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能讓你在尚未謀面時就會被深深吸引的書。
首先因為作者和作品的名聲。衛澤鑒教授的威望相信根本不用多言,能在他那煌煌8冊的《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中頻繁出現的名字當然會在讀者諸君心中留下無比權威的形象。
拉侖茲就是這樣的一個名字(雖然是以德語的形式出現)。
其次則是由于這本書的難得。雖然該書已出版多年,⑴但至今還沒有中文簡體的譯本,只是臺灣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于1996年出版了由黃愛娥翻譯的《
法學方法論》(學生版)中文繁體字版。對于絕大多數大陸的民法學人來說,想了解這本書的內容,比較現實的途徑就是找到這樣一本臺灣版的書。我也只是通過很偶然的途徑有幸看到此書。
最后則是這本書的主題。對尚不知法學為何物的外行人來說,一看到“
法學方法論”這樣的字眼,肯定是退避三舍的。但對那些法學(尤其是民法學)有了一定功底,又愿意深入學習下去的人們,方法論的問題恐怕就是當務之急了。有哪位法律學人在數年的法律學習后沒有經歷過方法論的困惑呢?
這是一本難懂的書。
作者似乎在考驗讀者的誠意,一開始便討論理論性最強、也是最復雜的問題。全書第一章叫做“現代方法上的論辯”,其中將德國法學界多年來在方法論上的發展來了一個綜述。先不說各家學說本身的難度,光是這么多的德國人名,就足以把讀者弄得頭昏眼花,哪里還能分得清誰提出了什么學說!
拉侖茲教授或許預測到了大家在讀完第一章后云里霧里的狀態,于是稍稍降低了難度,拋開哲學味十足的論辯,進入法學的一般性討論。雖然本章也不容易,但讀者大概能夠在閱讀時多出一些會心的微笑了。
從第三章起一直到第六章,作者用約占全書一半的篇幅詳細地說明了法律適用過程中的方法。這其中包括了我們在民法學教科書上能看到的“目的限縮”、“類推適用”等法律解釋方法,當然本書的敘述要深入、系統得多。
比起最開始的兩章,第七章可能算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而且其中似乎醞釀了作者更多的心血和靈感,讀來讓人有一氣呵成、余音繞梁之感。我在這里建議還沒有讀過這本書的諸君,如果將來能看到它,最好先讀一讀最后一章,然后再回過頭從第一章看起。
這是一本“終結”的書。
德國的民法學歷史悠久,但如同德國人的學術風格一樣,它的民法學術傳統也表現出清晰的脈絡。開始階段可以看做是概念法學的發展史,直至耶林對概念法學的“背叛’,風向為之一轉,德國民法學者們開始反思他們的學術傳統和方法,從而產生了后來的目的法學、利益法學以及評價法學等等。然而,在概念法學中浸淫已久的德國法學學術像是難以擺脫它的影響。連
拉侖茲教授本人操作起概念法學來也是游刃有余的高手。最生動的表現在最后一章,他舉出“瑕疵擔保中的解約權”作為例子。對于這個權利,“有三種理論相對立:(較老的)契約說、回復說及‘修正契約說’”。⑵然后,如同擺弄自家菜園里親手種植的瓜果蔬菜一樣,
拉侖茲教授條分縷析,逐一分辨各個學說的優劣利弊。
可是,不管概念法學如何難以割舍,社會生活和學術發展都到了該和它做一個徹底了斷的時候了。作者找到了概念法學的病根,那就是:概念的空洞和涵攝的虛假。眾所周知,概念法學非常強調概念體系的層級位階,越是上位的概念,其外延越廣,然而這是以犧牲其內涵為代價的。于是乎,最上位的概念就成了最空洞的概念。另一方面,概念法學的思路運用于實踐中,要求將特定的生活事實涵攝到相應的法條下面,可具體的事件并不是要件1加要件2加要件3的簡單排列,毋寧是一個整體,如何將這個整體“涵攝”到概念體系中去,這本來是一個比建立概念更困難的問題,卻被概念法學忽略了!
當然,能夠傳承幾百年的概念法學絕不是一無是處的東西。
拉侖茲教授首先肯定了概念法學在法的安定性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⑶更重要的是,作者在第三章至第六章對自己的
法學方法論的詳盡介紹,從內容上也大量吸收了概念法學的方法論成果,以至于其內容讓我們這些在思想上可能還出于概念法學階段的學生有很強的似曾相識之感。
這是一本開創的書。
摧毀總是比建設容易,批判性的著作也比建設性的著作容易寫一些。
拉侖茲教授并不甘于做一個批判者。看完全書后,你也許能和我一樣感覺到:他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不是去批判,而是去建設。不錯,他會說概念法學的概念太空洞,但同時他會告訴你,“類型化”和“功能性”的概念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他會說概念法學鼓吹的涵攝過于天真,但同時,他會告訴大家什么叫“詮釋學上的循環”,并生動地引述“眼光之往返流轉”⑷這句話來說明解決之道。
這還是一本占據“主流”的書、一本學究氣十足的書、一本不厭百回讀的書……總之,它確實值得認真地去讀。
評審人及評語
高銘暄 對所評的《
法學方法論》做了四點評價:“這是一本能讓你在尚未謀面時就會被深深吸引的書”,“這是一本難懂的書”,“這是一本‘終結’的書”,“這是一本開創的書”,每一評價都有論據。缺點是
拉侖茲對法學方法究竟提出什么正確的主張,書評未能使人獲得清晰的印象。
黃閩 一個認真的讀者,選取了一部艱深的作品,寫出了一篇既認真又有很好導讀性的書評。
王保樹 該文是評述
拉侖茲所著《
法學方法論》的。作為一篇書評,它脫離開了近年廣告式書評與介紹式書評的路子,真正在“評”字上下了功夫。作者充分注意到《
法學方法論》與其他法學著作(包括其他
法學方法論類著作)的不同,用“難懂”、“終結”、“開創”描述了該著作的特色。并且充分揭示了該書的地位,指出它是一本占據“主流”的書、一本學究氣十足的書、一本不厭百讀的書……作者在評述該著作時,實際上也評述了“概念法學”。對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總之,作為一篇書評,基本是成功的。它反映了作者對法學理論基礎的把握和相關的素質。
【本文原載于《視角》】
【作者介紹】清華大學。
注釋與參考文獻
⑴根據《
法學方法論》(學生版)書后所附版權說明,可得知第1版的出版時間是1960年。
⑵參見
拉侖茲著、黃愛娥譯:《
法學方法論》(學生版),臺灣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362頁。
⑶同前注書,第112頁。
⑷同前注書,第15頁。乍看起來不夠學術化的這樣一句話恰恰要給予特別的重視。作者在全書中多次引用它便足以顯示出其意義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