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8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明確夫妻共同債務形成時要“共債共簽”或一方事后追認。這一司法認定標準,改變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4條著眼于保護債權人利益,防止當事人以離婚來逃避債務的推定共同債務制,必將對民事審判、調解產生直接影響,對于民事強制執行有關夫妻共同財產的影響也有待實踐觀察。
執行必須有明確的生效判決、調解或仲裁文書等。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都沒有可以將被執行人的配偶追加為被執行人的規定,是否屬于夫妻共同債務屬于事實判斷由審判程序明確,執行程序不對是否為夫妻共同債務進行認定,故變更、追加被執行人的配偶為被執行人的申請,在執行環節難以得到支持。
新司法解釋從側重保護債權人利益到平衡保護債權人、夫妻債務第三人利益,預計以法定夫妻共同財產為由提出的執行異議及異議之訴會較之前明顯增多。執行實務中,涉及自然人債務,執行依據已經認定為共同債務的情形下,直接裁定對該共同財產進行強制執行;在不能認定為共同債務的情況下,依職權或由申請人通過訴訟將該共同財產分割后對屬于被執行人的那部分財產進行強制執行。涉及夫妻共同債務的執行案件中,凡處置夫妻共同財產,包括但不限于房產、車輛、股票、股權、存款、公積金、債權、酒水、首飾等,只要生效的法律文書沒有明確為夫妻共同債務的,被執行人的配偶均可依據婚姻法第17條、第19條規定的法定共同財產制,提出其基于夫妻身份的一半產權的執行異議,此類異議只要申請人無法主張其夫妻財產屬約定制,異議請求多數情況便成立。法律規定債權人有權代為提起分割之訴,當事人經一審、二審,直至判決生效后再執行,必將導致執行異議案件的大幅上升和執行效率的直接下降。
就最新夫妻共同債務認定標準,執行法官提醒當事人,在經濟交往活動中應注重事前風險防范,避免配偶“將生產經營所得及收益主張共有財產,而對債務以不知情為由推卸責任”,導致權利義務不一致而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作者單位: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