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guì,刺傷),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文:
以寬厚“無為”治理天下,百姓就會忠厚淳樸;以苛政治理天下,百姓就會心生抱怨并不知滿足。
災禍啊,幸福就倚附在內;幸福啊,災禍就暗藏其中。這種得失禍福的變換,誰能知道它終極的結果呢?它們并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正會轉變為邪,善也會轉變為惡。世人看不透其中的原因,迷惑的時間已經太久了。
因此,有道的人處事方正而不顯得生硬,雖有棱角也不會傷人,直率而不放肆,明亮而不耀眼。
秋雨堂淺見:
這一章順承上一章,是對治國方略的進一步細化,同時闡述了老子的辯證思想和處世理論,包括三部分:其一,政民關系;其二,禍福相依;其三,執守中道。
老子告訴我們,如果統治者能夠施行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那么人民就會摒棄私念而不妄為,回歸到自然淳樸的狀態之中。而內心自然淳樸,人們就不會惹是生非,這樣國家也就太平安定了。與此相反,如果統治者施行苛刻的政令,人民不但不會摒棄私念,還會為了滿足私欲而相互爭奪,必然會發生逆亂。
老子由社會政治現象講到辯證法。那就是,矛盾對立著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如一般認為“其政悶悶”不好,然而結果“其民淳淳”則是好的;一般認為“其政察察”是好的,然而結果“其民缺缺”卻是不好的。同樣,禍可以轉化為福,福可以轉化為禍;正可以轉化為奇,善可以轉化為妖。人的行為方、廉、直、光是好的,但轉化為割、劌、肆、耀則不好。最后老子認為只有有道者才能以道自守,保持不割、不劌、不肆、不耀。
在老子看來,禍福、正奇及善惡并不是絕對不變的,一旦時空條件發生改變,那么它們往往也會朝著相反的方向轉化。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這就是“守中”。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老子最為著名的哲學論斷,這句話旨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即災難和幸福是相依相隨的,誰也不能脫離對方而獨立存在。也就是說,任何幸福的背后都潛伏著災禍,但是災禍并不是永遠存在的,災禍的反面就是幸福。我們所知道的“塞翁失馬”的典故,很好地詮釋了老子的觀點: 禍患中孕育著幸福,幸福中隱含著災禍。所以,當我們身處于災禍悲傷之中,要堅定自己的信念,等待幸福的來臨;在成功幸運之時,要時時警醒,防止隱藏著的災難忽然降臨。福和禍沒有絕對的界限,為禍福而悲傷或快樂都是不明智的。所以,對于災難和幸福,我們要學會坦然地面對,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這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河上公曰:“人遭禍而能悔過責己,修道行善,則禍去福來;人得福而為驕恣,則福去禍來。”具體闡釋了禍福相依的緣由和破解之道,值得我們謹記并踐行。
文/靳義堂
20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