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第一”的原生態德育教育
——壽光市營里鎮中心?!暗赖聻楸尽钡陌l展之路
育人第一,道德為本
【吉孟國】我一直從事農村教育工作,干過小學教師、初中教師、教導主任、初中校長,到現在的中心校校長。回顧工作歷程,我自認為是特別注重思考、特別關注細節、特別追求完美,也一直致力于教育的改革與探索。隨著工作閱歷的增加,面對浮躁的教育,我更增添了幾分焦急、幾分無奈。那就是教育如何走出功利,何時才能回到本質,真正做到以“道德為本”,為孩子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積蓄力量。
【陶繼新】育人是教育之本,孔子之學,除了積極入仕的思想之外,另一個核心內容就是修身做人。他的教學總綱“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中,前九個字都是談的如何修身做人,后三個字與修身做人也不是毫無關聯??墒?,現在的教育,很多已經變異成了純粹的知識教育。沒有了“道”“德”“仁”的教育,會讓人心浮躁起來,急功近利起來。所以,回到育人本質,當是教育之本,本立才能道生。
【吉孟國】的確!古代傳統教育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可是當前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教育也逐步感染浮躁風,功利主義漸盛。學校教育存在于上級評價之上,而不是建立在為孩子成長的出發點上,背離了教育的本質。實際上真正的教育應去掉浮躁,拋棄功利,回歸到本質,那就是一種影響,一種良好習慣的影響,一種良好人格的影響,而這種影響的終極是一種力量,一種來自人的本性的力量。我認為教育特別需要“良心”。2009年我提出了“憑良心辦教育”口號,就是摒棄任何貪圖名利或急功近利的思想,將出發點與落腳點落在如何讓孩子更好的成長上。
【陶繼新】欣賞您“憑良心辦教育”的口號。目前社會上出現了這樣那樣的令人很不滿意的問題,這些問題大都浸入到了教育之中。一個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一個內在的良心規則,就有可能“無所忌憚也”。就說一個校長吧,他需要聽上級領導的指示,同時,他更應當考慮教師與學生的發展,他的心中,應當有一個“道德律”。這樣,在做任何決策的時候,就不會脫離教育的本質。相反,如果沒有一個良心在,就有可能一味地唯上是舉,一味地為了個人的升遷與榮譽,一味地為了自己小團體的利益,結果是教育生態遭到了破壞,師生發展受到了阻隔。所以,“君子必慎其獨也”,憑著良心,干好工作。這樣,教育就會逐漸回歸到它的本位上。
【吉孟國】陶行知先生有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沒有道德的人,學問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2003年擔任初中校長后,將工作重點放在了學生的習慣養成和品行教育上,重點開展“八個一”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可以說嘗到了甜頭?;趯W校管理的基礎,2008年我到營里鎮中心校工作,開的第一個全體教師會就是“德育教育啟動大會”。提出了“追求做人第一的原生態德育”工作主題和目標,實際上道德教育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有效的育人策略,那就是從道德走向知識。
【陶繼新】“做人第一”說得好!做人的問題解決不了,教育就是完全的失敗。關于做人教育,一些學校還是停留在口頭上,甚至有的口頭上都很少說。您如此關注做人教育,如此力推做人教育,真是難能可貴。這個定位準了,教育問題就會由復雜變得簡易?,F在教育上出現了很多令人堪憂的問題,追根溯源,大都是在做人教育上出了問題。要想解決教育上的一系列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從本上入手。本的問題解決了,枝葉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是老大難問題,又是不太難的問題??磥恚皬牡赖伦呦蛑R”,當是一個教育上的大智慧。
【吉孟國】“從道德走向知識”是張志勇副廳長提出的觀點,這方面我們已經做了很多思考和實踐,可以說我們的做法與領導的觀點不謀而合,所以更加堅定繼續做下去的決心,“教會學生做人”從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來說,就是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就是培養學生的心智潛能,它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從教育教學策略來說,我們選擇的是從側面智取,學生道德的發展會促進學生更有效、持久、積極地學習,會保障學生知識的發展。我總認為一個品行不端、自由散漫的學生,是很難在學習方面有所成就的。正如您所說的那樣,抓住了道德就抓住了教育的本質,就抓住了做人的根本。
【陶繼新】前幾年,我提出了“道德高效”的論點,與您的這個說法也是不謀而合。當下在研究高效課堂的時候,人們往往忽略了一個最為根本的高效之源,那就是道德。一個人如果人格高尚,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學習就一定是高效的。不但當下高效,未來也高效;不但是高效率,更是高效益。因為這樣的人在教學與學習中,不會在困難面前裹足不前,也不會因一時成功而忘乎所以,而是始終保持一種向上的積極態勢,高效也就有了必然之勢。那些只抓智而不重德者,也許一時取得一些表面的高效,可是,到頭來,大多都要走進低效甚至負效的泥潭里而不能自拔??磥?,抓根本,才能有人的根本的成長與持續的發展。
【吉孟國】深有同感!我們一直在走務本主義的道路,順應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自身發展規律。老子曾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物以自然為性”。也就是說,萬物所遵循的是其內在的自然本性。順應自然,就可以得到生存和發展;違反自然,就要遭到自然規律的懲罰。“做人第一的原生態德育”就是順發自然。幾年來,我堅持以德育教育為核心,以做人教育為主線,抓德育氛圍的營造、抓德育陣地的建設、抓德育活動的開展,將德育的“知、情、意”與“真、善、美”巧妙結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初步嘗到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甜頭。
【陶繼新】人的成長,是有一定規律的。那么,這個規律是什么?就是要培育好根,即做好人;人做好了,知識以至智慧都會隨之而來。這種生命成長的規則,千古未變。這就是“道”,所以,《中庸》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順命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爆F在不少學校教育已經不再關注“道”了,甚至是逆“道”而行,這樣,就違背了生命成長的規律。所以,當下教育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好好地“修道”,很好地育人。有了真善美,加之知識與智慧,才能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人。
細節決定成敗,堅持就是特色
【吉孟國】是?。『芏鄬W校教育確實是丟了根,走錯了道,急需固本求源。從教20多年來,經歷了教育上的多項改革,諸如新課改等,有的甚至轟轟烈烈,但我覺得教育實質性的變化還不大,還沒有從根上去解決問題。比如德育喊得比什么都重要,但做得比什么都少,“假、大、空”現象依然存在,根本原因還是思想深處沒有理解人的“生命成長的規則”,導致沒有有效做法?!暗离m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育人就要從最基本的小事做起,以小事正思想,以細節促提升。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堅持把學生的發型、服裝、佩飾物等作為要事、大事來抓,我始終認為外表是內心的體現,要想抓好學生的內心首先要抓好學生的外表,一個連學生的外表都抓不好的學校很難會抓好學生的內心,學生的做人教育更無從談起。另外,也特別關注一些校園小事,從學生路隊、關緊水龍頭、撿起腳下的一片紙開始,常抓不懈,學生的品德修養在一件又一件小事得到提升。陶老師,我說的這些小事感覺有點不好意思說,但我覺得這是育人最基本的和最起碼的,這些小問題如解決不好,就是學校教育的失敗,也很難談得上育人。
【陶繼新】老子有言:“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天下難事,必做于易。”表面看起來,您抓的是小事,是易事;可是,恰恰是大事,是難事。這些小事易事做好了,學生就會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會積淀成優秀的品質。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德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育人。不過,有的學校也抓這些小事易事,為什么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呢?而你們一抓就靈,一抓就好呢?我覺得主要有兩點:一是你們領導與老師帶頭去做這些事情,這樣,學生就會“學而時習之”。二是你們一抓到底,持之以恒。毛主席說:“抓而不緊,等于不抓?!比齑螋~,兩天曬網,當然形不成習慣。如果只是為了迎接檢查,就更加可怕,它會讓學生感到做這些事情的目的不是自己生活的必須,而是領導的需要。這樣,做起來不高興,做之后有反感,非但形不成習慣,還會生成一種抵觸情緒。所以,不能有功利色彩,而要扎扎實實地為學生自身的成長去做。這樣,才能收到實效。
【吉孟國】陶老師的話真是一語中的啊!古人云“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孔子就是身教的典范,做人第一有兩層含義,前提是教師要做好人,以教師的言行來影響感染學生。
張瑞敏說過:堅持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堅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對學校管理來說,堅持非常重要。認準的事就要堅持,堅持就是特色。特色并不是特殊,特色也并不是別人沒做,我們做了就是特色,而是某一項工作或工作的某一個方面比別人做得更好,更加完美。特色就是工作的堅持,特色就是常規的積淀,真正的特色應反映教育的本質。教育需要創新,但創新并不是改變其本質,而應該是堅持其本質,創新做法,使其更加符合本質。因此,不要挖空心思地去想特色,而要靜下心,竭盡全力地去做實事,做最根本的事,更需“憑良心辦教育”,不能為特而特,而是立本促特,所以抓道德教育就是最有內涵的特色,是最富有意義的特色,是本質的特色,是最有生命力的特色。比如寫字是我們的特色之一,“字品如人品,觀其字可識其人”,寫字的意義不僅在于其本身是一種技能,更在于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事。我們采取了“全員參與、全程練習、全部展評”的“三全”措施,使寫字育人活動落到了實處?!叭珕T參與”是要求所有學生全部參加,而非特長學生;“全程練習”是學生每天到校先練習書寫20個字,從一至九年級持之以恒?!叭空乖u”是班級每周組織一次優秀作品展評、定期組織作業和試卷展評,也就是將寫字育人納入了日常管理、日常教學中。
【陶繼新】您在這里談到了道與創新的關系。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么,這個道是不是可以變呢?我認為,道是不能變的;但是,卻可以因道而生出人與物的萬千變化。這個不變的是道,這個變的是人與事的創新。比如魏書生,他說自己搞教育幾十年不變。其實,他就守住了民主與科學這個道,種好自己的心田這個本。這也就守住了教育的大道規則,人的心靈優化之本。所以,他說不變是這個道不變,而他所教的學生,他所管理的學校等,卻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看來,教育是需要道的支撐的,是不能隨便變動的。同時,還要依道而行,讓人與事發生一個又一個的生命變化。那么,您的道是什么呢?那就是教育的發展規律;您的心靈支撐是什么呢?就是“憑著良心辦教育”。這些是不能變的,越是牢固,教育就越能發展,人的心靈越能升華。如何變呢?那就是在這個基礎上,讓師生“修道”而教而學,于是,就有了您所說的寫字特色等一系列的創新之舉。這些特色,也因悟透了“字品如人品,觀其字可識其人”寫字的意義,也就是說與道有了內在的聯系之后,才有了良性的發展,才有了人正與字美的結果。
以活動影響人,以實踐錘煉人
【吉孟國】是的!世界上的事物一切皆處在變化之中,但萬變不離其宗,我們確立并始終堅持“求實但不守舊,創新但不追風,爭優但不浮躁”的工作方針。除寫字之外,我們還堅持觀看教育影片。愛因斯坦曾說過:“電影作為一種對人類精神幼年時期的教育方法,是無與倫比的?!蔽覀兘^大多數人都曾遇到過,當在電視或電影上看到感人的情節和故事時,我們也會被感動,眼睛濕潤或淚流滿面,一部好的電影,教育意義遠遠大于數次先進人物報告和無數次的說教。很多學校一談看電影就看百部愛國主義影片,對此我并不完全贊同。我認為看影片一定要有針對性,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生長需要,為此我們精心搜集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會》、《汶川大地震》、《共同關注》、《天下父母》、《道德觀察》等有教育意義的視頻材料。觀看視頻時,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場景,一個個扣人心弦的情節,感人至深,好多學生邊看邊擦眼淚,寂靜的現場一片啜泣聲;回到教室后,往常喧鬧的教室鴉雀無聲,人人坐在位子上低頭沉思。通過每周觀看一次,讓學生有情感、有憐憫之心、有善良之心、知恥知榮、知恩圖報,學生的心靈不斷的得到洗禮,久而久之就催生了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陶繼新】學生學習的內容,不能只是教科書,還應當有此外的圖書報刊、電影電視等更為豐富的文本。葉圣陶先生說:“教材只不過是一個例子?!笨墒牵F在有的學校的教材卻成了教學內容的全部,除了教科書之外,別無所學。甚至美其名曰:“減輕學生負擔。”從形式上看,是減輕了,學習的內容少了嘛!可是,學生的學習正如身體成長一樣,是需要多種營養的。如果沒有更多豐富的精神大餐,就很難更好的成長。而且,有的時候,學習內容少了學生未必負擔輕,學習內容多了學生未必負擔重。何以言之?因為只學教科書上的內容,教師再羅羅嗦嗦地一講到底,學生聽起來就會味同嚼蠟,就會在心理形成一種負擔,就會很累。相反,如果添加上觀看電影的內容,盡管占有了一些平時學習的時間,可是,卻因影視內容入乎其中,感乎其心,動乎其情,往往會成為平時學習的一種調節劑,甚至是一種興趣催化劑。況且,您所選的影視片,既有思想內涵,又富藝術形式,學生是樂在其中觀看受到教育的。為什么說樂此不疲呢?快樂了是不累的。為什么說“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因為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可以在不知不覺中走進學生的心靈之中,并悄悄地扎根、發芽、開花與結果的。諸如您所說的有情感、有憐憫之心、有善良之心、知恥知榮、知恩圖報等,恰恰是學生生命成長最需要的營養。這些在平時的教學中難以現實的目標,卻通過這種載體走進了學生的心里。從這個意義上說,盡管每周增加了一次觀看影視片的時間,但是,卻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并受到了最好的教育。
【吉孟國】不光是影視,我們還注重音樂熏陶。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凡長期經過音樂熏陶的學生,其性情、精神、氣質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這種變化能讓其一生獲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根據實際情況選取一些感恩父母的歌曲、有教育意義的革命歌曲推薦給學生,可以讓學生學會感恩、學會做人。我們精心搜集了《父親》、《母親》、《愛的奉獻》等歌曲,同時把學生行為習慣和一日常規改編成《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組織學生在大課間演唱。讓學生在音樂旋律中感受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誨之恩、祖國和社會的關愛之恩。除此之外,我們還組織音樂會、歌詠比賽、詩歌朗誦大賽,課余閑暇時間,我們還播放輕音樂,給校園營造一種溫馨、人性化的氛圍,進而熏陶學生心靈。
【陶繼新】學校,本來就應當是有歌聲的地方;可是,由于“應試教育”的逼迫,這種聲音已經漸行漸遠。古代教學,特別是詩的教學,都是配樂吟唱的?!对娊洝?05首,都有樂曲相應,孔子就說自己是“吾自衛反魯,《雅》《頌》各得其所”。如果再往遠處說,是先有樂曲才有文本性詩歌的。在《六藝》中,就有“樂”啊。因為音樂之中內涵著豐富的思想,正是在口之吟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中,才實現了其教育意義的。可是,現在的音樂歌曲,已經有了變異,即有了不少不健康的靡靡之音。你們選取一些很有品位的樂曲,讓這些既有思想又有藝術的歌曲走進學生,不但讓他們領略到音樂之美,也使他們在無形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吉孟國】是??!無論是電影還是音樂有很多不適宜于學校教育。學校育人急需有教育意義的素材,逼得我們到處搜索尋找。
剛才您談了影片和音樂對學生成長的意義和價值,同時還指出“學生學習的內容,不能只是教科書”,的確如此。另外,讀書的重要性以及對孩子成長的作用,怎樣說都不為過。我曾經在全鎮教師會上說過這么一句話:“孩子的習慣很重要,好習慣終生受益,應注重習慣的養成,但最最重要的習慣有兩個,一是讀書,二是寫字,只要養成了這兩個好習慣,就抓住了關鍵元素?!钡滦刑煜?,智贏人生,德是人脈,而讀書就是文脈,二者相輔相成。為讓孩子更好的讀書,近兩年投入40余萬元為學校配備圖書,全鎮圖書全部超過配備標準,我們學校最大的特殊用房是圖書閱覽室,堪稱全市一流。在創造讀書條件的同時,我們開展了一系列讀書活動,如“讀書報告會”、“讀書演講比賽”“讀書筆記展評”、“我寫我讀”等,《弟子規》《千字文》《論語》等作為重點書目讓全體師生誦讀,堅持始終,從而使讀書成為學校的主旋律、主風尚。讀書成果在學生成績身上也得到了體現,中心初中連續五年語文成績均列全市前茅。
【陶繼新】讀書的好處簡直太大了!讀書有一個規則:“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币簿褪钦f,讀世界大師的上乘之作,人們很難抵達大師的境界,但卻可走到中層;如果讀中等的書呢,就只能在下層徘徊復徘徊。因為經典作品中既內蘊著豐富的智慧,也搖曳著思想的光華。讀得多了,讀得久了,以及背誦得多了,其間的思想與智慧,就會慢慢地走進讀者的心里,就會“化”成自己的東西。如果讀一些三流四流作家的作品,讀那些思想情趣低下的作品,非但提升不了自己的人生境界,反而會因“近墨者黑”而步入迷惘甚至更壞的境地里。你們在全鎮為師生配備這么多有品位的圖書,開展這么多有意義的讀書活動,對于師生的生命成長,一定會起到課堂之上難以起到的作用。而且,當師生愛上讀書的時候,也就有了人生的新的起點,不但可以考出好的成績,還可以駛進人生的更高境界。
【吉孟國】陶老師的認識太深刻了。陶行知曾經指出“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我們不僅關注學生的道德體悟,更重視學生的道德實踐。育人不僅在學校,社會、家庭也是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我們設計了主題化道德作業,讓學生學以致用。我們設置了以洗刷、被褥整理等最基本的生活習慣為主要內容的德育家庭作業。要求學生每天回家幫家長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洗碗、掃地拖地、疊被等,星期天幫家長做復雜的家務例如整理房間、洗衣服、買菜炒菜、干農活等。孩子們在父母干活回家身體勞累時給他們送上一杯水,在父母生日、母親節、父親節、自己的生日這天為父母送上溫暖的祝福。如此做,并不是讓學生干多少活,也不在于干的好壞,而是為了培養學生自理自立的好習慣和做人的優良品行,讓學生學會感恩。
【陶繼新】孔子之所以主張“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和“敏于事而慎于言”,也孔子看來,是言大于行還是言行一致?是檢驗一個人品格高下的重要標準。一些有道德人格的人之所以“言之不出”,是“恥其躬之不逮也”?,F在,有的人夸夸其談,而行之不及,所以,當一個人說了某些話后,讓人還要“觀其行”方能相信。有這種問題的人,有的是形成了好說少做的習慣,有的則是品質有問題。所以,從小培養學生“敏于行”的習慣,對其一生的成長都是很有益處的。你們關注了學生的家中之行,又特別關注了學生的孝行。有無孝心與孝行,是檢驗一個人品格高下的試金石??鬃拥母咦阌腥粽J為,孝是人的立身之本,“本立而道生”。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的話,更遑論愛集體愛祖國了。而愛父母的學生,才能更好地愛他人,愛國家?!扒Ю镏?,始于足下”,從小一直“行”者,長大成人后,也一定可以行之千里的。
【吉孟國】為了促進原生態德育的有效和長期開展,我們還建立保障和評價機制,實施德育工作專項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杠桿和導向作用。學生方面用多把尺子衡量,開展了“文明之星”、“禮儀之星”、“感恩之星”等“十星”評選活動;開展了“感動校園人物”評選活。老師采取“一崗雙責”、“德育一票否則制”,除評選教學能手外,還評選育人能手和道德模范。
【陶繼新】要做好育人這篇大文章,沒有相應的評價機制是不行的。你們對學生用多把尺子衡量的評價辦法,幾乎讓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在德育這個評價系統中尋到自己的位置,在得到肯定的時候,也有了自信及“更上一層樓”的心理向往。對老師采取的評價辦法,特別是“德育一票否則制”,讓德育不再是一種空洞的說教,而成了人人都必須經歷的一個“關口”。當老師們的道德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有境界的時候,這種“關口”就不再是一種難關,而是變成了一個自然而然就可以逾越的門檻。而且,自覺主動地進行自身修養之后,也會慢慢地形成習慣,于是,育人,就走進了一個高層境界,教育,也就回歸到了它本然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