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系客服
2019.01.23
現行《藥品管理法》雖然對銷售假藥、劣藥的行為設定了各種法律責任,但幾乎所有責任都是側重于監管機構對生產商和銷售商的行政處罰,而對受害者的賠償只有一句概括性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西方國家通過數百年的探索,通過懲罰性賠償制度,一方面增加了違法犯罪成本,另一方面發動了社會力量參與藥品安全監督,逐步有效地遏制了無良企業制假售假的逐利沖動。對此,筆者建議此次《藥品管理法》修訂時應將懲罰性賠償制度納入其中。 當前,藥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成為社會久治不愈的頑癥之一。藥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很復雜,有社會轉型的因素、有社會信用因素、有法律因素,也有體制、機制不健全和執法不力等因素。在法律方面,因處罰力度弱,違法成本低,致使一些不法行為屢查屢犯。在機制方面,因為缺乏方便社會公眾發揮監督作用的制度,難以彌補行政監管力量的不足。建議借鑒西方國家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用“重罰”有效地遏制無良企業制假售假的逐利沖動,使懲罰性賠償成為保護藥品安全的一把“利劍”,成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我國先后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侵權責任法》等多部法律中規定了懲罰性賠償制度。但是,由于上述法律規定的懲罰性賠償規則不夠嚴謹,或于簡單,或未對懲罰性賠償的含義作出明確解釋,對懲罰性賠償金計算標準缺乏合理性,導致實踐中難以操作。再加上維權成本高,“沉默”就成為很多受到假劣藥侵害的消費者無奈的選擇,消費者獲取懲罰性賠償的權利也成為一紙空文。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擴大適用范圍,將懲罰性賠償制度引入藥品安全領域。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范圍有限,藥品安全領域現有的相關法規還沒有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在藥品安全事故頻發的背景下,現有的藥品管理法律規定明顯滯后,導致侵權成本低、維權成本高,對無良企業根本起不到任何威懾作用。針對現行立法的缺憾,建議盡快修訂現有《藥品管理法》,將懲罰性賠償制度引入藥品領域。對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藥品生產經營者,采取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更能充分地補償受害者遭受的損害。此外,當刑事法律責任與民事法律責任發生競合時,應以法律的形式保證受害人利益的民事賠償責任優先,使加害人因懼怕承擔巨額懲罰性賠償責任而不再實施涉藥違法行為。 二是營造良好司法環境,鼓勵公眾通過司法途徑推動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實施。在很多領域,通過訴訟方式在法院實行權利救濟并不是一種受鼓勵的方式。全國首例狀告鉻超標膠囊藥廠案就遇到了維權難題,北京某基層法院表示因條件不成熟,對消費者許某的訴狀暫時不能立案。目前,行政機關主導的糾紛解決機制已不利于市場經濟中的權益保護,為此,許多法律條款都鼓勵公眾通過司法途徑解決民事糾紛,維護自身權益。 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是該法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特別規定的一項新制度,即民事公益訴訟制度。藥品安全違法犯罪是損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可以由檢察機關、消協或者其他有關機關和社會團體向法院提起訴訟。對于像“鉻超標膠囊”這樣的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重大藥品公共安全事件,以公益訴訟的方式追償非常有效,避免了由個人向企業追償的無力感。由于我國現階段在公益訴訟制度和理念等方面的欠缺,導致其在訴訟主體、賠償受益人方面還面臨著諸多障礙。但公益訴訟制度引入法律,事實上已經改變了單一的行政治理方式,使藥品安全管理更加社會化,讓司法機關、行政機關、社會組織都成為藥品安全管理的主體,將事前監管與事后監管(賠償)相結合,增加監管力度,加大違法成本。建議國家放寬對公益訴訟主體的限制,加大藥品安全責任精神損害賠償力度,鼓勵公眾通過司法途徑推動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實施,進而強化藥品安全監管,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微信登錄中...請勿關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