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的省會,從民國起,是開封;抗戰起,是洛陽;而現在,是鄭州。再早之前,開封或洛陽也許真沒把一個“省城”地位看在眼里,因為早期的開封和洛陽,是做過東京(汴京)、東都(神都)的。
(京杭大運河是洛陽和開封交相輝映媒介)
一、洛陽的區位沒落
洛陽,自唐中期安史之亂后逐漸衰落,到五代之后,繁華已盡,前期的衰落原因和水運有關,后期的沒落原因和宋太宗有關。
1、水運不興
隋唐時期,洛陽號稱神都。隋煬帝時期,成就了“萬國來朝”于洛陽城的輝煌時代,至武周則天時代,改東都洛陽城為“神都”稱謂,皆因洛陽是當時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資源最集中的都市。
在古代,一座繁華之都的維系,必須依靠強大的交通運輸能力,以保證巨大人口需求之各種資源的攫取。在農耕文明的社會,糧食安全是第一要素。誰控制了糧食,誰就可以控制整個國家,同理,哪座城市主宰了糧食的供給,就能成就其無上之重要地位。隋煬帝依靠大運河漕運到洛陽儲存起來的糧食,據說一直用到了太宗朝時期??梢姀姶蟮乃肋\力對國家經濟的影響有多么重要。
隋煬帝時代,洛陽盆地周邊建立了多處糧倉,這些糧食及織物、鹽鐵等大宗商品物資的運輸,不管是南來北往,最終都能經京杭大運河輸送到中間樞紐位置的洛陽。唐中期的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連年戰亂加上黃河泛濫,大運河上行到洛陽的水路因為淤塞不通而使洛陽城的資源調配樞紐位置下降,地位上取而代之的自然轉移到了下游的汴梁城,所以老家洛陽的呂蒙正家逃荒到開封尉氏謀生也就可以理解了。
(出生于洛陽城的宋太祖,定洛陽為西京)
2、太祖的魂牽夢繞,止于太宗的燭光斧影
真正讓洛陽從神都之位上跌落的是北宋王朝。宋太祖趙匡胤,自幼生長在洛陽火燒街夾馬營中,這座城市是他的父親趙弘殷建功立業的圣地,從童年的記憶中來說,趙匡胤對于洛陽城有著故鄉般的思念。
趙匡胤建國后,曾主張以洛陽為都城,利用洛陽盆地之有利地形,依靠洛陽八關,以北拒強大的契丹鐵騎。失去幽云十六州的北宋,加之缺少戰馬,以洛陽之有利地形為都,至少在大兵壓境時可攻可守,也有較大的戰略縱深,從軍事戰略來講,宋太祖的建都洛陽想法是非常正確的,但遭到了以其弟趙匡義為首的大臣反對。趙匡義,出生在開封城,是宋朝高層中豫東派將領的代表,以他為首的既得利益集團已經習慣了開封的富裕生活,主張以開封為都,這樣可更加方便地匯集江淮地區的物資財貨。
宋太祖曾仿效北魏孝文帝南巡定都洛陽的做法,西巡洛陽,拜謁父母葬地永安陵,重修宮殿城池,遷都之意已決,但以他弟弟趙匡義為首的群臣最終扭轉了局面,阻止了宋太祖遷都洛陽。后來,東京汴梁城的皇宮中,燭影斧聲,深愛著西京洛陽的趙匡胤暴斃,其弟趙匡義繼位成太宗皇帝,從此大宋把都城確定在一馬平川、沒有縱深、無險可守的開封,直到北宋末年,發生靖康之恥,東京城破,徽欽二帝被俘。
這真是應了范仲淹的那句建都直言,“天下無事則居汴,天下有事必居洛”。
至近代民國,洛陽的地位曾經因為吳佩孚第一次直奉戰爭勝利而重塑短暫的輝煌。吳佩孚,這位差一點就統一全國的直系大軍閥,以坐落于洛陽的西工兵營為軍事大本營,以洛陽西工巡閱使遙制北京,大有“虎踞洛陽中州,會八方風雨”的氣勢,洛陽城也因此一度成為了河南省會所在地。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民政府一度將洛陽定為中華民國行都,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河南省政府再次遷入洛陽。
抗日戰爭勝利后,省會再次回歸開封。
(中國第一位登上時代周刊的人物:吳佩孚)
二、開封的區位沒落,皆因黃河水患
洛陽至中唐逐漸衰落,開封自五代開始繁華,繁華的原因同樣源自大運河帶來的機遇。除后唐外,五代中的四個朝代皆在汴梁城建都,在那段刀兵流血、戰亂頻仍的黑暗時期,糧食安全異常重要,中原地區連年戰亂,農耕影響較大,糧食的來源自然需要從周邊地區的運送。汴梁城四通八達的水系,使其具備強大的漕運輸送能力,能集中更多的資源用于汴梁城的都市運營。
開封城擁有強大的漕運能力后,更多的糧食、更多的物質資源,就能源源不斷地匯集到汴梁城,這就能養活更多的人口,所以一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盡顯東京夢華錄,是得開封在北宋成為了世界上最發達的城市、規模最大的城市、人口最多的城市,當然也是最有錢的城市(至靖康城破,連汴梁城內的乞丐身上都能搜得到幾兩銀子,那是銀子,可不是銅錢?。?。
開封城因水運得利而繁華,也因水患頻繁而沒落。自黃河改道進入現在的開封境內后,從金代大定二十年(1180年)到1944年至這764年間,有記載的黃河決溢339處,平均2年左右決口一處,其中開封城曾4次被淹,15次被洪水包圍。
開封境內決溢的事件中,最慘的莫如明末的人禍決堤事件。明崇禎十五年,李自成圍困開封,明軍早期曾企圖水淹農民軍,但最后反被李自成利用9月黃河水漲而引水灌城,城毀人亡、死傷慘重,開封以下七百里盡成汪洋,直到20年后,開封才重新建城。建城前,有人從開封向東南行走六天,途中未見一人,但見荒草遍野、狼獸成群。
開封境外決溢的事件,也會波及到開封受災,因為開封地勢低洼,每次受災都被首當其沖。清道光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黃河沁河并漲,中牟九堡村處決堤,沖刷開封護城堤400余丈,朱仙鎮沖垮。清光緒十三年,鄭州石橋段決堤,造成賈魯河道淤塞無法通航,從此靠賈魯河、運糧河航運而繁榮的中國四大名鎮“朱仙鎮”徹底沒落,而之前僅朱仙鎮區域就有20萬人口。1938年,中原地區處于抗日戰爭之第一戰區,國民黨軍隊于花園口決堤“以水代兵”阻止日軍,結果造成下游河南、安徽、江蘇三省44縣淪為河澤,1250萬人受災,直接死亡近百萬平民,間接造成1942年河南大饑荒餓死300萬人,而開封境內死亡14萬人,損失耕地近百萬畝。
縱觀金代以后的開封建城史,就是一部帶著無數血淚、悲傷的災難史,飽受黃河水患的影響,致使黃河開封段成為地上懸河,嚴重影響著開封城的地緣安全。
后來,作為省城的開封錯失了京漢鐵路的樞紐地位。張之洞規劃的路線是在衛輝府境內西拐,經懷慶府武陟縣境內過鄭州。鐵路和開封無緣的原因,也和開封城旁高懸的黃河有很大的關聯。1954年10月30日,鑒于開封城北愈來愈高的地上懸河,及鐵路帶來的經濟影響,河南省政府由開封遷入鄭州,從此鄭州成了河南省省會。
豫西洛陽和豫東開封為都城之爭,郁悶了一千多年,但都未能再開啟輝煌,取代兩位老大哥都市地位的卻是夾在中間一個叫做“鄭縣”的小兄弟。
(民國之鄭州火車站)
三、鄭州交通之先天下優勢
歷史上的繁華,終究只是過去,現在的中原地區唯鄭州一枝獨秀。任憑開封菊花詩情、洛陽牡丹華貴,而鄭州之市花月季借著鐵路往事而飛奔上位。
從鄭州出發,你可以到全國任意你想去的地方,而開封和洛陽的從歷史都市地位中沒落,其實和交通區位優勢不如鄭州有較大的關聯。
1、鐵路。大多數的資料文獻及媒體報道,都會指向“鄭州是火車拉來的城市”。這句話,還真是沒說錯,眾多因素中,不管是客運還是貨運,鄭州的鐵路樞紐地位,在整個亞洲都是最重要的,沒有之一。
2、空運。近些年來,除了開通中歐班列外,航空港區與出口加工區的無縫銜接,使得鄭州的交通樞紐重要性在國內無出其右。
3、公路。河南省擁有全國最長的高速公路里程,連霍高速和京港澳高速在河南段都是雙向8車道配置。除此之外,其他高速、國道、省道路網密集程度也是全國第一。
隨著我國由農業化向工業化的轉變,擁有京廣、隴海兩大鐵路交匯的鄭州,逐漸成了亞洲最大的陸運樞紐城市。火車一響,黃金萬兩。處于南通十省、北拱神京的中原地區,鄭州的位置又處于中原地區的心臟位置,加之鐵路樞紐的地位,在隨之而來的工業時代無縫銜接,逐漸成了河南經濟發展最快的城市,也從民國時的鄭縣,由火車拉到了超越洛陽、開封的新鄭州。
(鄭州邙山鐵路大橋西的黃河風景區“炎黃二帝像”,建于2005年)
時代在變化,城市在發展,歷史的輪回,不會因為過去的輝煌而善待當下的你,歷史的選擇,總是順應趨勢之輪,往阻力最小的方向滾滾向前。河南省的省會選擇了鄭州,只是順應了歷史的趨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