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黃連的傳說
相傳,早年在四川大巴山區有位老中醫,醫術精湛,經常為百姓療疾治病。他有個藥園,種了上百種草藥,請了一個叫黃連的青年當藥工。
一年冬天,黃連發現后山坡上有一些葉似甘菊,在凜冽寒風中開著蛋黃色小花不知名的草十分可愛,便移栽于藥園中。有一天,老中醫聰明漂亮的女兒突然全身燥熱、上吐下瀉,還帶有膿血。
老中醫給她切脈診治,也不見好轉,不知如何是好。黃連忽然想起前幾天自己喉嚨痛得厲害,偶然摘了那不知名的小草嚼了嚼,雖然很苦,但不久喉痛就痊愈了。
于是,他忙到藥園中連根挖了一株,用水煎汁給小姐服用。到了下午,小姐的病情有了好轉,又連服兩次,病竟好了。老中醫得知這不知名的藥草是黃連自己從山上移植的,于是就把它定名為“黃連”,并把自己的愛女許配給黃連為妻。
據說至今在大巴山區仍然流傳這“黃連姻緣”的歌謠:“良藥苦口數黃連,綠花爭艷正月間。清熱解毒除沉疴,苦盡甜來結良緣。”
2. 中醫典籍中的黃連
中國古代醫書對黃連治療糖尿病早有記載:
黃連始載于東漢《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主熱氣目痛,眥傷淚出,明目,腸腹痛下痢,婦女陰中腫痛”。
魏晉時《名醫別錄》提出黃連“止消渴”,這是中醫關于黃連治療糖尿病的最早記載。
宋代《太平圣惠方》治療消渴的177首方劑常用的10味藥,黃連排第三位。
3.黃連的藥味分析
黃連為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云邊的干燥根莖。多系栽培,主產于四川、云南、湖北。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干燥。生用或清炒、姜汁炙、酒炙、吳茱萸水炙用。
性味:苦、寒
歸經:歸心、脾、胃、膽、大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主治:用于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4.黃連的現代藥理學
黃連根莖含多種生物堿,主要是小檗堿,又稱黃連素,約為5%~8%,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抗心律失常
降壓作用
正性肌力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
糖尿病
刺激一磷酸腺苷(AMP)活化蛋白激酶活性來減少體重,改善葡萄糖耐量
減少高脂肪飲食的Wistar鼠的體重和血漿甘油三酯,并改善胰島素活性
有效增加脂肪燃燒,還可減少脂肪合成
5.糖友怎樣巧用黃連
在糖尿病人食譜中,使用黃連輔助降糖是很多患者使用的辦法,尤其對糖尿病初期的病人更為有效。南方醫科大學吳曙光教授推薦了一個黃連代茶飲的方法,既方便實惠,又安全有效。
具體方法:在中藥店購買黃連的根或莖,每次用3~5克煮水或者泡水當茶飲用,既經濟又實惠。
注意事項:黃連苦寒,能夠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所以胃虛寒型的糖尿病病人不能使用黃連降糖,會加重病情。至于究竟屬于哪種癥型,病人也決不能自己想當然,必須由醫生診斷把關。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