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傳承,是培養中醫人才的成功模式。拜良師,傳道、授業、解惑;善做徒,恭敬、虛心、擇善而從。師徒對話,總有一些思想發人深醒。在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到來之際,我們特為您奉上魯兆麟、賈海忠師徒對談錄,為您解析中醫精粹的奧秘。讓我們一起去聆聽這師徒間的對話吧!
一、中醫目標:活得舒服和活得長
賈:現在我們學中醫的人對中醫知識有所了解,但是學完后對中醫的整體總覺得把握還不夠,尤其是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學到的中醫知識比較零碎,連貫性不好。當涉及學校學習和教材之外的知識就更感到迷茫,因此,把中醫精粹整理出來對學習中醫的人是非常有益的。中醫很講傳承,講源流,即一開始起源于哪里,中醫的根在哪里,中醫是怎么變化發展的,中醫精粹到底包括哪些東西?請您先給我們講講吧。
魯:五千年前,人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身體的不舒服,中醫是為解決這些不舒服而積累的經驗方法。中醫最終的目標就兩個:活得舒服和活得長,即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壽命。如果身體不舒服地活著,還活得時間長,那就是受罪。所以看病的目標也是這兩個。現代醫學把疾病分為很多類型,把疾病治好了,有它一定的道理。中醫治病的目的是維持一個人高質量的長時間的活著,也是整個醫學的目的。
二、中醫認識的方法之一:把握藏象
賈:在認識疾病時中醫和西醫是不一樣的,兩者之間差距最大、科學性最強、經久不衰的東西是什么?
魯:中醫是站在整體的角度來考慮疾病,西醫是站在人的局部來考慮疾病。從解剖學的角度就可以看出來。西醫講心臟、肝臟、腎臟、脾臟等臟器,中醫只有五臟六腑,后來發展成為六臟六腑。六腑中還有按照目前西醫思維不能理解的,比如三焦。但中醫里面也缺很多東西,比如前列腺、胰腺等都沒有。中醫最缺的一項是五臟六腑中沒有大腦。奇恒之腑中有大腦,但是主要的是六臟六腑,管理著人體整個生理過程。中醫臟腑的核心不是臟器,臟器是西醫的器官,而中醫臟腑系統叫藏象。
賈:什么是象?
魯:中醫思維中,本身并沒有把臟腑只當做一種實質性的器官,而是包含象的系統。象思維是中醫的一個重要思維。中醫理論是在戰國到漢代期間形成的,是建立在《黃帝內經》基礎上的。《黃帝內經》中專門提到了五臟六腑、奇恒之腑,這些都是中醫的認知。在中醫認知中,五臟六腑都提到了藏象,如陰陽應象大論。象是表象、現象,身體不舒服的表現、現象,是人體臟腑功能不協調的表現。
賈:這個“象”是否能理解成“能被人們感知的一切表現”?
魯:中醫的臟腑和西醫的臟器是兩個概念。西醫的臟器就是指器官,一個實質性的東西,看得見、摸得著的。從臟器的角度來認識疾病,在現代社會來看這是非常實際的、非常合理的、非常先進的。實際上人身上很多的表現是說不出到底來源于什么具體東西的。
三、中醫認識的方法之二:把握“數理”和“易理”
賈:聽您講解之后,我覺得“象”除了指正常的現象和表現之外,實際上我們中醫更強調病態的表現。通過病態的表現與正常的進行比較來認識疾病,這是我們中醫認識疾病的一個開端。另外,還有一個在教材里沒有講,但是我覺得還是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數”,請您給我們講一下。
魯:中國古代的“數”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零,由一到零,而且這些數字中有好多跟中醫有很重要的關系。比如:中醫里的四診八綱,通過望、聞、問、切四診的把握,能對病人的身體情況基本把握。
賈:在中醫里的“數”,包括陰陽是二,五行是五等等。除了這些外,“數”在我們中醫中還有沒有其他的應用。
魯:“數”在中醫中的應用特別關注“一、二、三”。在古代哲學思想中特別強調“一”,《黃帝內經》中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一”的概念是中醫里非常重要的概念。張立文寫了本書叫《中國哲學范疇發展史》,書中共有十八論,天論、五行論、常變論、氣論、聚散論、物論、陰陽論、動靜論、無極太極論、道器論、理氣論、心物論、一二論、體用論等。這些哲學思想在中醫里都能找到應用。張立文寫了兩本,分為天道篇和人道篇,天道篇講自然界,人道篇講社會。傳統儒家思想講中庸,中庸論和現在提倡的和諧很一致,社會是如此,人體也是如此,人體各系統需要和諧。現在很多電視節目都在宣揚提高免疫力,這不是中醫的思維。這是在強調某一個方面,什么健身方法用過頭了都不對,都不合適。《內經》中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達到平和最好,不是給你補才最好。數的思維里有“一、二、三、五”,為什么沒有四呢,二分裂就成四,四再分成八。老子認為“無極生太極,太極變兩儀,兩儀變四相,四相變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其中通陰陽”。數字中醫只談“一二三四五九”。《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現代的計算機是二進制,就是一和零的組合,就可以千變萬化出各種東西。
賈:數是理性思維必須要具備的。中醫里面從零到九有十個數,“零、一、二”是基礎,零相當于無極,一相當于太極,一分為二就有了陰陽了。中醫里的數可分為三個體系,第一個是“零、一、二、四、八、六十四”,第二個是“零、一、三、六、十二、二十四”,第三個是“零、一、二、五”。但是在學校只強調了陰陽、五行,其他講得不多。
中醫常與《易經》聯系在一起,有人常說研究《易經》對中醫的影響有多大。《易經》的易有多種解釋,一種是“易就是變易”,《易經》就是研究變化規律的學問,還有說“易是不易”或“易是容易的”,但是我覺得還是“變易”更有意義。
魯:所以中醫在看病過程中非常注意疾病的發展變化,而不是一個方子吃到底的。也就是說要抓住疾病的變化,適應他的變化來用藥,隨證治之。
賈:“象、數、易”是認識人體最基本的工具,他們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象,指內在的東西一定會通過表象表現出來,所以中醫強調“有諸內必形諸外”,這也是我們用象來認識人體、認識疾病、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一個基本思維。這個思維是有它的現實依據的,而不是空想的。數,反映的是量。中醫的量詞很有意思,現在說幾厘米、幾毫米,無論是對大人還是小孩都是一樣的。但是中醫不一樣,小孩的一尺和大人的一尺是不一樣的,但是都叫一尺。這說明中醫認識事物時考慮事物相似性比較多,而對絕對數值關注不多。因為按絕對數值來衡量的話,容易出現不便于描述具體病人實際的情況。
數是反映變化的量,易就是中醫講的化,變化的化。因為變是數量的變,化就是從一個東西變成另一個東西。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象、數、易,象中有數,象中有易,數中有象,數中有易,易中有相,易中有數。三者是不同角度的統一體。
四、中醫治療疾病的境界:個體化治療
賈:現代醫學對人的具體情況考慮得偏少,但是中醫在這方面考慮比較多,這是不是中醫強調個體化治療的體現?
魯:中醫提出的具體化的個體治療是醫療的最高境界。
五、中醫治好疾病的根本:理論的真理性
魯:中醫是在高層面立足建立起來的,在思維方法上中醫有其科學的一面,西醫也有他不盡合理的一面。
賈:在這點上我認為中醫不是大家所說的那種現代科學,實際上不應談中醫的科學性如何,而應談它的真理性如何會更好些。
魯:對,臨床能把病看好,就是合理的。
六、中醫理論的總源頭:天人合一的觀念
賈:中醫還有個觀點是天人合一,您給我們聊一聊吧。
魯:中醫里講天人合一,天不是指有太陽的天空。創立這個學說的時候,所有的氣候變化都是站在天的角度來觀察的。張景岳在《類經圖翼》里畫了斗綱圖,即根據北斗七星在一年里繞北極星旋轉,以其出現在不同的方位來劃分月份和二十四節氣。
賈:中醫從產生到現在變化不大,但是西醫是日新月異,從這個角度上看,有兩種情況,一則中醫根本不接受新東西,所以一直不變;另一個就是中醫一開始就認識對了,再也沒法變了。我覺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中醫把握醫學的整體,西醫在細節上把握更多,我們需要將中西醫有機結合起來。
魯:我一直不反對中西醫結合,但是中西醫在思維上很難統一,需要個補充和結合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