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為云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還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色“云南中醫”進行關注。
脂溢性皮炎是指頭發、皮膚多脂發亮、油膩,瘙癢潮紅,皮損傾向于黃紅色或褐色斑片,邊界清楚,上有油膩性鱗屑或結痂。脂溢性皮炎頭發多脂發亮、油膩,面部出現紅斑及油膩性鱗屑,嚴重影響外貌,除帶來瘙癢不適的同時,往往給患者心理造成較大壓力,影響社交,導致生活質量下降。今天我們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看這樣的皮炎該怎么辦。
中醫稱為“白屑風”,發于面部者又名“面游風”、“面游風毒”等。
中醫學對本病早有記載,對本病不同的證型表現、病因病機和治法方藥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外科正宗》云:“白屑風多生于頭、面、耳、項、發中,初起微癢,久則漸生白屑,疊疊飛起,脫之又生,此皆起于熱體當風,風熱所化”,闡述了本病的病因、發病機理及臨床表現。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記載:“白屑風生頭與面,燥癢日久白屑見”,指明了本病的皮損特點。
目前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與血熱風燥、血虛風燥、胃腸濕熱等因素相關。
1.多見于青壯年,也可見于乳兒期。常見于皮脂溢出及多毛、多汗的部位,如頭面、胸背部,也可自頭皮開始,向下蔓延至面部、耳后、頸后、腋窩、胸背、肩胛部、臍窩、腹股溝等皺褶部位,嚴重者可泛發全身。
2.皮損初起為毛囊性丘疹,逐漸擴大融合成的黃紅色或暗褐色斑片,被覆糠秕狀白屑或油膩性痂屑,重者可伴滲出、結痂呈濕疹樣改變。自覺不同程度的瘙癢。
3.慢性經過,易反復發作,或伴發毛囊炎、瞼緣炎,面部常并發痤瘡、酒渣鼻、螨蟲皮炎等。
4.按皮損表現不同可分干性和濕性兩類:
①干性型:多為紅斑脫屑性損害,皮損為大小不一的淡紅色斑片,上覆片狀白色糠秕狀鱗屑,頭部可伴毛發干枯、細軟、稀疏或脫發。
②濕性型:多在皮脂分泌旺盛部位,皮損為潮紅色斑片,上覆淡黃色油膩性痂屑,嚴重者伴糜爛、流滋、結痂,常有臭味。
5.嬰兒脂溢性皮炎:大多發生在出生后一個月內,為頭皮局部或全部、面部及皺褶等處出現圓形紅斑,上覆細碎白色鱗屑或油膩性黃色痂屑,對稱發生,微癢,一般在3周到2個月內痊愈。
癥狀:多見于干性脂溢,好發于頭面部,為淡紅色斑片,干燥脫屑,如糠秕狀或細碎狀,瘙癢,受風加重,或頭皮瘙癢,頭屑多,毛發干枯脫落;伴口干口渴,大便干;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滑數。
治則:清熱涼血、祛風止癢。
方藥:消風散合犀角地黃湯。
癥狀:多見于干性脂溢,為淡紅色斑片,干燥脫屑,瘙癢,伴口干,頭暈乏力,大便干燥;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治則:養血潤燥,祛風止癢。
方藥:當歸飲子加減。
癥狀:多見于濕性脂溢,好發于皮脂溢出部位或泛發全身,皮損為鮮紅色或黃紅色斑片,上覆油膩性痂屑,脂溢明顯,甚或糜爛、滲出,瘙癢劇烈,伴口苦口干,口臭腹脹,大便臭穢,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則:清熱除濕、祛風止癢。
方藥:茵陳蒿湯合除濕胃苓湯加減。
癥狀:多見于濕性脂溢,尤其是肥胖者,皮損為淡紅色或黃紅色斑片,上覆油膩性痂屑,脂溢明顯,瘙癢,伴納呆腹脹,大便粘膩;舌淡紅,邊齒痕,苔白膩,脈濡滑。
治則:健脾除濕、祛風止癢。
方藥:除濕胃苓湯加減。
生活調護
1.溫水洗臉,不用刺激性強的肥皂。
2.忌搔抓燙洗,避免日曬,不過度使用去油、去角質產品。
3.忌飲酒,忌食辛辣、油膩、高糖食物及濃茶、咖啡,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4.生活規律,睡眠充足,避免過度勞累及緊張。
5.不濫用藥物,特別是激素類藥物。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