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網站2010年12月文章】題:全球思想家讀書俱樂部
時尚人士們在讀些什么?從權威指南到全球經濟危機再到關于人類心理學的最新揭秘。他們在互讀對方的書,這絲毫不令人驚訝。
1.《斷層線》(FaultLines)作者:拉古拉姆·拉詹拉詹探討了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的裂隙,這些裂隙至今未消除。
書中寫道:“全球經濟存在深刻的斷層線,形成斷層線是因為在一體化的經濟體和一體化的世界上,對個體行為者和個體機構最有利的未必對整個系統最有利。一些比較嚴重的斷層線起因于政治而非經濟。不幸的是,在危機暴露它們之前,我們不知道這些斷層線何在。我們現在了解得比較清楚了,但危險在于我們會繼續置之不理。”
2.《大而不倒》(TooBigtoFail)作者:安德魯·羅斯·索金在華爾街的危機走向全球之際,索金更新了他關于危機源頭的記述,增添了一些最新事件。
書中寫道:“過去一年里最令人不安的事態大概不是發生在華爾街或華盛頓,而是發生在全球。‘大而不倒’這個詞不再只跟銀行有關,它現在被用來描述那些跟許多房貸者一樣舉債過度的市政當局和國家。最近的關注焦點是希臘,但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愛爾蘭都不堪一擊。在美國,關于加利福尼亞州是否會最終遭到報應的擔憂揮之不去。”
3.《被掠奪的星球》(ThePlunderedPlanet)作者:保羅·科利爾作者批駁了環保主義與發展援助之間的對立,論述了為什么兩者必須協作。
書中寫道:“大自然至關重要,而我們把它攪得一團糟。這對于生活在世界上最貧困國家的人們最為關系重大。對他們來說,這種局面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4.《理智的樂觀者》(TheRationalOptimist)作者:馬特·里德利里德利以歡快的筆調闡述了為什么一切都會好的,包括非洲和全球變暖問題。
書中寫道:“我覺得,今后90年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是非洲富裕起來、氣候未發生災難性的變化。”
5.《非理性的積極力量》(TheUpsideofIrrationality)作者:丹·阿里利該書為人類生活中的非理性力量辯護。
書中寫道:“現在我希望大家已經明白,假如我們把人類放在一個介于超理性的斯波克先生和糊涂的荷馬·辛普森之間的位置,我們比自己意識到的更接近于荷馬。同時,我希望大家也認清了非理性的積極力量——正是我們不理性的一些地方使我們極富人情味。從這個角度看待非理性意味著我們不應爭取完美的理性,而應欣賞那些使我們受益的不完美、認清我們希望克服的不完美并設計我們周圍的世界,使之利用我們不可思議的能力而克服我們的一些局限性。”
6.《這次不一樣》(ThisTimeIsDifferent)作者:肯尼思·羅戈夫和卡門·萊因哈特作者回顧了從中世紀到現如今人類歷史上如影隨形的金融危機。
書中寫道:“不管最新的金融混亂或危機總是顯得多么與眾不同,它與其它國家的以往經歷和歷史上的往事通常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制造金融盈虧的工具隨著時代而變,急劇擴張最終一敗涂地的機構類型亦然。但從古到今,金融危機遵循了繁榮過后必定出現嚴重不景氣的規律。認識到這些相似點和先例是改善全球金融體系的重要一步,既可減少未來發生危機的風險,又可更好地處理一旦危機發生時的災難。”
7.《自由》(Freedom)作者:喬納森·弗蘭岑作者剛剛榮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美名。
夸姆·安東尼·阿皮亞在《紀事》網絡版雜志上撰文評價弗蘭岑和馬爾薩斯(英國經濟學家——本報注)說:“我們當中有惡棍、無賴和精神錯亂的綁架者。但也有一位不同凡響的小說家,他能告訴你,活在某個特定的地點和時間是什么樣子、在理由充分的絕望和不切實際的幸福之間掙扎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這差不多會讓你對‘人類的未來命運’充滿希望。”
8.《網絡戰爭》(CyberWar)作者:理查德·克拉克和羅伯特·克納克曾就9·11事件發出警告的那個人做出一個新的聳人聽聞的預測:美國沒有準備好應對21世紀的最大威脅——網上戰爭。
書中寫道:“世界上關于網絡戰爭的最大秘密也許是:在美國為攻擊性網絡戰爭做準備的同時,它正繼續推行使之不可能有效保衛該國免遭網絡襲擊的政策。”
9.《華盛頓規則》(WashingtonRules)作者:安德魯·巴切維奇一位戰爭問題學者剖析了流行看法在他本人內心深處和在他的國家里對進步的阻礙。
書中寫道:“從某種意義上說,華盛頓始終堅守的國家安全政策體現了長期以來美國與境外世界交往時喜歡采用的策略。這種策略適合美國的特長——自二戰結束、尤其是冷戰結束以來被認為在于軍事力量。從另外一種意義上講,對軍事實力的這種依賴為美國創造了借口:對美國軍備的自信使它無需留意其它國家會怎么想,也無需考慮它們的愿望與我們的愿望會有什么不同。”
10.《看不見的大猩猩》(TheInvisibleGorilla)作者: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和丹尼爾·西蒙斯兩位心理學家解開了日常生活中的錯覺之謎。
書中寫道:“一旦你知道了每天都會有錯覺,你看待世界的眼光就會有所不同,對它的認識就會更加清晰。你會發現錯覺影響著你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以及周圍人的舉止。”
11.《鄉土式微》(IllFarestheLand)作者:托尼·于特
這位已故歷史學家飽含激情與憤慨地呼吁集體行動。
書中寫道:“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存在嚴重問題。30年來,我們把追求物質上的自私變成了一種美德,事實上,我們的集體目的感所剩下的就是這種追求了。我們知道各種東西的售價但對它們的價值一無所知。對于一項司法裁決或法案,我們不再問:它恰當嗎?公平嗎?正義嗎?合理嗎?這些曾經是政治上的問題,盡管回答起來不易。我們必須再次學會提出這種問題。”
12.《關于妥協和卑劣的妥協》(OnCompromiseandRottenCompromises)
作者:阿維沙伊·馬加利特在什么時候為了和平而接受戰略性妥協是正當的?有時候,但絕非任何時候。
書中寫道:“我認為,妥協問題上的舉棋不定和妥協精神的深層原因在于和平與正義之間的沖突。和平與正義也許還會需要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一種是為了和平而妥協,另一種是不顧后果地捍衛正義。和平與正義之間的沖突是本書的核心,妥協處于兩者中間。”
13.《瞬變》(Switch)作者:奇普·希思和丹·希思該書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了從個人到政治的巨變——它為什么那么難、怎樣得體地實現它。
書中寫道:“這是一本幫助你改變事物的書。我們討論了各種層次的變化——個人的,組織的,社會的。也許你想幫助自己的兄弟戒掉賭癮,也許你需要自己的工作團隊順應市場情況更加節儉,也許你希望更多的鄰居騎自行車上班。其實一切為改變所做的努力有著共同之處:要想改變,必須有人開始采取不同于以往的行動。”
14.《大空頭》(TheBigShort)作者:邁克爾·劉易斯該書講述了美國金融行業在危機前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書中寫道:“據認為,高明籌資與美國中低階層的聯系日益緊密對美國中低階層有好處。資本市場這一嶄新的效率將使中低階層美國人為債務支付的利息越來越低。上世紀90年代初,第一批次貸機構——格林特里、埃姆斯等——向公眾發售股票,這樣它們就可以發展得更快。到了90年代中期,每年有幾十家小額消費貸款機構入市。次貸業變得支離破碎。由于放款機構把它們制造的許多——雖然并非全部——貸款以抵押債券的形式賣給其它投資者,這個行業還充滿了道義風險。(華爾街分析人士西·)雅各布斯說,‘這是一個不擇手段賺錢的行當。’”
15.《人類成就》(HumanAccomplishment)作者:查爾斯·默里有爭議的《鐘形曲線》一書合著者對知識的歷史發表獨特見解。
16.《能源神話與現實》(EnergyMythsandRealities)作者:瓦茨拉夫·斯米爾比爾·蓋茨喜愛的反傳統文評家駁斥了西方關于氣候變化的思想。
比爾·蓋茨稱:“有些讀者也許會覺得斯米爾對這些錯誤思想毫不留情的批評有點苛刻,但我們必須研究這些錯誤,這很重要。假如我們認為解決能源問題輕而易舉,那我們就不會投入充足的資金給窮人送去便宜的電力,就不會采取必要的行動來避免氣候災難。我向所有致力于解決能源問題的人推薦這本書——不是為了安慰他們,而是幫助他們為評估能源前途建立一個更強的框架。我認為,鑒于在開發新的能源方面從決定生產到實際投產的間隔時間很長且充滿不確定因素,多走幾條路非常重要。”
17.《印度暢想》(ImaginingIndia)作者:南丹·尼萊卡尼印度的企業家精英之一探討了他的國家如果取消長期以來對增長與繁榮的限制會變成什么樣。
書中寫道:“印度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超過6%的年增長率只被一個國家超越,那就是中國。我們在其它領域也取得了長足進步,比如國內市場的崛起、平均收入和強大的中產階層。但我們的成就有苦有樂。印度在改革進行了20多年后所面臨的諸多挑戰讓我思緒萬千,我的許多同胞亦如此——對實施變革的緩慢步伐感到困惑和失望,對印度各地難以根除的不公正現象感到悲哀。人們日益強烈地認識到,這些問題現正面臨緊要關頭。”
18.《動物精神》(AnimalSpirits)作者:喬治·阿克洛夫和羅伯特·席勒阿克洛夫和席勒在2008和2009年經濟危機如火如荼之際推出的這部作品認為,人類的不理性推動著市場。
書中寫道:“要弄清經濟是如何運作的、我們怎么才能管理經濟并走向繁榮,就必須關注激發人們的思想與感受的思維模式,也就是他們的動物精神。經濟事件的根源本質上基本都與心理有關,不正視這個事實,我們就永遠不會真正理解重大經濟事件。”
19.《一覽表宣言》(TheChecklistManifesto)作者:阿圖爾·加萬德作者是外科醫生兼《紐約人》周刊撰稿人,他呼吁用更好的工具來綜合各種信息,這個呼聲已得到世界衛生組織采納。
書中寫道:“關于我們從藥物那里能期望些什么,我想我們都被騙了——有人會說,我們被青霉素騙了。亞歷山大·弗萊明1928年的這項發明提出一個欺騙性的醫療前景來描繪它將來如何治病療傷:只需吃一片藥或打一針就能治好不僅僅一種而可能是許多種疾病。畢竟,青霉素對以前多種傳染性不治之癥似乎很管用。既然如此,何不為各種各樣的癌癥也找一種萬應靈藥呢?何不采取某種同樣簡單的辦法除掉皮膚上的傷疤或遏止心血管疾病和中風呢?”
20.《未來是濕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HereComesEverybody)作者:克萊·舍基這是一位web2.0專家關于互聯網之社會影響的論著。
書中寫道:“在現代生活的大多數層面,我們在集體努力上的天分和欲望被相當僵硬的制度結構過濾掉了,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因為管理群體的復雜性。我們還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所有群體,我們只是擁有我們能夠負擔的所有群體。有關不需管理的和不需付費的群體所能夠做的事情的舊有限度已經不復存在了;阻礙自發群體共同工作的難點正在被消減。這意味著,群體在沒有金錢動機和缺乏管理監督的情況下所能從事的工作的數量和種類都在增加。當下的變化,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妨礙群體行動的大多數障礙倒塌了,失去了這些障礙,我們得以自由地探索集結在一起做好事情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