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是學習中醫的必修課程之一。筆者在研讀《傷寒論》時對“太陽病欲解時”的病時概念及《傷寒論》中的病位與病時有些許不解,三部六病傳人李國棟先生總是耐心解答,以釋筆者心中之惑。今分享如下,望對諸位有所幫助。
問: 老師,您文中提到:“如《傷寒論》第 3 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此條中的‘已’字當為‘巳’字,若為‘已’字,則‘未’發熱,沒有發熱,那么‘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等,就變得與醫理不符,與臨床實際也不符。”學生疑惑之處:如果是從“或已發熱,或未發熱”來考慮,而不是從巳和未的時間來考慮,那么后面的“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這些癥狀是必然證,而發熱或者不發熱則是或然證,或者發熱或者不發熱都可以是太陽病。這樣理解對嗎?
答:《傷寒論》是專論熱病的,也就是說,六經病的名稱,都與開始發熱時的時辰或病痛的主要癥狀發作時的時辰有關。或在巳時發熱,或在未時發熱,都稱作太陽病。在白天發熱,都稱作陽病。如在白天的申酉戌時發熱,稱作陽明??;在白天的寅卯辰時發熱,稱作少陽病。
若不發熱,就與“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沒有必然聯系。因為臨床所見,凡“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必是已經發熱者;而不發熱者,不一定必是“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
問:李老師,您說:“沒有發熱,就不當有惡寒?!蹦俏覀儐柣颊咂綍r是否有怕冷怕風的情況,是不是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惡寒,而是畏寒?
因為很多患者平素并無發熱,但是卻有怕風或者怕冷的情況。這個時候問患者如果還有易出汗的話,往往就會用桂枝湯,沒有出汗的話就考慮是陽虛的情況。不知道是否正確?
此外,您說“‘傷寒’之邪氣的存在,是反應在‘厥’上”,那是否傷寒就一定有厥呢?還是說有意外?比如太陽傷寒是肯定有惡寒的,沒有惡寒就肯定不是太陽傷寒。
答:畏寒無汗不一定就是陽虛,血虛也會畏寒無汗?!皞敝皻獾拇嬖冢欠磻凇柏省鄙稀_@個“傷寒”,是特指“傷寒病”?!皞 痹凇秱摗防锸且粋€病種,與“太陽傷寒”不同?!皞 必誓娴臈l文多在厥陰篇出現。
問:李老師,六病有提綱,那六證是否也有提綱?六病的提綱證與六證的提綱證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呢?
答:六病的提綱證就是六證。除提綱證以外的六病,不一定是六證。如“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這是少陰證的提綱證,而不是少陰病的提綱證。如“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等少陰病急下證之“少陰病”,一定不是提綱證的“脈微細,但欲寐”,若是“脈微細,但欲寐”者,不可能宜大承氣湯急下之。
應注意提綱證的用語,是“少陰之為病”,而不是“少陰病之為”。一個“之”字,把“少陰”和“病”分割開了。這個少陰,應是少陰證,“少陰之為病”,應是少陰證之為病,即少陰病證。少陰病證與少陰病在《傷寒論》中的含義是不一樣的。如“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不說太陽病不罷,而是說太陽病證不罷,太陽病與太陽病證的含義是不一樣的。再如“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不說“陽明、少陽病”不見者為不傳也,而是說“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陽明、少陽病”與“陽明、少陽證”的含義是不一樣的。
問:多謝老師耐心的指導。那太陽病證是否包括了太陽病和太陽證,而太陽病又包含了太陽證?太陽證是否一定在太陽病的范圍內呢?
比如有太陽證是否就可以一定歸到有太陽病呢?太陽病夾雜胃家實之證,是否就可以說是太陽陽明同病呢?或者是太陽病無陽明病證,但是疾病發作在陽明病欲解時,是否也可以斷為太陽陽明同病呢?最近在研讀老師的帖子,發現和我們傳統認識的《傷寒論》有所不同,所以問題比較多,還望老師見諒。
答:太陽病證應是局限于太陽證。太陽病的范疇就大多了,太陽中風、太陽風溫、太陽痙病、太陽中暑、太陽濕痹等證,都是太陽病。太陽證合病有胃家實,可以稱為太陽陽明合證。太陽病證得在陽明時辰上,稱為陽明病,不能稱為太陽陽明合病,如 235 條:“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边@是太陽證得在陽明時辰上,所以稱為陽明病。需要注意此條太陽證與太陽傷寒證的不同點,此條太陽證的主要表現是“脈浮、無汗而喘”,而沒有惡寒、頭痛、身痛、骨節疼痛等太陽傷寒的癥狀?!秱摗沸枰懻摰膯栴}很多,謝謝你的關注!有問題盡管提出,我會在得空時回復,我們共同學習討論。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