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鞋
這幾年發現穿涼鞋的人越來越少,穿運動鞋和帆布鞋的越來越多。鞋舒不舒服,腳說了算。是大環境下的流行趨勢,還是涼鞋不舒服導致。我也有好多年沒有穿過涼鞋了,現在想想穿涼鞋走路容易絆腳,尤其涼鞋前頭露腳指頭部分是隱患,一不小心就能給絆住。還有就是,我這個人手笨,腳笨,腿笨,大腦笨,加上視力不好,走路也笨。不絆一下好像說不過去。
涼鞋,回到四十年前的小時候,具體從哪一年,從幾歲開始穿涼鞋,這個沒有記憶,只記得涼鞋是從會上買回,五顏六色的涼鞋占據了整個集會,顏色特別張揚,紅色巨紅,粉色巨粉,黃色巨黃。是那種塑料涼鞋,女孩子當然穿紅色,粉色,黃色的多。穿新涼鞋如同過年盼著穿新布鞋一樣,穿上生怕踩著地給踩臟,走幾步看看腳底,走幾步看看腳底。同齡孩子中都穿一樣的,只是顏色不同。有時也會穿一樣的顏色。那個時候經常和妹妹,玉紅,小妞,四姑姑在一起,一人一雙。涼鞋看著挺結實,但是穿一段時間之后就會斷裂,我們說布鞋是破了,涼鞋就說是斷了,塑料涼鞋有一好處,斷了可以粘住,繼續穿。你斷一次,粘一次,斷一百次,粘你一百次。于是就有了或中午或晚上粘涼鞋這個環節。不管有多忙,只要小孩子說爹,娘,俺的涼鞋斷了,大人就趕緊放下手中的活,先去粘涼鞋。如果不及時粘住,無法走路。經常是一進門就說,俺的涼鞋斷了。爹娘開始拿出粘涼鞋的工具去煤球火上燒紅,然后對準斷裂部分輕輕一粘,涼鞋變成了好涼鞋,涼涼,穿上又和想的一樣。這個時候聽到街坊四鄰都在家粘涼鞋,倒不是聞到了膠的味道,而是進門那一聲喊涼鞋斷了,都聽到了,就知道涼鞋斷得不輕。真正應了那句——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確一雙涼鞋可以穿到小為止。在當時,大人們用燒烙鐵熨褲子前面的褲縫,那同樣是一種流行,感覺少了那個褲縫,褲子穿不出去似的。因為都是隨身衣裳,再不穿戴整齊,怎么行?家家都有鐵烙鐵,都有粘涼鞋的工具。熨和粘,這兩個小小的舉動,在八十年代最有影響力和最有發言權,熨和粘也成了最有活力的兩個動詞。至少在我心里是這樣認為。
有涼鞋,有布鞋,替換著穿。晴天和上坡穿布鞋,雨天穿涼鞋。對了,還有一個字可以和“熨”“粘”相提并論,那就是到了冬天的“熥”,熥衣服,熥鞋子,全靠熥來完成。
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涼鞋也在發展,涼鞋更新了,不再是塑料涼鞋,不再是斷了粘的那種,而是斷了壞了就不能穿了,有人說,現在這涼鞋真成了一次性,雖說樣式顏色更加豐富,但破了就是破了,就得扔掉。于是好長一段時間,老百姓都在說“可惜”這個詞。每進步一點點,都得有個適應過程。就比如這簡簡單單的涼鞋,時代進步了,鞋子進步了,因為不能粘了繼續穿,這個就必須接受和適應一段時間。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好像有很長一段時間不穿涼鞋和布鞋,而是市場上出現一種健美鞋,穿健美鞋已經到了十六七歲。健美鞋就如同現在的運動鞋帆布鞋,到處都是,你不穿都不行,供銷社,商店都是清一色的健美鞋。聽著叫健美鞋,并不是為了健美而穿,誰都可以穿,白色的,鞋跟坡底狀。穿上瞬間高了好多,其實我不喜歡高跟鞋,哪怕高了一點點,我都不喜歡,接受不了那個高,我喜歡平底鞋,喜歡鞋底越低越好,只要穿上舒服就行。有人穿破一雙健美鞋,接著買健美鞋繼續穿,我沒有,我是買了平底鞋穿。
再穿涼鞋就到了我家孩子小時候,給孩子買涼鞋,我也買涼鞋,那個時候好像又都穿起了涼鞋,同樣選擇鞋底低低的,簡單的樣式,只要是雙涼鞋就行。顏色當然選擇了深色,不再是小時候專挑紅色來穿。
一到夏天就穿涼鞋,成了夏天的習慣。軟底的硬底的,高底的,商場是琳瑯滿目。不管春夏秋冬,高底鞋不在我選擇的范圍。越簡單越好。一雙鞋要的是舒適,穿上不舒服,再好也是白搭。
現在,猛然發現穿運動鞋和帆布鞋的人是越來越多。涼鞋哪里去了?是我眼拙,沒有看到穿涼鞋的人?還是根本就沒去看?
也許我只是從我們家的穿鞋來判斷,以偏概全了。
鞋,讓我想到張明敏的《爸爸的草鞋》。草鞋在商周時代就已出現。草鞋是用稻草,麥秸,玉米秸編成。鞋有系繩的,也有拖鞋樣式。
現在估計還有穿草鞋的地方,只是我們孤陋寡聞,只看到了眼前這一片。中國幅員遼闊,少數民族的文化又知多少?我想,即便是有,草鞋樣式,制作技巧肯定成熟很多。讓你看不出是用稻草,麥秸,玉米秸編成。如果用這些編一雙涼草鞋,是不是別具一格,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只是費了一些工夫而已。玉米纓曾一度成為編草墊子的最佳,用玉米纓編成的草墊子永遠不會壞,這叫廢物利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智慧同樣是一方水土給與。北方人沒有想到用玉米纓去編一雙鞋子,哪怕只是編著玩,哪怕只是給自己一個嘗試的機會,都沒有。通通拿來編草墊子了。反過來說,那些利用所謂的廢物編草鞋的人,同樣沒有想到去編一個草墊子。這就把所喜,所擅長的東西給很好的區分開來。
現在,誰要能編一雙草鞋在屋里當涼拖穿,也是一種創意。高手在民間,手工制作的人不在少數。
說到手工制作,八九十年代那會兒,人人疊這,疊那,疊的是五花八門,一張紙疊好了拆,拆了再疊,大人小孩都會。全靠一張紙完成。長大后,全忘了,拿一張紙不知道要疊什么,不知道會疊什么,感覺什么都不會。手工這塊兒成了零。
其實,把你擅長的東西發揮出來,就行。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事不一樣,每個人都是帶著自己的飯碗來到這個世界。你可能在畫畫這方面行,她在唱歌這方面特別突出,那個人的書法不一般。當然還有手工制作,心靈手巧的人多的是。愛好不同。
做你會做的,說你能做的,做你說過的。簡簡單單生活就行了。
鞋子的變化就是時代的變化。我們只有跟上時代的腳步,去與時俱進。跟著時代的大潮往前走,盡自己的所能和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
最近,路上隱患多,許多地板都松動,工作人員每天都在拆,翻,補新。他們都穿布鞋,是那種買的現成的布鞋。
我好像沒有看到過長輩們穿涼鞋,都穿布鞋,俺爹娘也是一樣的,都穿自己做的布鞋。后來不做鞋子了,也是買的那種類似于布鞋的鞋子。以舒適為主。
涼鞋,并不是人人都穿,并不是每個時代都流行,這個得根據個人喜好,根據腳的適應程度去選擇穿或不穿。還是那句話,涼鞋就在那擺著,你穿或者不穿,涼鞋一直都有,就看你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