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勸學篇》(4)
原文: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ku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qí jì,駿馬)一躍,不能十步;駑(nú,劣馬)馬十駕,功在不舍。鍥(qiè,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lòu,雕刻)。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áo,蟹鉗),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hūn,默默無聞)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qú,四通八達的道路,這里指岔路、歧途)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téng)蛇無足而飛,鼫(shí)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譯文: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會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會在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和智慧自然會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一步一步的行程,就無法達到千里之遠;不匯聚細小的水流,就不能匯成江河大海。駿馬跨躍一次,超不過十步的距離;劣馬連走十天(定會到百里之外),它的成功在于不放棄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了下來,既使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就是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也沒有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地面的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和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和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沒有刻苦鉆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的成績;沒有埋頭苦干的實踐,事業上就不會有重大的成就。在歧路上行走到不了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清楚兩個方向的事物,耳朵不能同時聽清楚兩種以上的聲音。螣蛇沒有腳卻能飛行,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難以溫飽。《詩經》上說:“桑樹上的布谷鳥,巢中幼鳥有七只。善良賢德的君子呀,意志堅定又專一。意志堅定又專一,心如磐石不轉移。”所以君子的意志堅定專一。
秋雨堂淺見:
在這兩節里,荀子對應該如何學習的問題,談了四點要求,即重在積累、貴在堅持、意志堅定,專心致志。
可以說,《勸學篇》卷首“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一段和這里的第一段“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段,在對學習的重要作用和積累的重要意義的論述上,荀子妙語連珠,警句頻出,言辭淺顯而哲理深刻,兩千多年來,無人能比,一直被引用和模仿,從未被超越。
荀子在論述中言詞如出澗之水,汩汩滔滔,大有一瀉千里之勢。大量對比手法的運用,能給讀者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騏驥與駑馬的對比,鼓勵資質平常的人只要持之以恒,定能學有所成;蚯蚓和螃蟹的對比,諷刺那些雖有優勢卻用心浮躁的人;螣蛇和鼫鼠的對比,批評了那些不能專心致志、在學習上淺嘗輒止的人。螣蛇雖然沒有翅膀,就連腿腳都沒有,但它卻會飛。曹操的《龜雖壽》一詩里就有“螣蛇乘霧”的詩句。而鼫鼠有五種技能,卻生活得十分狼狽,它會飛,卻飛不過房屋;會爬樹,卻爬不到樹頂;能游泳,卻游不過去小河;會打洞,其洞卻淺得不能藏身;會奔跑,卻跑不過其它的動物。“樣樣精通,樣樣稀松”,這就是不能專心致志的后果啊。
要想在學業上有所成就,就要牢記和踐行荀子的這四點忠告:重在積累、貴在堅持、意志堅定,專心致志。
2023.6.1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