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會對即將到來的聚會感到惴惴不安?是否渴望一個人獨處,盡可能地避免人際交往?是否也會懷疑自己為什么成不了一個有趣又幽默的“外向人”?如果你總是因為自己的“內向”而感到力不從心,那么,你可以看看《內向一點兒,不好嗎?》這本書。你不僅會更加清楚地認識“內向”,還能為自己定制出一份屬于自己的“社交活動計劃”。
關于本書
本書作者曾經也是一個內向的人,也曾經懷疑過自己的性格,因此飽受內向帶給他的煎熬。但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實踐,如今的他已經是美國的社交教練。作者從自身經歷出發,設身處地地從內向者的角度思考,由此給那些飽受內向性格煎熬的人一些良方。
本書作者帕特里克.金在書中提出了“社交電池”的概念。指的是我們在任何時間點進行社交活動時所擁有的精力值。外向者是通過不斷與人交往獲得社交電池能量的,而內向者的則更傾向于通過獨處給自己的社交電池充電,因此,他們如果進行了一定量的社交活動,就會覺得疲憊、冷淡、提不起勁兒,甚至是想一走了之。這是因為他們的社交電池要耗盡了,并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冷漠,不適合進行社交活動。
你也許會苦惱,為什么別人在進行社交活動時看起來永遠都是一副精力充沛的樣子;你也許會疑惑,內向是不是一種性格缺陷……
但是,我想告訴你的是,內向并不是一種性格缺陷。只不過是內向的人相對而言擁有的社交電池有限,他們的用于社交上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們往往更加關注自身,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
如果你是一個外向的人,身邊有內向的朋友,那么,在和他們進行社交活動時,就需要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問題,為他們的社交電池考慮。
如果你是一個內向的人,在參加聚會活動時,社交電池已發出警報,就需要想盡方法給自己充電,不然就會越來越厭倦和恐懼社交活動。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一塊社交電池,只不過外向的人會處于滿電狀態,而內向的人是在消耗電池,需要時不時“充電”。
阿德勒認為,一切煩惱都來源于交際。對于內向者來說,參加一些持續時間長、陌生人眾多的活動和聚會,并不是一種享受。所以,如果實在不想參加,那么就要優雅地拒絕或退出交際活動,及時為自己的社交電池充電。具體可以這樣做:
①社交活動前的準備。
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邀請幾個熟悉的人一起去。
②找一個藏身之處。
在社交場所要找到一個可以隨時撤退的地方,可以是角落,也可以是廁所。
③掌握禮貌的告別技巧。
比如假裝家里有急事、看手表、接電話、上廁所等等。
④找到“同頻人”。
觀察社交活動上的人,看看有沒有同樣是內向者,可以一起交談。
對于內向者來說,只有社交電池充好電,再次進行社交活動時才不會感到疲倦和不安。
雖說內向不是一種性格缺陷,但是它有時候確實也是會影響我們的人際交往。我們終其一生,所追求的不在乎價值感和歸屬感這兩樣東西。價值感來源于被肯定,歸屬感來源于被愛。而這些,都是在人際關系中產生的。所以,作為內向者的我們需要努力去召喚內心中的那個“外向者”。那么,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①少一些自我意識。
內向者比較注重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自我意識比較強。如果能在交際中少一些自我意識,多關注交際過程,讓對方意識到你是一個良好的傾聽者,這會有利于雙方的交際。
②不輕易評判別人。
內向者比較傾向于將別人的一些行為提前放入自己設定的預想中,有些“先入為主”。嘗試著不要輕易去評判別人,要整合事情的來龍去脈,不要將過多的主觀意識帶到交際中。
每種性格都有其獨特的閃光點。因此,不要懷疑,內向的你,也可以擁有舒適的社交活動。
愿我們既能與他們愉快相處,也能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知世故而不世故,懂圓滑而不圓滑。
點亮“在看”,給內向的自己一個微笑。
作者簡介
三米無憂,95后文字愛好者,齊帆齊商學院運營官。愿筆耕不輟,余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愿你我,與文字共舞,點亮平凡人生。
微信號:tang2315946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