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居中,一只極小的象,背景是一望無垠的沙漠,畫面孤寂而蒼涼,這幅畫的標題是《孤獨》。畫完這幅畫,畫家常玉就死了,在巴黎那間簡陋的畫室里,不是自殺,是意外的煤氣中毒。那是1966年,常玉66歲。后來黃永玉這樣解釋道:“戰勝孤獨,比戰勝離別艱難!”他深知是獨處巴黎才有獨立思想滋養著常玉的藝術:“他不認為這叫做苦和艱難,自然也并非快樂,他只是需要這種多年形成的無牽無掛的時光。他自由自在,僅此而已?!?/p>
常玉自己也這樣說過:我的生命中一無所有,我只是一個畫家。
畫家常玉
常玉本是個貴公子,少時家境殷實,從小即拜名師學習書法,1919年常玉去法國勤工儉學,當年同去的還有徐悲鴻、林風眠等后來成為大師的畫家。到了巴黎以后,他并不是像其他同學一樣去美院學畫,而是常在咖啡館里一邊看《紅樓夢》或拉著小提琴一邊畫畫,自由而隨性。
1930年《椅子上的北京貓》
1934年,常玉就就己出現在法國出版的“當代藝術家生平字典”中。留法的畫家眾多,而“毫不費力”就受到西方畫界的認可,也可以算是少年得志。那是法國藝術最輝煌的時代,當時活躍在巴黎畫壇的有畢加索、馬蒂斯、莫迪里阿尼、賈科梅蒂,當然還有我們所熟悉的林風眠、徐悲鴻、趙無極、潘玉良……美國作家海明威多年以后寫過一本回憶錄《流動的盛節》,回顧當年在巴黎的經歷,海明威也是喜歡在咖啡館寫作的,不知道他當年有沒有遇見過常玉。
1940年《粉蓮》
有父兄作后盾的常玉覺得掙錢和藝術是兩碼事,秉承了中國士大夫的價值觀,拒絕以賣畫作為謀生的手段,畫畫不是為了賣錢,他的畫總是送人,也有畫商主動找他合作,但他不屑一顧。直到后來家道中落,失去了經濟來源。徐悲鴻,林風眠等都相繼回國,而生性自由的常玉選擇留在了巴黎。上世紀四十年代,常玉曾去美國做過畫展,但據說一幅畫也沒賣出,幾年后只好又回到巴黎,生活越來越困頓。晚年的常玉,連畫畫用的材料都買不起,有的時候甚至用油漆替代顏料。因此,畫材劣質成為了他晚期畫作的一個特點。那時他作畫的主題從裸女轉向動物。他筆下的動物,常常是小小一只,寂寞,疏離,被置于一片蒼茫的背景之中。1964年常玉曾接到臺灣教育部邀請赴臺舉辦畫展,于是他先把作品打包托運到臺灣,可是后來因為護照問題未能成行,而那些畫一直滯留在了臺灣,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讓一些臺灣畫商大賺一筆。
近幾年,畫家常玉突然爆紅,在書畫行情并不景氣的情況下,他的作品拍賣連創新高,2019年一幅早期作品《曲腿裸女》在蘇富比秋拍中以1.98億港幣成交。
戴戒子的女畫家
也許有人會問,常玉的畫好在哪兒?縱觀常玉的創作歷程,豐盈的裸女、纖細的花卉和孤獨渺小的動物是常玉作品中的三大主題,他的畫構圖簡練,色彩對比強烈,盡管大多是油畫,但是拋卻了諸如透視,明暗立體等西畫的技法。他的用筆完全是東方式的筆墨線條,夸張變形,極具寫意的韻味,帶有鮮明的主觀性的審美情趣。然而出于多種原因,當年他的畫未能進入西方藝術世界的主流,也因為特殊的時代,他的名字在國內更是無人知曉。
1966年《孤獨》
常有朋友問我,什么樣的畫才是好畫?書本上可以找出很多標準,而我覺得,好的作品你會從畫中看到作者的情感,經歷,性格。反過來說,一幅畫也許咋看并無感覺,但等你對畫作背后的作者有所了解之后再去看畫,你會感覺你面前的畫變得鮮活起來,從畫作中能感受到畫家的所思所想,畫是可以有交流的,它會告訴你畫家的內心世界,如果能產生共鳴,那對于你來說,這就是好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