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為云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還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色“云南中醫”進行關注。
本文為《精品國藥》專欄第6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每天學一點,健康生活常相伴!
我們知道,“春暖、夏暑、秋燥、冬寒”是每個季節不同的氣候標簽。“燥”是秋令的主氣,一般分為“涼燥”和“溫燥”。“涼燥”多見于深秋之時,“溫燥”多見于初秋之時。當燥邪入侵身體,就會出現一些癥狀:干咳無痰、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聲音沙啞、皮膚干燥、鼻敏感等。
如今恰逢秋季,咳嗽的人是越來越多了,而咳嗽都與肺相關。故曰:“肺為嬌臟,寒熱皆所不宜。太寒則邪氣凝而不出;太熱則火爍金而動血;太潤則生痰飲。”那么,生活中,我們如何調養自己的肺呢?別著急,看完下文你就知道了。
國藥典故
唐初政治家魏征十分孝順,母親患咳喘病多年,雖四處求醫,但效果甚微。唐太宗李世民得知此事后,即派御醫前往診病。御醫仔細望、聞、問、切后,開一處方,有川貝母、杏仁、陳皮等藥,可老夫人卻因藥汁太苦而不肯服用。第二天,老夫人說她想吃梨。魏征立即派人買回來,并將梨削去皮、切成小塊送給老夫人,可老夫人因牙齒多已脫落,不便咀嚼,只吃了一小片后就不吃了。
魏征心想,那就把梨片煎水加糖后讓老夫人喝吧!沒想到,老夫人對梨汁非常喜歡,魏征便在煎煮梨汁時順手將按御醫處方煎的藥汁倒進了梨湯中一起煎煮,藥汁因熬的時間過長而成了糖塊。這糖塊酥酥的,入口即化,又香又甜,老夫人很喜歡吃。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夫人這樣吃了近半個月,不但食量增加了,而且咳喘病也好了。魏征用藥和梨煮汁治好了老夫人的病,這個方子很快傳開了。后世醫家在此基礎上逐步衍化成了川貝雪梨膏、川貝清肺糖漿等物。
每日識一藥
那么川貝到底是什么好東西呢?
川貝母,百合科植物,為潤肺止咳的名貴中藥材,應用歷史悠久,療效卓著,馳名中外。若久咳陰虛肺燥者,可與沙參、麥冬、生地等同用,以養陰潤肺,化痰止咳。
貝母之名,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拾遺》將川貝與浙貝分開,謂川貝味甘而補肺,治虛寒咳嗽以川貝為宜。
代表方劑
用料:生地黃6g,熟地黃9g,麥冬4.5g,百合、白芍(炒)、當歸、貝母、生甘草各3g,玄參、桔梗各2.4g。
用法:水煎服。
功效:養陰清熱,潤肺化痰。
主治:本方源于《醫方集解》。主治肺腎陰虛,咳嗽痰多,咽喉燥痛,手足心熱 。
用料:粳米100g,川貝母粉5~10g,砂糖5g,白米適量煮粥。
用法:淘洗干凈的粳米100g加適量砂糖煮粥,粥快熟時加入川貝母粉,煮沸。
主治:此方源于《資生錄》,以溫熱服用,每天服兩次,可做早、晚餐。適用于肺結核、肺氣腫、支氣管炎引起的咳嗽。
《黃帝內經》中記載,“肺朝百脈,主治節”。百脈都朝向于肺,因此肺是皇帝之下,眾臣之上,它是通過氣來調節治理全身的。肺不但易受邪侵,而且又不耐寒熱,不能容納絲毫異物,否則會引起咳嗽等癥。
中醫有云,“燥邪多從口鼻而入,侵犯肺衛,故病咳嗽者多”。
◥ 這句話應當如何理解呢?
我們知道,人體有五臟:心、肝、脾、肺、腎。而肺所處的位置是距離口鼻最近的一個器官,它最容易與外界相通,因此也最為脆弱,容易感染疾病。而燥邪就是從嘴巴、鼻子開始侵入人體而進入肺部的,如果治療不及時就容易導致其他的并發癥。
所以,肺部就像我們人體的一道閘門,只有把它養護好了,才能真正起到防治疾病的意義!因此,初秋時令,想要把身體保護好,最重要的莫過于先懂得如何潤肺!
臨床應用上,很多中醫會采用川貝清肺糖漿來潤肺止咳。川貝清肺糖漿采用枇杷葉、苦杏仁、川貝母、麥冬、地黃、甘草、桔梗、薄荷等藥,清肺潤燥,止咳化痰,用于干咳,咽干,咽痛,是生活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味清肺良藥。
臨床應用
川貝清肺糖漿+羅漢果+螺旋藻
臨床效果:川貝清肺糖漿清肺潤燥,止咳化痰。生活中再用羅漢果泡水作為茶飲品,是一種有效的“藥食同療”法。建議搭配螺旋藻,可幫助提高免疫力,抵御秋季燥邪侵襲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