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擔保物權的行使期間研究
擔保物權人行使擔保物權是否有期間限制?當事人是否可以自行約定行使期間?一直是學術界和實務界爭論不休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擔保法司法解釋》)第12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的或者登記部門要求登記的擔保期間,對擔保物權的存續不具有法律約束力。擔保物權所擔保的債權的訴訟時效結束后,擔保權人在訴訟時效結束后的二年內行使擔保物權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雖然這一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這些爭議,但其中法理仍可辨析?!段餀喾ā返?02條規定:“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這一規定所界定的期間是抵押權的訴訟時效,還是除斥期間,抑或其他?超過這一期間對抵押權有何影響? 這一規定是否表明質權、留置權等其他擔保物權沒有期間限制?如此等等,不無檢討的必要。本文不揣淺薄,擬就此一陳管見,以求教于同仁。
一、比較法視野下的擔保物權行使期間
(一)域外立法例之比較
關于擔保物權的期間問題,較為典型的是德國、日本。《德國民法典》第194條規定:“要求他人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請求權),因時效而消滅”。可見,德國法明確地否定了訴訟時效對于擔保物權的適用,因為擔保物權并非“要求他人作為或不作為”的請求權。將訴訟時效的客體限定為請求權或訴權,排除對包括擔保物權在內的物權的請求權的適用,也是大多數國家的共識。但值得說明的是,《德國民法典》以其他期間制度規定了擔保物權行使的限制,使擔保物權并未成為一種永續性的權利。第一,以取得時效制度承認第三人取得占有物的完整所有權,從而使該占有物之上擔保物權歸于消滅。其第945條規定:“在自主占有取得之前,第三人設定與物上的一切權利,因取得時效取得所有權而消滅。但自主占有人在取得自主占有的當時對第三人的權利為非善意者,或以后知道這些權利的存在者,不在此限?!?依其第937條,取得時效期間為10年)。第二,對于特殊情形下的抵押權,規定了公示催告程序,以免抵押權無限期延續下去,其第1170條的規定,對于不知名債權人在登記經過10年后未行使抵押權時,法院得以公示程序排除債權人的權利,抵押物歸其所有人。
《日本民法典》第167條規定:“債權,因10年間不行使而消滅,債權及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因20年間不行使而消滅。”可見,擔保物權作為“債權及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亦應適用訴訟時效,只不過時效期間較債權為長。不過,該法典第396條規定:“抵押權,除非與其擔保的債權同時,不因時效而對債務人或抵押人消滅。”準此以解,抵押權時效與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時效不一致時,債務人或抵押人不得援引抵押時效而對抗抵押權人。綜合這兩條可見,雖然擔保物權有其獨立的訴訟時效,但基于其從屬性,若擔保物權的訴訟時效早于其所擔保的債權的訴訟時效,抵押人對債權人不得主張時效完成。同時,該法典第397條規定:“債務人或抵押人以外的人,對抵押不動產以具備取得時效所必要的要件而占有時,抵押權因此而消滅?!币辣緱l款,抵押權得因取得時效之完成而消滅。
從這些立法例可見,擔保物權行使期間應受限制,只不過各國限制的方法不一樣而已。
(二)我國立法例之沿革
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880條規定:“以抵押權擔保之債權,其請求權已因時效而消滅,如抵押權人于消滅時效完成后,5年間不實行其抵押權者,其抵押權消滅?!庇纱丝梢?,抵押權因除斥期間的經過而消滅,不因債務人就抵押權所擔保的主債權是否主張時效抗辯而受影響。該條是物權因除斥期間的經過而消滅的特例。其“立法理由”是:“謹按抵押權為物權,本不因時效而消滅。惟以抵押權擔保之債權因時效而消滅,而抵押權人于消滅時效完成后,又復經過5年不實行其抵押權,則不能使權利狀態永不確定,應使抵押權歸于消滅,以保持社會之秩序。此本條所由設也?!?a title="" name="_ftnref6">
我國《擔保法》上并無擔保物權行使期間的規定。考慮到擔保物權對擔保物產生權能上的限制,對擔保物的使用和轉讓均發生影響,為便于擔保物的流轉和體現價值,《擔保法司法解釋》從實踐需要出發,在立法出現漏洞時進行漏洞補充式的解釋,于其第12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的或者登記部門要求登記的擔保期間,對擔保物權的存續不具有法律約束力。擔保物權所擔保的債權的訴訟時效結束后,擔保權人在訴訟時效結束后的二年內行使擔保物權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在《物權法》起草過程中,比較一致的意見是應當規定抵押權的存續期間。但就如何規定抵押權的行使期間問題,存在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的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后,抵押權人在2年內不行使抵押權的,抵押權應當消滅。其理由是:如果抵押權一直存在,可能會由于抵押權人長期怠于行使抵押權,而不利于發揮抵押財產的經濟效用,阻礙經濟的發展。第二種意見認為,擔保物權因其擔保的主債權履行期間屆滿后4年內不行使而消滅。其理由是:將抵押權的存續期間與主債權的訴訟時效掛鉤,由于訴訟時效有中止、中斷的情形,可能會使擔保物權長期存在,加重了抵押人的負擔,也不利于法律關系的穩定和市場交易。第三種意見認為,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物權法》采納了上述第三種意見?!斑@樣規定的主要考慮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運轉,如果允許抵押權一直存續,可能會使抵押權人怠于行使抵押權,不利于發揮抵押財產的經濟效用,制約經濟的發展。因此,規定抵押權的存續期間,能夠促使抵押權人積極行使權利,促進經濟的發展。由于抵押權是主債權的從權利,因此,一些國家民法和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將抵押權的存續期間與主債權的消滅時效或者訴訟時效掛鉤的做法,值得借鑒?!?a title="" name="_ftnref9">
二、《物權法》第202條規定期間的性質
(一)訴訟時效、除斥期間,抑或其他?
就《物權法》第202條規定的期間性質,學界存在不同認識。
第一種觀點認為,此期間(視)為訴訟時效,該期間屆滿后,“抵押權人喪失的是抵押權受人民法院保護的權利即勝訴權,而抵押權本身并沒有消滅”。該條“人民法院不予保護”的表述類似于《民法通則》關于訴訟時效屆滿后的法律后果的表述。“從法律效果考量,物權法規定的抵押權司法保護期近似于抵押權的‘訴訟時效’,因為與訴訟時效的法律效果一樣,該司法保護期屆滿后抵押權并不消滅,‘抵押權人喪失的是抵押權受人民法院保護的權利即勝訴權’,而且司法保護期的期間長短取決于主債權訴訟時效,主債權訴訟時效中斷、中止、延長的,司法保護期也一樣中斷、中止、延長。主債權經法院裁判后不再計算訴訟時效,抵押權的司法保護期也不再繼續計算,抵押權將一直受法律保護?!?a title="" name="_ftnref12">
第二種觀點認為,此期間為除斥期間或存續期間,該期間經過將導致抵押權的消滅。通說認為,在性質上,抵押權屬于支配權,而不是請求權,依民法法理,抵押權不受訴訟時效之限制。抵押權不宜適用與其擔保的債權相同的訴訟時效制度。持本觀點的學者認為“訴訟時效說”突破了民法通說。此外,將第202條解釋為抵押權適用于訴訟時效,將面臨一個嚴重問題:在主債權訴訟時效完成后,質權和留置權是否適用于訴訟時效?若作肯定解釋,則將因《物權法》沒有明確規定而違反物權法定原則;若作否定解釋,則“抵押權適用于訴訟時效,質權和留置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解釋結果必將構成對《物權法》第四編內部體系的違反。
本文作者認為,將期間作“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非此即彼的區分,在邏輯上并不周延。在我國民法上,確實存在著既不具有“訴訟時效”性質,又不具有“除斥期間”性質的期間,如《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的最長保護期、《擔保法》規定的保證期間。學界對這些期間的性質一直爭議不斷,其主要原因在于上述非此即彼的解釋論。我們大可脫逸這兩種區分,依規范本身定其性質,而不是生硬地套入這兩者之一,造成解釋論上的困難。準此,本文作者認為,《物權法》第202條實際上規定的是主債權訴訟時效對抵押權行使的影響,是抵押權從屬性的體現,并不是抵押權的訴訟時效,也不是抵押權的除斥期間。
(二)主債權訴訟時效對抵押權行使的影響
關于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是否以及如何影響抵押權,存在四種學說和立法例。第一種觀點認為,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并不影響抵押權的行使,也就是說,以抵押權、質權或留置權擔保的債權,雖經時效消滅,債權人仍然可以就其抵押物、質物或留置物取償。德國民法即其著例。第二種觀點認為,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后一定期間內,債權人仍可行使抵押權,該期間屆滿,抵押權消滅。《擔保法司法解釋》、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系采此說。第三種觀點認為,擔保物權隨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而消滅。該模式為法國法所采。第四種觀點認為,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后,抵押權不消滅,但抵押人能依債務人之時效抗辯,對抗抵押權人。
本文作者以為,就第一種觀點而言,尚有以下需要證成和說明之處:第一,主債權因訴訟時效的完成淪為自然債權,喪失強制執行力,為何作為其從屬性權利的抵押權還具有強制執行力?這一觀點在德國尚可理解,因為在德國抵押權中,使用最廣的土地債務即獨立于主債權,但在我國,抵押權的保全功能被過分置重,幾乎否定抵押權的獨立性和投資功能,此觀點即無存在空間。第二,主債權訴訟時效完成后,主債務人可主張時效抗辯權以拒絕債權人的履行請求,為何此時,抵押人卻不能主張時效抗辯權,仍須承擔擔保責任?果若如此,抵押人所承擔的責任比主債務人還要重。在債務人自己提供抵押時,此觀點更是匪夷所思。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后,債務人可以就主債權債務關系向債權人主張時效抗辯,但卻就擔保關系不能向債權人主張時效抗辯,在解釋上難以自圓其說。第三,抵押人承擔擔保責任之后,即取得對主債務人之求償權,因為主債務人才是最終意義上的債務人。但在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后,無論是否承認抵押人的求償權,均會得出不合邏輯的結論。如果承認抵押人的求償權,主債務人雖然享有對債權人的時效利益,但不得對抵押人主張,主債務人仍得滿足抵押人的求償權,法律上賦予主債務人時效利益即無意義;如果不承認抵押人的求償權,主債務人對于債權人的時效利益亦可向抵押人主張,此時,抵押人即淪為第一順位的責任人,與抵押權的基本原理相悖。
第二種觀點雖然為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后的抵押權另外設定了一個相對固定的期間,有利于督促債權人及時行使抵押權,避免抵押權長期不行使而給法律秩序所造成的破壞,但是,這種觀點仍然無法對第一種觀點存在的問題作出合理的解釋。
第三種觀點基于“主權利消滅,從權利亦消滅”的基本法理,認為抵押權為主債權之從權利,主債權消滅,抵押權亦消滅。對此,《物權法》亦有明定。但依我國學界通說,訴訟時效屆滿并不消滅實體權利,亦即雖然訴訟時效屆滿,主債權仍然存在,只是喪失勝訴權,從抵押權的從屬性出發,尚無法推出抵押權消滅的結論。
就第四種觀點而言,抵押權不因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而消滅,滿足了抵押權支配性的要求,符合我國訴訟時效的后果安排,也為擔保發展預留了空間。同時,抵押人享有抗辯權,避免了抵押人的求償困境,保障了抵押人的合理利益??梢?,這一觀點基本能克服上述觀點的弊端,不失為可選方案。
抵押權因其支配性能排除主債權訴訟時效的適用,卻不能當然推出不受主債權訴訟時效的影響。因為,邏輯上,“不適用”和“受影響”并非是矛盾的、不可并存的;內容上,抵押權不僅有支配性,也有從屬性,不能取其所需而不見其他。本文作者以為,從《物權法》第202條的文義,大抵可以得出其系采第四種觀點的結論。在我國目前對訴訟時效制度作全面檢討以修正立法之前,這一規定無疑是合適之選。但擔保物權既不能強制執行,又永久存在,對擔保交易不利。在已登記的擔保物權的情形,雖主債權訴訟時效已經完成,擔保人也享有時效抗辯利益,但因擔保物權仍然存在,擔保物權的登記自不得涂銷,不能涂銷,又不能強制執行,徒生擔保交易的負擔,實務中也難以操作。由此可見,在缺乏配套規則的情況下,《物權法》第202條的施行是否會達到預期目標,頗值懷疑。
(三)《物權法》第202條“行使抵押權”的理解
《物權法》第202條所規定的“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方式是否有所限制?是向法院提起訴訟或申請執行,還是僅向抵押人主張抵押權即可?如果將《物權法》第202條所定期間理解為抵押權的訴訟時效,依訴訟時效中斷的規定,抵押權人只需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內向抵押人主張權利,或抵押人在該期間內同意履行義務,無須抵押權人就此提起訴訟或申請仲裁,抵押權訴訟時效均中斷。如果將《物權法》第202條所定期間理解為抵押權的除斥期間,則如何“行使抵押權”仍然存在疑問。
對此,有學者認為:“如果抵押權人在司法保護期內與抵押人有過協商,在司法保護期屆滿后才請求法院啟動司法程序,法院不因抵押權人在司法保護期內向抵押人主張過權利而放寬限制,抵押權仍然不受法律保護。”本文作者對此表示贊同?!段餀喾ā返?02條所規定的“行使抵押權”自應依《物權法》的體系解釋得以解決。依《物權法》第195條的規定,抵押權人行使抵押權有兩種方式:第一,“與抵押人協議以抵押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抵押財產所得價款優先受償”;第二,“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賣抵押財產”。由此可見,抵押權人在訴訟之外向抵押人主張抵押權并無積極意義(除非達成實現抵押權的協議),抵押人承認抵押權的存在,對抵押權的行使也無實際價值(同樣除非達成實現抵押權的協議)。從解釋上,《物權法》第202條“行使抵押權”受到如下限制:第一,必須是在“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之后至“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之前行使抵押權;第二,行使抵押權的方式僅限于達成實現抵押權的協議以及向人民法院請求拍賣、變賣抵押財產。同時在上述期間之內,抵押權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抵押權訴訟自是其行使抵押權的方式之一,并不一定以“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賣抵押財產”為唯一方式。
三、《物權法》第202條的追問
 
(一)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后抵押人與抵押權人達成抵押權實現協議是否有效?
基于《物權法》第202條的文義,尚不能解答此問題。對該條所定期間性質的不同理解,將產生不同的答案。第一,主張《物權法》第202條所定期間屬抵押權的訴訟時效的學者大多認為,該條所定期間的經過并不消滅實體權利——抵押權。抵押權人所喪失的僅是請求司法保護的權利(勝訴權),也就是說,抵押權人只是不能請求法院拍賣、變賣抵押物。因此,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后,抵押權仍然存在,抵押權人與抵押人達成抵押權實現協議,視為抵押人對其時效抗辯的拋棄,如無其他無效事由,該協議有效。第二,主張《物權法》第202條所定期間屬抵押權的除斥期間的學者大多認為,該條所定期間的經過起著消滅抵押權的作用,因此,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后,抵押權不再存續,不僅勝訴權歸于消滅,而且實體權利也歸于消滅,此時,抵押權人與抵押人達成的抵押權實現的協議無效。
本文作者主張,抵押權本無期間限制,《物權法》第202條只是基于抵押權的從屬性就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對抵押權影響的規定,在解釋上,主債權效力的減弱自然影響到抵押權的效力,在我國沒有明確規定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抵押權消滅的情況下,依物權法定主義,抵押權此際并未消滅。準此以解,抵押權人與抵押人在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后達成的協議不得僅因此期間經過而無效。
(二)《物權法》第202條是否適用于質權和留置權?
與《擔保法司法解釋》第12條第2款不同,《物權法》第202條僅規定了抵押權的行使期間,該條是否準用于質權與留置權?對此,參與立法的專家認為,“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后,擔保物仍在擔保權人的控制之下,擔保權人可憑占有處分擔保物,實現自己的權利。如果規定擔保物權因主債權時效屆滿而消滅,與債務人不得對超時效行為之履行請求返還的民法基本原理相?!?。為彌補第202條不適用于質權、留置權而造成的權利長期不行使的弊端,《物權法》第220條和第237條對出質人、債務人督促擔保權人行使擔保物權作了規定。這些條款應是對《物權法》沒有關于主債權訴訟時效對質權、留置權的影響之規定可能帶來的消極后果所采取的另類解決措施。
由此可見,《物權法》對于主債權訴訟時效針對不同類型的擔保物權的影響作了不同的規定,質權和留置權并不受主債權訴訟時效的影響;在主債權的訴訟時效完成后,質權人和留置權人原則上仍然有權行使質權和留置權,擔保人不能依據訴訟時效進行抗辯。
這一區分的根據在于:抵押權的設立不轉移擔保物的占有,而質權和留置權的設立則需要轉移對擔保物的占有。由于質權人和留置權人占有擔保物,當主債權的訴訟時效完成時,如果不允許擔保權人行使擔保物權,而允許擔保人以訴訟時效完成為由請求返還擔保物,則不僅與訴訟時效制度維護現存秩序的功能相違背,而且對擔保權人也有失公平。因為質權人和留置權人之所以一直沒有行使債權和擔保物權,可能正是考慮到自己占有著擔保財產,自己的權利一直有所保障。另外,訴訟時效制度推定時效期間完成時債務人已經履行了債務,而債權人仍占有質押財產或留置財產的事實,說明了債務仍然沒有得到履行,推翻了訴訟時效制度的上述推定。當然,主債權的訴訟時效完成后仍然能行使質權和留置權,意味著擔保人和債務人在時效完成后實質上仍不能獲得訴訟時效制度的保護。但是,這一結果在質權和留置權設立之初就是可以預知的,當事人在擔保物權設立之時就應當知道這一風險。因此,由擔保人和債務人承擔這一結果,算不上苛刻。
本文作者對此也不能茍同。
第一,債權人占有擔保物,并不一定能處分擔保物。依《物權法》第219條第2款和第236條的規定,債權人處分擔保物的前提是達到實現擔保物權的條件,即出現“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質權的情形”(就質權的實現)或者“債務人逾期未履行”債務(就留置權的實現),債權人占有擔保物只能保持質權和留置權的效力,僅依占有的事實,并不當然享有處分擔保物的權利。如債權人對其占有的標的物并不享有擔保物權,則其占有屬于無本權的占有,債權人非但不能處分占有物,還負有返還占有物的責任。
第二,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后,債權人占有擔保物并不意味著主債務人放棄時效利益向債務人清償。雖然就訴訟時效完成后的自然債務,債務人主動清償的,債權人有權受領并保有債務人的給付,但債權人對擔保物的占有非為主債務訴訟時效屆滿后的清償,而是基于合意或法定在債務履行期屆滿之前即已完成,其法律意義在于成立質權或留置權,以擔保債務的履行。
第三,占有(交付)和登記本是擔保物權公示的兩種不同方法,兩者之間本無效力上的差異,不能在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對擔保物權行使的影響上,對以登記為公示方法的抵押權與以占有(交付)為公示方法的質權和留置權之間作區別對待。
第四,主債權訴訟時效完成后,質權人、留置權人仍可行使其質權或留置權,其中所遇到的理論上的障礙與主債權訴訟時效完成后對抵押權人的行使不發生影響的弊端相當,前已述及。
基于此,本文作者主張《物權法》第202條可以適用于質權和留置權?!段餀喾ā芳热灰幎ㄖ鱾鶛嘣V訟時效對抵押權的行使存在影響,質權和留置權作為與抵押權同類的擔保權利,本著同一事件作同一處理的法適用原理,應對質權和留置權作同一處理,即亦應受主債權訴訟時效的影響。在法學方法論上,這實際上涉及類推適用問題。類推適用,又稱比附援引,是填補民法漏洞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是指將法律于某案例類型A所明定的法律效果,轉移使用于法律未設規定的案件類型B上。關于物權法上是否允許類推適用,學界素有不同意見。有學者指出:“系爭案件不屬于禁止類推適用的私法領域,即不屬于物權法定等基于其他優先原則的考慮而不許類推適用之情形?!?a title="" name="_ftnref30">有學者認為,第一,“原則不容許依類推適用的方法創設法律之未規定之物權”,第二,“關于某種物權的規定,亦可類推適用”,論者并以物權善意取得規定的類推適用為例,認為該規定的類推適用,是法律關于善意取得規定價值判斷的延長,并非創設新物權,不違反物權法定原則。也有學者認為:“合同自由原則在‘內容設置自由’或者稱之為‘形成自由’原則的意義上,也只是受到物權類型的強制,而不會受到物權范圍內的內容設置方面的限制”,這里也存在類推適用的可能。本文作者認為,就物權法定主義,在類型強制領域不得類推適用,但在類型固定方面可以類推適用。亦即,物權的內容只要不違反物權本身的性質及強制性規定,在沒有法律規定,出現漏洞時,就可以類推適用。類型固定主要規定了一個物權類型項下的權利義務關系、構成要件、法律效果、公示程序等。 “當事人在交易中所確定的物權的內容,必須按照法律所規定的內容解釋,而不能按照當事人自己的意思來解釋?!?a title="" name="_ftnref34">準此以解,質權和留置權是否受主債權訴訟時效的影響,即可類推適用抵押權受主債權訴訟時效影響的規定,即質權人、留置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質權、留置權;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三)當事人關于擔保物權行使期間的約定是否有效?
對于當事人約定的擔保物權行使期間的效力,學術界和實務界爭論很大。
第一種觀點認為,抵押合同中約定有抵押權存續期間的,其約定無效。抵押權為物權的一種,而物權原則上不受當事人所約定的期間的限制。若允許當事人約定抵押權的存續期間,直接與抵押權的物權性質發生沖突。再者,抵押當事人約定抵押權的存續期間,與抵押權擔保債權受償的目的亦不完全吻合。抵押權以抵押財產的交換價值擔保債權的實現,從屬于被擔保的債權而存在,債權不消滅,抵押權沒有單獨歸于消滅的理由;惟有債權消滅,抵押權始歸于消滅。在現實生活中,抵押人或債務人利用抵押合同所約定的抵押權的存續期間,對抗抵押權人對抵押財產行使權利,將極大地損害抵押制度的功能。在保證擔保的場合,保證人僅在保證責任期間內承擔保證責任,因為保證為人的擔保;而抵押擔保并非人的擔保,是以抵押財產的交換價值的持續存在和維持擔保債權受償,抵押擔保的信用取決于抵押財產的價值維系,若允許以存續期間限制抵押權的效力,將直接降低抵押擔保的信用,這是健全抵押擔保制度所應當避免的現象。因此,凡抵押人和抵押權人對抵押權的存續期間有約定的,不論其約定存續期間的原因、長短,一律無效。抵押權屬于不受抵押人和抵押權人所約定的期間限制的擔保物權。對于當事人可否約定抵押期限的問題,《擔保法》立法過程中即有爭論?!稉7ā凡莅钢校瑢Φ盅汉贤瑧ǖ膬热菁匆幎恕暗盅旱?b style="color:white;background-color:#880000">期限”一項。有專家指出,抵押權屬于擔保物權,只要債權存在,抵押權也應同時存在,不應當規定抵押期限?!稉7ā凡杉{了這一意見,在草案修改稿中刪去了“抵押的期限”,支持了此種觀點。《擔保法解釋》第12條第1款更是對此作了明文規定。
第二種觀點認為,抵押人和抵押權人可以約定抵押期間,其主要理由有:第一,物權并非均具無期限性。物權中,除所有權、永佃權無存續期外,其他用益與擔保物權均有存續期。約定的存續期屆滿即為物權消滅的原因之一。以所謂物權的無期限性作為拒絕承認抵押期限的理由是不成立的。第二,抵押權之附從性不能作僵化理解。附從性理論已由過去之“抵押權與債權之并存”理論,轉稱為“債權之可得發生”之理論。債權之喪失,決定著抵押權之消滅,固為其附從性之基本體現。但抵押權消滅并不導致債權滅失,當然亦屬其附從性之體現。自此角度論之,債權與抵押權各有其相對獨立性,無必要固守“只要債權存在,抵押權、質權也應同時存在”的觀念。第三,法律沒有禁止性規定,根據意思自治原則,應當允許當事人對抵押期間予以約定?!稉7ā返?9條規定:“當事人認為需要約定的其他事項”,解釋上認為應當允許當事人約定抵押期間,部門規章中亦把抵押期間列為抵押合同的一項內容。第四,約定抵押權存續期限是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已為《民法通則》和《合同法》所確認。
《物權法》公布實施后,學界對當事人約定的擔保物權行使期間的效力仍存爭議。第一種觀點認為:“司法解釋第12條第1款的規定系對物權法定原則的具體化,與物權法不相抵觸,在物權法生效后仍得繼續適用,應無疑問?!?a title="" name="_ftnref40">亦即,當事人約定的或登記機構登記的擔保期間,對擔保物權的存續沒有約束力?!段餀喾ā返?02條是強制性規定,當事人不能通過約定的方式排出其適用。第二種觀點認為,當事人可以約定擔保物權的行使期間,不過,如果當事人約定的擔保物權的終止日與主債務履行期相同或早于主債務履行期間屆滿的,其約定無效;如果當事人約定的擔保物權期間事實上長于主債權的訴訟時效,則視為當事人沒有約定擔保物權期間。當事人也不得約定永久存續的抵押權。
本文作者不贊同由當事人自行約定擔保物權的行使期間。
第一,在我國,擔保物權被賦予了嚴格的保全性和從屬性,并在《物權法》第77條明定“主債權消滅”,擔保物權消滅,第202條明定抵押權與其擔保的主債權同其命運,由此堅守了擔保物權在消滅上的從屬性。同時,正如本文前述,包括抵押權在內的擔保物權自身并不獨立地適用期間制度,第202條所規定者乃主債權訴訟時效對抵押權的影響,因此,擔保物權并無期間限制,當事人也就沒有必要約定擔保物權的實行期間。準此以解,當事人關于擔保物權行使期間的約定自是無效。
第二,在物權法定主義之下,物權的種類和內容必須由法律直接規定,此已為《物權法》第5條所明定,有學者從物權法定緩和的視角闡釋當事人約定擔保物權期間的有效性。但依本文作者愚見,雖物權法定緩和乃學界通說,且物權法定本身究竟包括哪些內容仍可討論,但物權的種類和內容必須法定,實為物權法定主義的真諦,否則,物權法定將蕩然無存,而走向物權法定的反面——物權自由。就擔保物權的行使期間而言,在《物權法》置重于擔保物權的從屬性之下,擔保物權法定地從屬于主債權,此已為《物權法》的相關條文所明定,也為交易當事人或潛在當事人所合理期許,如認可當事人約定的擔保物權行使期間的效力,則認可物權法定的內容可由當事人約定,這就等于否定了物權法定主義,因為擔保物權的行使期間自是物權法定的內容之一。
第三,以同樣具有從屬性的保證債務,當事人可以約定保證期間的規定,類推地認定擔保物權當事人亦可以約定行使期間,欠缺合理性。保證債務在性質上屬于債的關系,自是當事人可以自由約定的范疇,在解釋上,當事人對保證債務的范圍、期間等的約定僅在當事人之間發生效力,并不會影響到第三人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法律上自無干涉之必要。但擔保物權在性質上屬于物權之一種,雖對其性質上尚存爭議,但我國在《物權法》中專編規定擔保物權,自是從立法上認可了其物權性。在物權法定主義之下,擔保物權的種類和內容屬于法律規定的范疇,已不屬于當事人可以約定的事項。以保證(人保)和擔保物權(物保)均屬擔保方式之一,保證人與物上保證人的地位并無本質區別,并進而認為如不認可當事人約定的擔保物權行使期間的效力則對物上保證人太過嚴苛,則喪失了基本的權利劃分和效力差異的基礎。
第四,以擔保物權可以拋棄,當事人約定擔保物權行使期間的約定即為拋棄擔保物權的一種形式(附期限的拋棄擔保物權行為),來論證法律既然允許擔保物權拋棄,自無限制當事人約定擔保物權行使期間的必要,實際上是沒有厘清兩者的區別。擔保物權的拋棄屬于擔保物權人行使處分權的方式之一,自屬物權人可以自由行使的范疇,但當事人約定擔保物權行使期間在性質上屬于對擔保物權從屬性的變更,屬于擔保物權內容的變更,與擔保物權的拋棄性質迥異,自無類推適用的前提。
綜上所述,本文作者認為,當事人關于擔保物權行使期間的約定,無論長短,均屬無效。同理,登記機構登記的擔保物權(行使)期間亦屬無效。但我們遺憾地看到,就在相關登記機構修改行政規章以刪除“抵押期間”等類登記事項之時,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卻明文規定:“質權人自行確定登記期限,登記期限以年計算,最長不得超過5年。登記期限界滿,質押登記失效?!?第12條)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抵押權是否消滅?
擔保法解釋第十二條解讀
【法條解讀】抵押權的存續期間分析(物權法202條理解與適用)
對擔保法、擔保法解釋和物權法的比較總結
侵權制度基本理論3
王闖談擔保法之一:擔保物權的期間 | 法與思·民商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鱼台县| 福州市| 平果县| 庆安县| 肇源县| 涪陵区| 黑河市| 县级市| 克什克腾旗| 东城区| 吴江市| 临颍县| 临武县| 孟村| 会同县| 云阳县| 轮台县| 承德县| 方正县| 河池市| 和政县| 大方县| 镇巴县| 彰化市| 舟曲县| 德阳市| 德保县| 宁海县| 威信县| 隆昌县| 驻马店市| 五莲县| 溧阳市| 鄂伦春自治旗| 昌邑市| 灌南县| 基隆市| 永寿县| 眉山市| 新安县| 东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