角度,分為瓶、盤、碗、籃、缸、筒六種;按風格,分為寫景、理念、心象、諧音四種。
還有其他類,比如蔬果插花、歲朝插花等。
傳統插花樣式與精神,可多翻閱清供類古代繪畫作品及《瓶花三說》、《瓶史》等書籍,古人畫集尤推陳老蓮,其中可見文人調瓶花。
至于今人如何解讀,則百花齊放,研究著作若干,可網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