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元、明、清,如果這是一道填空題,該填什么呢?如果是中學生,填上“宋”就能得分;如果是大學生、研究生,則要填“周、唐、五代、宋”才行。如同兩漢之間的新莽,李唐中間出現(xiàn)的武周,是不能回避的歷史存在。
唐高宗死后,武則天便開始了篡唐的行動,先是將中宗李顯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她臨朝稱制;后將豫王李旦立為皇帝,她繼續(xù)臨朝稱制。所謂臨朝稱制,即后妃當朝處理國政,行使皇帝權力。武則天當國的這一現(xiàn)實,使李旦有名無實,有位無權,形同傀儡,堪比玩偶,最終仍逃脫不了被廢的命運。
載初元年(690年)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這天,在萬事俱備、時機成熟后,武則天正式稱帝建國,以周代唐,改元天授,定都神都,以十一月為正月,史稱“武周革命”。革,即取消、革除;命即生命、命脈。武則天革命,是革了李唐的命,唐朝國祚就此中斷,而且一斷就是十五年。國號改了,正朔變了,皇姓換了,國都遷了,連年號也改了,李唐實際上亡國了,而亡國之君就是李旦。
二十九年的人生歷程,六年的傀儡生涯,李旦太了解生母武則天殺伐決斷的性格和手段了,被趕下皇位、將為皇嗣后,為保活命,第一時間要求改姓武。皇帝、皇嗣都姓武,李姓江山成了武氏天下。隨即,武則天“立武氏七廟于神都”,追封祖上為皇帝,李唐的宗廟祭祀也一度中斷。那時,李唐真的不復存在了。
皇嗣,只是皇帝的子嗣,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太子。這是一個空當。武則天的兩個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便想謀求太子之位。為了達到目的,武承嗣三番兩次陷害李旦,李旦的后妃劉氏、竇氏慘遭殺害,李旦本人也差點丟了性命。圣歷元年(698年)三月,呼聲很高的廬陵王李顯回到神都,李旦立即表示將皇嗣之位讓出。當年九月,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封李旦為相王。李旦沉寂了十幾年。
天下思唐久矣,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等幾個有“匡復”之志的要害人物發(fā)動政變,逼迫病中的武則天退位,李顯復辟,李唐復國,仍以長安為都城,史稱“神龍革命”,存在十五年的大周覆亡了。在這次革命中,李旦功勞不小,進號安國相王,李顯還提出立李旦為皇太弟。當時,李顯有兒子,李旦若當皇太弟,名不正言不順,難免遭到韋后陷害,故李旦“固辭不受”。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李顯暴死,韋后臨朝,少帝李重茂為傀儡。韋后倒行逆施,想做武則天第二,很快就走上了末路。當月,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聯(lián)絡禁軍發(fā)動政變,誅殺韋后,廢黜李重茂,擁立年長老成、眾望所歸的李旦重新登基。在被廢黜二十年后,李旦又當上了皇帝。即位后,李旦下詔,“則天大圣皇后依舊號為天后。……天下州縣名目天授以來改為‘武’字者并令復舊。廢武氏崇恩廟,其昊陵、順陵并去陵名”,發(fā)泄了對生母的不滿。
李旦復位后,改立李隆基為太子。李旦政治才能一般,加之太子、太平公主兩位功臣不住地明爭暗斗,李旦很糾結,很矛盾,只能從中調(diào)和,尋求一種政治平衡。但是,權力之爭,讓人趨之若鶩,根本停不下來。第一年,李隆基憑借太子之位,占了上風;第二年,太平公主占了上風,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是太平公主的人。太平公主的野心很大,也想效仿武則天做女皇,這是李旦很反感的。
妹妹再親,也不如兒子親,李旦心中的天平偏向了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八月,李旦經(jīng)過深思熟慮,禪位太子李隆基,自己做太上皇帝。盡管遜位,李旦仍掌握大權,“自稱曰朕,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獄,并自決之,其處分事稱誥、令”。李旦、李隆基父子聯(lián)手,太平公主的女皇夢成為泡影。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心有不甘的太平公主聯(lián)合親信謀逆,被一網(wǎng)打盡。從此,李隆基掌握了大權。開元四年(716年)六月,李旦病逝,享年五十五歲,史稱睿宗。
李旦前后當了八年皇帝,四年太上皇帝,先是受制于生母,身遭軟禁,不得自由;后夾在兒子、妹妹之間,左右為難,焦頭爛額,故一生無甚建樹。不過,李旦有一定是值得肯定的,即審時度勢。在生母的威逼下,他恭儉退讓,保住了性命;在妹妹的爭權中,他急流勇退,保住了李唐。他做過一次亡國之君,能從中汲取教訓,提早讓位精明強干的李隆基,避免了李唐在他手里再度亡國。
*作者:劉秉光,魚羊秘史原創(chuàng)專欄作家。歷史學者,今日頭條簽約作家。已出版《歷史上那些帝王們》《你所不知道的帝王》《笑談囧聞趣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