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司法(案例)》 2016年17期全體股東約定由某個股東經營公司的承包合同有效
夏群佩 洪海波【摘要】:正【裁判要旨】公司內部股東關于承包經營公司約定的實質是公司全體股東對各自如何行使公司法規定的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權利等股東權利的概括性安排。該約定符合公司自治原則,不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也并不當然損害公司和第三人利益,應為有效。
【案號】一審:(2013)臺椒商初字第2160號;二審:(2014)浙臺商終字第26號、(2015)浙臺商終字第112號;再審:(2015)浙民申字第1999號
原告(二審被上訴人、再審被申請人):方其順。
被告(二審上訴人、再審申請人):丁利賞。
第三人:浙江省臺州市萬銳制冷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銳公司)。
2012年2月3日,原告方其順、被告丁利賞及案外人凌善智簽訂承包合同一份,約定:經協商,方其順、丁利賞及案外人凌善智將其共同成立的萬銳公司承包給丁利賞經營,承包期限自2012年1月1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止,丁利賞于2013年1月30日前分別支付給方其順及凌善智承包款125000元、72000元。簽訂合同后,丁利賞在上述承包期限內對萬銳公司承包經營。承包期屆滿后,丁利賞未按約定支付承包款。
2013年11月25日,方其順提起訴訟,請求判令被告丁利賞立即支付承包款125000元,并賠償利息損失。
丁利賞答辯稱:一、原告主體不適格,本案適格主體應當為萬銳公司,應當駁回原告的起訴。理由如下:1.股東并不享有公司的經營權,只能依照法律和公司章程享有參與公司重大決策的權利。公司作為獨立的法人,不僅對公司財產享有所有權,且享有經營權,故公司經營權對外授予只能夠由公司作出。股東雖然可以參與公司經營的決策,但股東并不是公司經營權發包的適格主體。2.原告提供的承包合同第二條約定由被告直接向原告支付承包款的內容無效。根據公司法的規定,股東在分配利潤前,必須先彌補公司上一年度的虧損,然后提取法定公積金,最后由股東會決議對利潤進行分配。本案承包合同第2條約定的內容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故該約定無效,但不影響承包合同其他條款的效九另,本案中萬銳公司并無可分配的利潤,即使應當按約定將承包款支付給原告,但因無可分配利潤,故要求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二、如原告主體適格,被告已經按約定支付了承包款至萬銳公司。
第三人萬銳公司在一審中陳述稱:本案原告、被告及案外人凌善智均系萬銳公司股東,承包合同內容系股東會決議達成的,并經公司認可,該承包合同有效。關于股東會議記錄中約定的公司按36萬元總投入注資的事實是指承包期滿后由三股東另行注資的。被告認為萬銳公司在2012年是虧損的,公司并不認可,會另外提供證據證明。
【審判】
2013年12月13日,一審法院以原告主體不適格為由駁回原告的起訴。原告不服提起上訴。2014年1月23日,浙江省臺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指定一審法院繼續審理。
一審法院繼續審理后認為:原告方其順、被告丁利賞及案外人凌善智之間的承包合同,系各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其內容并不違反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依法確認有效。被告承包經營萬銳公司后,在承包期限屆滿時未按約定履行支付承包款的合同義務,已構成違約,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故原告的訴訟請求合法,予以支持。依照合同法第六十條第一款、第一百零七條之規定,一審法院判決:被告丁利賞于本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10日內支付原告方其順承包款125000元,并賠償該款自2013年2月1日起至實際給付之日止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同期同類貸款基準利率計算的利息損失。
丁利賞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稱:一、本案不符合公司法規定的利潤分配條件。根據公司法第三十七條、第一百六十六條之規定,公司分配利潤應有可分配利潤,并由股東會作出決議,而分配利潤之前必須按公司法的規定先用當年利潤彌補以前虧損、提取法定公積金。二、萬銳公司于2012至2014年2月均處于虧損狀態,無利潤可分。三、涉案承包合同第2條違反了公司法第一百六十六條的強制性規定,屬于無效條款。四、根據2012年12月12日的股東會議紀錄,上訴人的總承包款不直接支付給各股東,而是投入萬銳公司。五、原審審理嚴重超審限,程序違法。綜上,上訴人請求二審法院改判駁回被上訴人的訴訟請求。
被上訴人方其順答辯稱:一、合同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沒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合法有效。
二、涉案承包合同不存在違反公司法第一百六十六條、第三十七條的情形。涉案承包合同第5條載明,在承包經營期間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經營公司,在經營過程中產生的違法事宜與另一方無關。至于利潤、法定公積金的問題應當另案處理,與本案無關。三、原審程序并無不妥。被上訴人請求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原審第三人萬銳公司陳述稱:同意被上訴人的意見,涉案承包合同是各股東真實意思表示。
二審法院認為:凌善智、被上訴人方其順與上訴人丁利賞于2012年2月3日簽訂的承包合同,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效力性強制性規定,屬于有效合同。上訴人丁利賞主張承包合同第2條的約定違反了公司法第三十七條、第一百六十六條的強制性規定,該條款屬于無效條款。本院認為:承包合同約定將原審第三人萬銳公司承包給上訴人丁利賞,但于第2條約定將承包款直接支付給被上訴人方其順,于第5條約定上訴人丁利賞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經營公司,故該合同雖名為承包合同,其內容實系被上訴人方其順將其股權在一定期限內概括授予上訴人丁利賞行使。該約定是股東間出于各種考慮的理性安排,公司法沒有對此予以禁止,故屬有效合同。公司法第一百六十六條系公司資本維持原則的具體制度落實,屬于管理性強制性規定,股東違反該規定有可能會對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但并不影響承包合同的效力。上訴人丁利賞還提出2012年12月13日的股東會議記錄已經約定總承包款36萬元投資到原審第三人萬銳公司。本院認為,該股東會議記錄并未提及本案承包款的處理事宜,對該主張也不予支持。綜上,上訴人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程序合法,判決得當,依法應予維持。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判決后,丁利賞不服,申請再審。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依法對本案審查后,裁定駁回丁利賞的再審申請。
【本律師評析】
本案爭議焦點有二點:一是原告主體是否適格,二是原告和被告簽訂的承包合同是否有效,也即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將股權承包給其他股東經營是否有效。
一、原告主體是否適格
認為原告主體不適格的理由是:
根據公司法第三條第一款的規定,萬銳公司系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并且公司對外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公司經營權系公司權利,因公司經營權而產生的收益亦應屬公司所有。因此,方其順作為原告主體不適格,應裁定駁回其起訴。
筆者不贊同此觀點,理由是:根據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的立案登記制的要求,人民法院立案審查為形式審查,即主要審查當事人提交的材料是否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的形式要件,當事人只需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立案條件(如當事人為直接利害關系人、有明確的被告、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依據、屬于受訴人民法院管轄范圍等)即可立案受理。案件進入審理階段后,就原告主體是否適格問題,通說認為,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原告須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該規定將原告的判斷賦予了實體性含義,也就是說,根據形式審查予以立案的案件,在進入實體審理后,如發現原告主體不符合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要件,人民法院仍然可以以原告起訴不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起訴條件裁定駁回起訴。本案一審雖然發生在立案登記制度制定之前,但從后條發展趨勢和當時規定來看,原告系涉案承包合同的當事人,不管從合同形式上還是實體權利上而言,其均與本案有著直接的利害關系,至于該承包合詞的約定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承包款是否符合公司法規定的分配條件,均系實體審理之判斷問題,并非程序問題。故本案不存在駁回起訴所要解決的案件立案受理后程序意義上的訴權問題,原告以被告未能支付承包款為由,起訴要求被告支付承包款,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規定,法院應予實體審理。
二、原告和被告簽訂的承包合同是否有效
筆者認為本案原告和被告簽訂的承包合同有效,理由如下:
1.從公司自治的角度分析。公司法第四條規定:公司股東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在公司法的意義上,公司自治主要是指公司的參與人(主要指內部參與人)之間,依照私法自治的原則,通過合意、契約或章程來安排公司組織機構的規則、公司參與人之間的行為規則,公司法應當對此效力予以承認與保護并不予干預。[1]因此,對有限公司而言,全體股東有權對有關公司的組織結構、資產收益、重大決策等事項進行真實有效的協商,通過共同的協議來制定符合公司發展要求的治理規則,一般情況下,法院不能干預股東之間簽訂的實體權利義務除非自治失效,或者嚴重損害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因此,在符合公平公正和合同雙方自愿的原則下,股東承包經營公司符合公司自治的公司法基本原則。
2.從公司法規范的性質分析。本案被告主要抗辯之一是涉案承包合同第2條約定由被告直接向原告支付承包款的內容無效,理由是該條約定違反了公司法第一百六十六條的強制性規定。對此,筆者認為,這個問題涉及公司法第一百六十六條系效力性抑或管理性強制規定的問題。司法實踐中,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是導致合同無效的最常見原因之一。強制性規定又區分為效力性強制規定和管理性強制規定,違反前者將導致否認其效力,而違反后者并不一定否認其行為效力,而是對違反者加以制裁。對于效力性強制規定的區分準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提出了正反標準的二分法:在肯定性識別上,首先是否明確規定了違反的后果是合同無效,如果規定了違反的后果是合同無效,該規定屬于效力性強制規定;其次,法律、行政法規雖然沒有規定違反將導致合同無效,但違反該規定如使合同繼續有效將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也應當認定該規定是效力性強制規定。在否定性識別上,應當明確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僅關系當事人利益的,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規定僅是為了行政管理或紀律管理需要的,一般都不屬于效力性強制規定;其次,也可從強制性規定的調整對象來判斷該規定是否屬效力性強制性規定。一般而言,效力性強制性規定針對的都是行為內容,而管理性強制規定很多時候單純限制的是主體的行為資格。公司法第一百六十六條規定:“公司分配當年稅后利潤時,應當提取利潤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積金……公司彌補虧損和提取公積金后所余稅后利潤,有限責任公司依照本法第三十五條的規定分配。”對照肯定性識別標準,顯而易見,公司法并未規定違反第一百六十六條的后果是合同無效。本案中,如使承包合同繼續有效,也很難說會損害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對照否定性識別標準,可以肯定,公司法第一百六十六條關于提取利潤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積金的規定,系出于公司行政管理的需要,公司在運轉過程中違反該規定,并不必然導致相關合同無效,違反該規定的法律后果主要是相關責任人的行政責任和損失賠償責任。
3.從承包合同的性質分析。有觀點認為股東承包經營公司的形式將會破壞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使立法者精心預設的公司治理結構名存實亡。但從法理上看,股東內部承包是公司股東會通過合同形式重新分配公司的治理權利,是一種經營模式,也是一種公司治理結構。該形式不違背公司自治的基本理念,法律對此也并未設禁止性規定。股東內部承包僅是公司經營權的暫時讓渡,并不會破壞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本案中,萬銳公司全體股東約定原告及案外人凌善智將一定時期內股東的資產收益、重大決策金額選擇管理者等權利讓渡給被告行使,被告向原告支付合同約定的固定數額款項,并承擔在此期間公司經營的盈虧等一切后果。該約定的實質是公司全體股東對各自如何行使公司法規定的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權利的安排,不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承包合同約定股東以一定對價將其權利讓渡給其他股東行使,這種權利讓渡并不當然損害公司和第三人利益。即使原告和被告等在行使股東權利時損害公司或者第三人利益,承包合同只是明確原告和被告等股東內部有關后果的承擔方式,并也不影響公司或者第三人依據公司法規定主張股東承擔相應的責任。
全體股東約定由某個股東經營公司的承包合同有效
王國聚律師 關注2017.08.17 15:33* 字數 1195 閱讀 27評論 0喜歡 1
案件來源:人民司法·案例2016年第17期,方其順與丁利賞、浙江省臺州市萬銳制冷設備有限公司合同糾紛一案
二審案號
(2015)浙臺商終字第112號、再審案號
(2015)浙民申字第1999號裁判要旨:公司內部股東關于承包經營合同約定的實質是,公司全體股東對各自如何行使公司法規定的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權利等股東權利的概括性安排。該約定符合公司自治原則,不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也并不當然損害公司和第三人利益,該約定有效。
也就是說,股東之間的約定,是屬于自己對行使股東權利的安排,這個約定符合公司自治原則,為嘛不讓有效?
簡要案情:
1.萬銳公司的股東系方其順、丁利賞與凌善智。
2.2012年2月3日,上述三方約定將萬銳公司承包給丁利賞經營,承包期一年,期滿后給付方其順承包款12.5萬元,給付凌善智承包款7.2萬元。萬銳公司認可。
3.承包期滿后,丁利賞未按照約定支付承包款。
4.方其順起訴主張承包款12.5萬元。
法院裁判:
一審法院曾以原告主體不適格駁回原告起訴,后經中級法院指令繼續審理,一審法院判決支持了原告方其順的訴訟請求,二審法院予以維持。
二審法院認為,公司法第166條系公司資本維持原則的具體制度落實,屬于管理性強制性規定,股東違反該規定有可能會對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但并不影響承包合同的效力。
本案涉案合同名為承包合同,其內容實際系方其順將其股權在一定期限內概括授予丁利賞行使,該約定是股東之間處于各種考慮的理性安排,公司法對此未予禁止,故本案合同屬于有效合同。
該案經浙江省高院再審,亦維持原判決。
爭議分析:本案爭議焦點有兩個,一個是原告主體是否適格,一個是雙方簽訂的承包合同是否有效。
1.原告主體適格。關于主體問題,除了形式審查外,還需要進行實體審查。從形式上看,原告是承包合同的當事人,不管從合同形式上還是實體權利上看,其均有與本案有著利害關系,至于承包合同的約定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承包款是否符合分配條件,屬于實體審理范疇,并非程序問題。因此,本案原告主體適格。
2.承包合同應屬有效合同,特別是在簽字的股東之間必然有效。
(1)公司股東通過協商重新分配公司的治理權利,是一種經營模式,也是一種治理結構,該形式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
(2)該合同不會損害第三人和社會公共利益,如果第三人認為萬銳公司股東的行為侵害了其權益,其可以要求萬銳公司及其股東承擔責任,但股東之間內部的約定,不能以外部的認知來判斷。
(3)公司法第166條關于公司資本金維持的規定并非效力性規定,是屬于公司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設定的條款,違反該規定的后果是相關責任人員的行政責任和損失賠償責任,而非無效。
最后,對于有限公司而言,全體股東有權對公司的組織結構、資產收益、重大決策等實現經過認真協商,通過共同的協議制定出符合公司發展要求的治理規則,而公權力不能干預股東之間簽訂的實體權利義務的協議,除非該協議失效或嚴重損害他人利益或公共利益。
公司法屬于私法范疇,在私法領域,法無禁止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