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
什么是閱讀?真正的閱讀是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啟發心智的過程。這和以獲得資訊為目的的閱讀不同,前一種閱讀我們所讀之書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自己的理解力的,讀這種書就像是在向比我們自身更加優秀的人學習,而后一種閱讀我們所讀之書都是自己可以理解的,讀這些書只增加我們的見識并不能提高我們的理解力。對一本書理解的越透徹,說明我們的境界就越接近作者,這也就是為什么讀書貴在精,通過精讀一本書(但并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精讀)我們就能吸取作者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經驗。
怎樣才能讀好一本書呢?要想讀好一本書,我們首先要主動,越主動讀的就越好。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在讀任何書時都要回答四個基本問題(當然可以不斷提問,問的越多就越投入):
1:這本書大體上來說是談些什么?(找出本書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的?如何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主題的?)
2:作者在各章節說了什么?是如何寫出來的?(寫作思路)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并給出理由。
4:這本書跟我有什么關系?
注:這四個問題對論說性或非小說類的書特別有用,對小說和詩集需要有一定的改動。
僅僅提出問題還不夠,還要試著用自己的語言去回答,最好是寫下來。這也是檢驗我們是否理解對方所說的話的最好方式。如果你說自己理解了,卻無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那說明我們還不理解。
作者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將閱讀分層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評估自己。熟練掌握基礎閱讀就擺脫了文盲階段。教育普及的今天,我們每一個讀過小學的人都已達到這一水平。但是閱讀外文書籍時我們就不得不注意基礎階段的練習。在讀這一章時文中有一點讓我感觸頗深,現摘錄如下:
“一個人文素養優良的高中,就算什么也沒做,也該培養出能達到分析閱讀的讀者。一個優秀的大學,就算什么也沒有貢獻,也該培育出能進行主題閱讀的讀者。大學的文憑應該代表著一般大學畢業生的閱讀水平,不但能夠都任何一種普通資料,還能針對任何一種主題做個人研究。”
之所以感觸深是因為自己讀了這么多年學,連最基本的閱讀都沒有學會,真是慚愧。我們現在的學校很少有重視閱讀訓練的,更不要說開設相關的課程。這一點我很佩服西方國家,他們對此做過大量研究,提出許多改進閱讀的方法,并在學校開設閱讀矯正過程。佩服他們這種認真的精神。不過我大中華正在發展之中……
二、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找出一本書的重點,從整體上去了解一本書。在做檢視閱讀時我們要能回答如下問題:
1:這是一本什么類型的書?
2:整本書主要在談什么?
3:作者的寫作框架是什么?
注:如果你準備好好讀一下這本書,就得回答這些問題。
檢視閱讀的方法:
1:先看書名頁,然后看序言。
2: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框架做概括性了解。
3:如果書中有索引,也要看一下(可判斷該書所含議題范圍)。
4:讀一下作者簡介
通過以上四個步驟就可弄明白自己是否想仔細讀這本書。如果是就可以開始略讀并回答檢視閱讀階段的問題。
5:開始挑幾個和主題相關的篇章或者自己感興趣的篇章看看
6: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看看,讀一兩段,有時連續幾頁,但不要太多,用此方法把全書翻一遍。
如果我們要閱讀的是一本難讀的書時,應當從頭到尾先讀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繼續往下讀,略過那些讀不懂的地方。這樣做我們才能將這本書讀完,并為第二遍閱讀掃除心理障礙,并為分析閱讀做準備。如果一上來就對自己要求過高,最后很難將書讀完。
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就是全盤、完整的閱讀,咀嚼、消化一本書。做分析閱讀的第一個規則是:
1.弄清自己讀的是哪一類的書。
因為不同類型的書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處理問題的方式也不同,在閱讀技巧上也有一定差異。比如論說型的書其目的在于傳遞知識,而文學類的書則在于傳遞經驗。不同的書就如同不同的課程,每一種課程都有自己的特點和講授方法。
分析閱讀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透視一本書,找出書的骨架、大綱。通過這一階段可解決“整本書在談什么?”的問題。其規則如下:
2.用一句話或最多幾句話來概括整本書的內容。(也是說出整本書在干什么,可推測作者的寫作意圖)
3.列出全書的綱要,并將各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例:(1)作者將全書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講的是……
第二部分講的是……
第三部分講的是
第四部分講的是
第五部分講的是
(2)列出各部綱要:第一部分又可分成三小節,第一節講的是
第二節講的是
第三節講的是
(3)第一部分的第一節又有四個重點……
4.找出作者要解決的問題或想要解決的問題。
注:一本書的作者在開始寫作時,都有一個或幾個想要解決的問題,而書的內容就是答案。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階段:解決“這本書的詳細內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敘述的?”的問題。其規則如下:
5.找出共通的詞義,與作者達成共識。
語言是有缺陷的。生活中我們使用的詞語往往有多種含義和解釋,在交流和閱讀時我們應該清楚對方要表達的是哪一種含義,如果我們的理解和對方表達的不同就會產生誤解。一個詞語也只有在交流的雙方那里表達的都是同一個含義,彼此才能互相理解。只有密碼正確才能打開保險箱。
6.找出重要的句子,找出作者的主旨(論點、觀點、主張)。
一本書從整體上看會有一個或幾個主旨,從各章節看又各有其主旨,書是作者寫的,文中每一觀點都是作者的主旨。此處“主旨”從句子角度看可理解為“句子的主要含義”,如同規則五我們要在詞上與作者達成共識,那這里的主旨也可理解為在句子上要弄明白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再者,從規則五、六、七之間的邏輯結構(規則五談“詞”,規則七談“段”)上看規則六的主旨也當理解為“句子的主要含義”,但是前一種“文章的主旨”也可取,它是更高層次的要求。準確理解了各句的含義便可知段落大意,這里的“句子”主要是指重要的、難以理解的句子。
7.弄清作者論述過程,最好將論述連貫的寫下來。(找出作者用以支撐主旨、論點的依據或說明)。
注:將規則六中找到的重要句子或是提煉的重要句子重新組合成段落即構成論述。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是沒有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
分析閱讀的最后一個階段是:公正的評價一本書。閱讀一本書就是一種對話。現在作者說完了,如果你尊重對方并理解了對方所說的,那么就該我們發表看法了,我們必須能評論,提出批評,這樣才算完成了交流。
9.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暫緩評論”之前,我們一定要保證自己理解了這本書,對作者沒有誤解。不僅如此我們還要有理由去支撐自己的評論。
當我們理解談話內容,卻不同意對方的觀點時,如果要進行辯論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1.辯論時要注意你帶入的情緒,否則就流于情緒化而不是說理。
2.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設攤出來,你也要接受對方的假設,一場好的辯論是不會為假設而爭吵的。
3.從對方的立場著想,設身處地的理解,換位思考。
上面所說的閱讀是比較理想的情況,且閱讀的規則更適合于論說型作品,但對于其他類型作品只需稍加改動即可。作者在本書的第三篇專門談論“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在此我就不做摘要了。本書所談的第四層次的閱讀—主題閱讀我讀過之后有許多地方不理解,且我們很少做這種閱讀,也不做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