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本人完全了解南開大學關于收集、保存、使用學位論文的規定, 同意如下各項內容:按照學校要求提交學位論文的印刷本和電子版 本;學校有權保存學位論文的印刷本和電子版,并采用影印、縮印、 掃描、數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論文;學校有權提供目錄檢索以及提供 本學位論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閱覽服務;學校有權按有關規定向國家有 關部門或者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在不以贏利為目的的前 提下,學校可以適當復制論文的部分或全部內容用于學術活動。 學位論文作者簽名:乏犬邊 經指導教師同意,本學位論文屬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適用 本授權書。 指導教師簽名: 學位論文作者簽名: 解密 時間: 年月日各密級的最長保密年限及書寫格式規定如下: 內部5年(最長5年,可少于5年) 秘密10年(最長10年,可少于10年) 機密20年(最長20年,可少于20年) 南開大學學位論文原創性聲明 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研究工干 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經注明引用的內容外,本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不包{ 任何他人創作的、已公開發表或者沒有公開發表的作品的內容。對本論文所趁 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貢獻的其他個人和集體,均己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窖 位論文原創性聲明的法律責任由本人承擔。 學位論文作者簽名: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隨著非形式邏輯研究的興起,論辯理論作為非形式邏輯的重要理論來源之 一,逐漸成為學術界關注和研究的重大課題。毫無疑問論辯作為一種批判性思 維過程,給人們提供了一條批判性思維之路。論辯理論既與邏輯學有關,又與 交際理論有關,因此具有廣泛研究范圍。論辯過程是一個溝通過程,是互動的 語用的和辯證的。以荷蘭弗朗斯 埃默倫教授為核心的語用論辯學派從語形、語義及語用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語用論辯方法,體現出了邏輯學發展的語 用轉向。他們把論辯視作一種通過言語行為解決爭議的交際活動或過程,認為 論辯要達到目的是解決或消除爭議,要實現這一目的必須確立并遵循一些“批 評性討論”的規則。目前這種方法在國際論辯學界已得到廣泛發展與傳播。 本文系統地介紹了埃默倫和以他為核心的語用論辯學派所發展起來的語用 論辯理論,把論辯看作是發生在批判性討論背景下的一種特殊交際形式,所關 注的是發生在日常討論中的使用自然語言所進行的論辯,系統地討論了論辯研 究的關鍵概念。 本文共分為導言、正文三章和結論五部分。 在導言部分,通過與形式邏輯正反兩方面的對比,介紹了在非形式邏輯日 益得到學術界關注的背景下研究論辯理論的重大意義。 第一章概括了語用論辯學派的形成歷史和埃默倫的主要學術成果,對論辯 邏輯語用轉向的原因做了客觀分析。詳細闡釋了論辯的語用涵義與基本特征。 第二章以現有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通過對論辯基本理論知識的介紹,導引 出埃默倫等人提出的論證評價和分析模型——論辯批判性討論模型。對論辯結 構、語用論辯步驟和論辯規則的介紹,清晰地呈現出了語用論辯學派的理想對 話模型。 第三章探討了論辯理論在評價和分析法律論證領域中的實際應用問題,對 其應用價值做出簡要評述。 結論部分對語用論辯學派的思想進行了概括性總結,指出埃默倫及其同事 荷羅頓道斯特建構的語用一論辯理論是用來評價和證明論證實現理性目標的橋 梁,也是實現批判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對語用論辯學派的所做出的貢獻及其歷 中文摘要 史地位給予了客觀的評價。關鍵詞:論辯論證語用論辯批判性思維 Abstract Abstract With informallogic,argument,as one fundamentaltheoretical sources informaltheorybecomes heatingfocus academicfield.Needless sayargument,asacritical thinking process,provides US ahint leading criticalthinking.Argument theory onlyconcerns communicationtheory;therefore enjoysawide coverage worthy study.The process apragmaticallymutual active communication。Frans H‘Van Eemeren puts forward anew pragmatic argument method syntactic,semantic pragmaticsense,which shows atransition pragmaticdevelopment.They regard argument verbalbehavior, achieveits aim argument must establish some“criticaldiscussion”principles.Presently methodhas already been widely spread academicargument field.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Eemeren pragmaticargumentation theory based hisfindings.Moreover specialcommunication form against criticaldiscussion,focuses everydayargumentation keyconcepts argumentstudy。 This thesis falls abstract.In introduction,seenfrom comparisonbetween formallogic informallogic paperpresents studyinformal logic. The 1st part summarizes developmenthistory pragma-dialecticalschool academicachievement FransH‘Van Eemeren,besides objectiveanalysis itsfeatures. The 2nd part.with recentfindings basicknowledge argument,putforward Frans H‘Van Eemeren’S mode hisestimation,namely criticalargument;therefore idealdialog mode explicitlydemonstrated. The 3rd part probes practicallegislation generatesits actual value usage argumenttheory lheconclusion again summarizes pragma—dialecticalschool FransH’Van Eemeren hiscolleague Rob Grootendorst,s pragma’dialectical theory rationalevaluation criticalthinking.In addition,this part also gives aobjective estimation historicalstatus ofpragmatic.dialectical sch001. Keywords: Argument Argumentation Pragma—dialectical Critical thinking 目錄目錄 導言:非形式邏輯視野下的論辯與論證理論……………….1 第一章語用論辯理論概況….…………………………5 第一節語用一論辯學派及其產生背景概述…………..…………5 1.1.1關于“語用一論辯學派”產生的背景………………………….5 1.1.2埃默倫和以他為核心的語用學派簡介…………………………6 第二節論辯研究的緣起——論證評價的語用轉向………………..7 第三節論辯理論的涵義及其構成……………………………10 第二章論辯過程分析...……..….………………….12 第一節論辯的識別...………….………………………..12 第二節論辯的社會性、辯證性和語用性………………………14 2.2.1社會性………………..………………...……….….14 2.2.2辯證性……………………………………………….14 2.2.3語用性…………………………………….………...15 第三節語用一論辯理論的出發點——意見分歧與論辯對話………..16 2.3.1論點…………………………………………………16 2.3.2論據………….….………………………..………..17 2.3.3爭議…………………………………………………17 2.3.4話語…………………………………………………18 2.3.5交際語境中的話語……………………………………...18 第四節論辯結構……………….…………….…………19 2.4.1論辯的基本結構………………………………………..19 2.4.2復合論辯結構............……………………………….21 第五節解決意見分歧的論辯階段…………………….……..22 目錄第六節解決意見分歧的語用步驟……………………………24 第七節規范的語用論辯程序……………………………….26 第三章法律論證的語用一辯證分析…………………….30 第一節法律論證過程中的語用一論辯階段分析…………………30 第二節對法律論證的分析…………………………………32 第三節法律論證中的論辯結構分析………………………….33 第四節法律論證的語用一論辯評價………………………….35 結論…………………………………………….38 參考文獻…………………………………………41 后記…………………………………………….43 個人簡介…………………………………………44 VI 導言:非形式邏輯視野下的論辯與論證理論 導言:非形式邏輯視野下的論辯與論證理論 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英語國家為主興起的“非形式邏輯”試圖針對形式 化邏輯難以描述的自然語言語境中的“非形式”推理進行分析和評價論證。謬 誤理論、修辭學和論辯理論是“非形式邏輯”的三大理論來源并且成為三個非 常顯著的研究方向。課堂教學、學術研究和生活實踐都表明需要一種論辯邏輯。 如何建立論證理論,建立什么樣的論辯邏輯,研究者進行了大量探索。這方面 的理論成果主要有謬誤理論(Fal lacies)、新修辭學(New Rhetoric)、非形式邏 輯(Informal Logic)和論辯理論(Theories Argumentation)。論辯理論是一個綜合性的研究領域,其中包括了對論證和謬誤的研究。由于論辯是批判性思 維的過程,因此國內外許多邏輯學者都把批判性思維歸結為“論證”或“論辯”, 并且在使用過程中常常將兩者視為等同。論辯的“辯”字在于強調批判性思維 對于外界信息的積極的批判的態度。因此,國內有學者認為批判性思維也可以 稱為論辯思維。 20世紀誕生的數理邏輯對整個西方哲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對許多學科 的發展和人們的認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對當代數學、計算機科學和語 言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現代數理邏輯的發展也存在它的兩 面性,那就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活動之間的距離相當疏遠,愈來愈脫離 人們自然語言的思維實際。首先,形式邏輯所賴以展開的符號系統或其他形式 化系統固然具備強大的表達能力,但論辯是運用自然語言進行的,并且論辯的 有效性往往和論辯的場合、論辯者等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使得這類人工語 言在豐富性、靈活性及實用性等方面遠遠無法逼近自然語言;其次,形式邏輯 研究的核心問題是推理和論證的有效性,即在前提為真的條件下能夠確保結論 亦為真的推理模式,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效邏輯推理可能發生的條件及 適用性十分有限,在大多數場合中,人們只是關心在直觀上是否合理,即前提 能否對結論提供足夠的支持,并不關心論證和推理是否在邏輯上嚴格有效。所 以,形式邏輯對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論辯來說實際使用意義不大,對從事文科 工作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也難以對普通人提高與改善分析、推理和論證的能力 提供直接的幫助。 導言:非形式邏輯視野下的論辯與論證理論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使用著各種推理和論證,并知道該如何去評價一 個論證是否合理、有力、無可辯駁。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邏輯學家卻對此毫 無興趣,其結果是邏輯學的發展方向是越來越遠離現實生活、遠離普通人,逐 漸成為一種自主自足的研究領域,像一些純數學理論一樣免于任何直接的現實 檢驗。圖爾敏(S.Toulmin)在《論證的使用》(1958至1999重印16次)一書 中對邏輯學研究的數學化、抽象化以及遠離現實生活的傾向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像佩雷爾曼一樣圖爾敏也批評論證的幾何學方法,將《論證的使用》視為對邏 輯數學化的挑戰。圖爾敏主張邏輯學應該摒棄以幾何學為摹本的路線,而應該 像法學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司法程序一樣關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推理與論證實 踐。邏輯學研究的核心是對論證的合理評估,圖爾敏的論述雖然對正統邏輯沒 有什么直接影響,但他的模式對言語交往行為理論、修辭學和非形式邏輯產生 了廣泛的影響。在圖爾敏看來,一個論證不只是前提、假設與結論之間的形式 化模式,而應該更為廣義地理解為各種主張、斷言、數據、理由、反例和確證 等等之間靈活、豐富的相互作用與關系。圖爾敏的理論和其學術經歷有助于使 抵抗形式邏輯“霸權”的行動更加有效。 漢布林(C.L..Hamblin)于1970年出版的《謬誤》考察了謬誤研究史,為 非形式邏輯的興起更直接地提供了理論和技術上的推動。他對傳統的“有效論 證”提出了質疑,分析了論證規范的真值檢驗標準、認識論標準和辯證的標準。 他批評了形式化邏輯的“證明”概念,認為形式化系統脫離了生活實際,無法 促進人們在交互的言語活動獲取新的知識,并且論點的可接受性問題也無法得 到解決。 目前《論證》(Argumentation)以及《哲學與修辭》(Philosophy Advocacy)已經成為非形式邏輯研究者進行學術交流的一個主要陣地。高質量的非形式邏輯的研究論文也 出現在一些主流哲學刊物上,包括《哲學雜志》(Journal Philosophy)、《綜合》(Synthesis)與《美國哲學季刊》(American Philosophical Ouarterly) 等。《非形式邏輯》雜志主編Ralph H.Johnson和Anthony Blair作為當今非 形式邏輯學界最有影響的兩位代表人物,在加拿大成功地舉辦了“第一屆非形 式邏輯國際論壇”并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本非形式邏輯雜志——《非形式邏輯通 訊》(1983年,正式改名《非形式邏輯》雜志)。在此之后,每年舉辦一屆,到 目前為止已經舉辦了26屆。1978年6月在加拿大溫莎大學舉行的“首屆國際 導言:非形式邏輯視野下的論辯與論證理論 非形式邏輯研討會”標志著非形式邏輯作為一門哲學學科的正式誕生。在國際 著名邏輯學家Edward N.Zalta教授組織全球900多位專家學者編寫的《斯坦 福哲學百科全書》中,1998年版已正式寫入了“非形式邏輯”詞條。 非形式邏輯的研究對象是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語言論證的分析與評價。對這 些問題的研究,我們不僅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謬誤論、修辭學和論辯術,還 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蘇格拉底的對話教學法和智者學派的論辯術。1931年德國邏 輯學家Scholz在《簡明邏輯史》一書中首次使用了“非形式邏輯(non--formal logic)”這一概念。但是,并不是在當今的“非形式邏輯(informal logic)” 意義下來使用的,而是指德國J.F.Fries的邏輯和英國J.Mill的邏輯。非形式 邏輯可以被描述為企圖發展一種能夠分析和評價出現于自然語言語境中的,比 如,政治論辯、法律訴訟、社會評論和大眾媒體(報紙、雜志、電視、互聯網等 等)“非形式”推理的邏輯。歷史地說,非形式邏輯可以被描述為一個擺脫形式 邏輯的領域。非形式邏輯學家研究的論辯是歷史事件,用自然語言表達,其本 質是社會的、辯證的和語用的。事實上,非形式邏輯的一個明顯的性質是其堅 持把“市面”的和政治領域的自然語言論辯當作出發點。非形式邏輯學家所感 興趣的論證是社會的,因為它們是復雜的,多面的社會交往活動與實踐;它們 是社會團體成員消除分歧,磋商一致的手段,是針對人們共同關心的問題而發 生的。如果我們把1998年版的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中的“非形式邏輯"詞條 和2002年版的“非形式邏輯”詞條相比較,我們會發現,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 的觀點已從形式論辯學派轉向了語用論辯學派,并提出了一個基于語用論辯學 派觀點的非形式邏輯框架。這說明,語用論辯學派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近些年來,邏輯學的研究與教學在我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非形式 邏輯的興起與發展在國內哲學界和邏輯學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邏輯學的教 研活動仍然遠離現實生活,在普通高校中開設非形式邏輯課程的仍然很少。這 種狀況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目前在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延安大學、中國人 民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等機構都有學者開展非形式邏輯的研究與應用。這方面 有代表性的學者有熊明輝、武宏志、劉春杰、谷振詣等。在非形式邏輯流派研 究上,尤其是在語用辯證法學派研究上,國內學者熊明輝相繼發表了《法律論 證的語用論辯分析》、《語用論辯術》、《非形式邏輯的對象及其發展趨勢》、 武宏志.《非形式邏輯的合法性》.求索.2004年第7期.P142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Philosophyhttp://plato.stanford.cdtt/contents.html#109ic-informal-Groarke,2002 @朱京.《非形式邏輯的興起與發展》.哲學動態,2003年第10期.P39—40 導言:非形式邏輯視野下的論辯與論證理論《試論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的關系》等文獻,與趙藝合作編譯了《論辯巧 智:有理說得清的藝術》一書,系統介紹了荷蘭語用論辯學派的思想,為推進 我國非形式邏輯的研究做出了積極的努力。武宏志以論證理論為出發點獨撰或 與人合作發表了《非形式邏輯或論辯邏輯:論辯圖解》、(II形式邏輯的合法性》、 《關于批判性論辯文獻翻譯的若干問題與張學樹先生商討》、《批判性思維—— 以論證邏輯為工具》等有關非形式邏輯和論證方面的文章。但目前從總體上看, 國內從語用一辯證理論的角度對論證進行的研究尚處于初始階段,目前的研究 成果還僅僅停留在引進,介紹性的水平上,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 在“符號邏輯”占主導地位的今天,研究非形式邏輯是有重大意義的。其 意義在于針對邏輯科學沿“形式化”道路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忽視了人們實際思 維活動的情況,探究能夠更深刻、更精確、更有效地刻畫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自 然語言論證過程。邏輯應該從實際思維活動中抽象出來,又反過來指導人們的 實際思維活動。本文試圖通過對語用一論辯理論的系統介紹和梳理,為非形式邏 輯在國內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一點推進作用。進一步的目的是對生活實踐中的交 際互動展開描述,通過分析論辯、論證的有效性,達到提高交際論辯能力,促 進言語行為活動的有效開展,幫助解決分歧和糾紛,進而實現面向生活世界促 進成功交際的目的。本文對人們“應該”怎樣合理地進行思維、交流、傳播和 辯論具有啟發意義,對語用一辯證理論的評述及其深入開掘有助于為分析和評 價法律論證提供理論工具。這種批評性論辯模型不是僅僅作為一個烏托邦式的 構想,它能夠給那些依賴論證式言說解決意見分歧的人提供行為上的一般指導 或必要指導。同時,本文對促進論證理論(尤其是法律論證理論)的系統化和 完善化無疑具有現實意義。 第一章語用論辯理論概況第一章語用論辯理論概況 第一節語用一論辯學派及其產生背景概述 1.1.1關于“語用一論辯學派”產生的背景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論辯理論的研究開始復興,研究成果涵蓋了論證和謬 誤理論,代表性成果有弗朗斯 埃默倫(Fransvan 斯特(Grootendorst)的“語用論辯理論”以及沃頓(Walton)的“對話理論”。論辯研究的學術重鎮在荷蘭、美國和加拿大。作為整個哲學語用學轉向的一個 重要部分,論辯研究也從形式理論轉向語用理論。著名的論辯理論學派——荷 蘭的阿姆斯特丹學派,便是其典型代表。近年,論證和論辯研究在我國逐漸興 起。北京大學出版社于1991年12月和2002年7月,分別出版了該學派代表人 ——埃默倫和荷羅頓道斯特的代表作:《論辯 交際 謬誤》與《批評性論辯—— 論辯的語用辯證法》。它們對我國學者的相關研究有重大參考價值。 語用一論辯理論是由阿姆斯特丹大學“語言交流、論證理論及修辭學’’系 的埃默倫和荷羅頓道斯特提出的一種論證理論。與阿姆斯特丹學派的同事一 道,他們從事于論證理論和言說分析的研究項目,該項目集中對論證式言說進 行語用一論辯和修辭學的分析。語用一論辯學者們認為,過去的二、三十年里, 論辯分析已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人們從論辯話語的不同出發點提出 了一些研究模式,已經基本形成論辯研究模式的組成部分。語用一論辯學派把 論辯看作是借助命題組來論證或駁斥論點中所表達的命題的方式,從而使理性 批判者接受某一觀點的言語、社會與理性行為。在他們看來,批判性論辯的要 義是將每個論據都看作是批判性討論的一部分。批判性討論的模型為討論中的 在英語中,由于“dialectics”一詞本身是在兩層意義E來使用的:一層是黑格爾哲學、馬克思主義哲 學意義上的“辯證法”;二是源于古希臘哲學的“論辯術”。鑒于上述原因,在介紹凡 愛默倫等人的 “pragma—dialectics”時,目前國內有許多學者如施旭、張樹學等人分別在翻譯van Eemeren的《論辯、 交際與謬誤》(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和《批評性論辯一一論辯的語用辯證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書時均將“pragma—dialectics”一詞譯為“語用辯證法”。但事實上,埃默倫和荷羅頓道斯特 并不是黑格爾哲學或馬克思主義哲學意義來使用這一術語的,而恰恰是在古希臘哲學意義基礎上使用的, 因此,國內學者熊明輝認為,應當把“pragma—dialectics”一詞譯為“語用論辯術”或“語用論辯理論”。 為了避免產生歧義,筆者在本文中采用了這種翻譯方式。 第一章語用論辯理論概況各個階段制定了若干規則,遵循這些規則可以促進意見分歧的解決。如果我們 從語用學的角度進行分析,把這種系統的言語交流看作言語行為的交往,那么 我們可以將這種方法稱為語用一論辯理論。 鑒于形式邏輯對日常語言分析的失敗,學界中更多的人開始從非形式邏輯 的角度分析和評價論證。傳統語形、語義的失效必然產生對生活世界中的邏輯 的需要,語用分析應運而生。語用~論辯理論為自然語言的論證評價實現理性 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將論辯研究置于對話的背景之下進行研究,拋開了單 純形式的研究方法,更加現實實際的深入到具體的論辯語境當中去,有利于展 開對論辯更加深入和細致的研究。 1.1.2埃默倫和以他為核心的語用學派簡介 弗朗斯 埃默倫,生于1946年,1970年獲荷蘭語言與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1982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荷蘭阿姆斯特 丹大學交際、論辯理論和修辭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阿姆斯特丹文化分析學 院的“話語論辯”專業教研室主任,烏得勒支大學教授,國際論辯協會主席, 荷蘭繼續教育學院成員,英國索爾福德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美國紐約 大學等高校客座教授。自1986年以來,弗朗斯 斯特主持了每四年一次的論辯研究國際學會(ISSA)會議。凡埃默倫還擔任 “論辯”(Argumentation)雜志以及“論辯文庫”(Argumentation Library) 系列叢書的資深主編。他的著作和文章多次被美國律師協會評為年度最佳出版 物獎并被譯成中文、法文、荷蘭文和俄文等。 他與已故的羅布 荷羅頓道斯特合作提出了語用一論辯理論,創立了論辯 研究的語用一論辯學派,習慣上被論辯研究學界稱“阿姆斯特丹學派”。這種研 究論辯的新方法系統地結合了哲學論辯思想和對話邏輯來分析對話中所使用的 語言。由于這個理論的發展,阿姆斯特丹成為國際研究論辯理論的中心。 迄今,弗朗斯 埃默倫獨撰或與人合作出版了50余部著作。代表性著作有:《論辯性對話中的言語行為》(1984)首次提出了語用一論辯理論的基本 思想;《論辯 交際 謬誤》(1992)提供了精致化的語用一論辯和謬誤理論;《論 辯性對話的重構》(1993)介紹了用語用一論辯方法重構論辯性對話的方法:《論 辯理論基礎——歷史背景與當代發展》(1996)是對論辯理論研究的全面回顧; 第一章語用論辯理論概況《論辯一一通向批判性思維之路》(原名:《論辯一一分析、評價與表達》,2002) 是一本從語用一論辯方法角度培養學生的論辯能力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教科 書;《論辯與修辭》(2002)開始研究論辯與修辭關系,結合修辭與語用方法重 構論辯對話;《系統的論辯理論——從語用論辯角度看》(2004)是語用一論辯 理論的結論性著作,系統總結了語用一論辯理論20多年來研究的成果。此外, 埃默倫還公開發表了200余篇與語用一論辯理論有關學術論文。羅布 荷羅頓道斯特教授生前曾任荷蘭語言交際學會會長、阿姆斯特丹大 學荷蘭語言文學系主任,語言和語言用途功能研究所的論辯理論和話語分析研 究員、《論辯學》雜志主編,對語用一論辯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節論辯研究的緣起——論證評價的語用轉向 為便于進一步展開論述,我們首先對論證分析和評價概念進行簡要介紹。 “分析”即是指用來識別陳述、問題、概念、描述或企圖表示信念、判斷、經 驗、理由、信息或觀點的其它表達形式之間的有目的的推論性關系的認知技能。 這種技能包括檢查觀點、識別論證和分析論證等。“評價”是指:(1)評估陳述 或其它表示的可信度。這種陳述或表示是用來說明或描述人的知覺、經驗、情 景、判斷、信念或觀點的。(2)評價陳述、描述、問題或其它表達形式有目的 的推論關系的邏輯強度。w那么,論證和論辯兩者之間又存在什么關系呢?非形 式邏輯的研究者們通常是把與論證評價有關的、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復雜的理 論放在非形式邏輯的背景下進行評述。(代表如約翰遜Johnson 1977;布萊爾 Hairl980:福戈林辱1in 1978:戈維爾1985;沃爾頓1989等)作為非形式邏輯 主要內容的論辯理論成為分析和評價論證的重要工具。在實踐層面,這種觀點 把論辯看成是識別、分析和評價論證任務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在理論層面, 他們以不同的方式,把保證這些實踐工作的理論的表達、理論的應用以及理論 的組成都包括在非形式邏輯之內。可以說,言語行為理論和對話隱涵理論適用 于論證性語篇的解釋。論辯性對話理論、語篇中屬于論證識別的論辯結構理論、 謬誤理論、建構有說服力論證的理論,都是論證評價。 傳統邏輯對論證的分析和評價是基于語形和語義維度的有效性來進行的, 這是一種靜態的、缺乏互動性和場景權變性的評價方法。然而,日常生活中的 熊明輝.《試論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的關系》.現代哲學.2006年第2期.P3 第一章語用論辯理論概況自然語言的論證卻具有動態性和權變性。傳統邏輯只是適于對簡單論證進行分 析和評價,而自然語言論證往往是復雜的、具有靈活多變性。為了解決上述存 在的問題圖爾敏針對法律論證問題給出了一個論證評價的宏觀結構模型,被稱 為“圖爾敏模型”;非形式邏輯學家約翰遜和布萊爾給出了一個論證評價的“相 干性一充足性一可接受性”模型,被稱為“RSA三角”;沃爾頓給出了一個論 證評價的對話邏輯模型,被稱為“新論辯理論”:凡 則提供了一個基于批判性討論的論證評價模型,給出了批判性討論的lO條規則 以及違反這些規則所犯的謬誤。 語用一論辯學派認為,論辯研究受到斯蒂芬 圖爾敏(分析框架理論)和 佩雷爾曼(新修辭學)的影響。為適用于日常論辯的分析,圖爾敏和佩雷爾曼提出一套方法,試圖將法律論辯的理性程序作為一種固定模式來取代形 式邏輯的評價方法。然而,兩者的方法沒有經過對現實的客觀分析就宣稱形式 邏輯不適于分析和評價日常論辯,他們孤立地考慮論辯,忽視了言語的語用因 素。因此,無法實現論辯理性,不能達到他們的主觀預期效果。 對于持批判觀點的論辯學者來說,論辯合理性不僅取決于雙方共同接受的 規范,而且也依靠一種“外在規范”,即,這種接受應當通過正當方式獲得。他 們將論辯看成是解決分歧的批判性討論的一部分。因此,合理性的主要標準是, 論辯程序是否有助于達到這一目標。這種辯證方法將合理性與批判討論的行為 方式結合了起來。批判性討論是一種論辯性話語的理想模型,其目的是通過判 斷爭論的立場是否應當被接受來消除意見分歧。生活語言的復雜性不會允許借 助任何形式化的東西來進行分析,對于理性主體而言會在某一行為過程之前評 價自己的信念或他人的信念。這種評價是建立在對生活世界的客觀認識基礎上 的,因此,筆者認為批判性討論是語用向度的對話方式。批判性討論涉及了說 話者、聽話者,或語言的使用者,以及言語的效果等,因此它屬于語用學范疇, 是一種語用學研究方法。 對于批判性的理解,武宏志在《批判性思維——以論證邏輯為工具》中談 到了一般存在的三個基本誤解。有人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否定性的,即本質上是 發現缺陷。然而,一個批判性思維者不僅僅是懷疑判斷。質疑、批判是為了尋 Stephen Toulmin,the Uses ofArgumen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8/2003. Ralph H.Johnson&Anthony BlairLogical Self-Defense(U.S.edition),MacGraw Hill,1994. @Douglas N.Walton,The New Dialectic:Conversational Contexts ofArgument,University TorontoPress, 1998 第一章語用論辯理論概況求理由或確保正當性,為我們的信念和行為的理性做鋪墊。因此,批判性思維 也是建設性的。批判性思維使人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世界中的價值、行為和 社會結構的多樣性。人們還認為,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控制手段在起作用,是 有害的、應避免的東西。但是,批判性思維是個人進行思考的基礎。一個具有 獨立意識的人是能夠自我管理的。還有一個誤解是,批判性思維并不包括或鼓 勵創造性。這源于一個錯誤觀念:創造性本質上是打破規則;相反,創造性常 常包括著大量對規則的遵循。原創性觀念的提出往往是建立在對基本規則深刻 理解基礎上的。 20世紀90年代,鑒于批判性思維定義的嚴重分歧,美國哲學學會運用德 爾菲(Delphi)方法(反復詢問調查+專家意見+直觀結果的方法),將批判性 思維界定為: “批判性思維是有目的的、自我校準的判斷。這種判斷導致解釋,分析, 評估,推論以及對判斷賴以存在的證據、概念、方法、標準或語境的說明。” 988年開始歷時三年,經過6輪磋商,達成一致意見。參加者46人,其中哲學專家52%,教育專家22%,社會科學專家20%,自然科學家 6%。 )在理論層面上,“語用一論辯派”構建合理性的理想,提出特定的模式,其 目的是充分把握論辯話語。因此,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建立一種理論框架; 在處理論辯話語時,它能夠起到應用、分析和批評的功效。 在實用的層面上,“語用一論辯派”運用哲學、分析、經驗等方面的知識, 建立完善論辯現實的方法,并使之能夠系統地處理實踐中的不確定性。他們研 究如何有效地增進人們表達、分析、評價論辯的技巧與能力。 語用學派的學者們將論辯看作是一種可以通過遵循即定規則而獲得的能 力,只能通過論證的目標來確切地衡量這種能力的高低。人們應該研究不同場 合、不同語境中的論辯,比如正式語境中的學術爭論、競聘演說、法庭辯論, 非正式語境中的日常會話等。論辯學者認為,雖然論辯是一種語言現象,但是, 僅靠描述語言學不能充分地解決問題。因為它不考慮論辯的規范性質,這種論 辯理論無法批判地評價論辯的可接受性;而另一方面,形式邏輯無法單獨地充 武宏志,劉春杰等.《批判性思維——以論證邏輯為工具》.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P2 @Peter A.Facione.Critical thinking:A statement ofexpert consensus purposesofeducational assessment instruction.InThe Delphi Report,CA: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1 990. 第一章語用論辯理論概況分解決問題。這是因為它無法考慮日常論辯話語的所有描述的特點,這樣就不 能給人們一個清晰的論辯與現實的關系圖景。本著規范方法與描述方法相結合 的原則,語用一論辯學派從論辯實際開始的地方一一意見分歧出發分析評價論 證,并給出了一個批判性討論的評價模型。他們將論辯看作是批判性討論的過 程,給出了一整套論證分析與評價的方法和技巧。 為了構建可接受的理想的論辯理論模式,語用一論辯派主張要對論辯實踐 做實地調查,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和確定問題出在哪里。通過采用規范和描述 的方式,建立分析手段,以使人們能夠遵循理性的方式來觀察處理論辯現實, 從而把對論證的分析和評價研究轉向語用的維度來進行分析和考量。 第三節論辯理論的涵義及其構成 埃默倫在《批評性論辯——論辯的語用辯證法》以及《論辯 交際 謬誤》 中多次提到對論辯所持的語用觀,他認為“論辯由(在肯定論點的情形中)為 了證實論點中所表達的命題,或者(在否定的情形中)為了否定某個論點中的 命題而使用的命題星群構成。構成論辯的所有這些表達方式一起構成了目的在 于說服理性批評者的復合言語行為。’’在埃默倫和漢克曼斯所著《論辯一一批 判性思維指南》(該書由熊明輝、趙藝譯,新世紀出版社,2006年版)一書中, 作者進一步提出,所謂論辯是由兩個交互的論證序列所組成的,其中一個論證 為正方提出,而另一個論證為反方提出。根據語用論辯理論的觀點,論辯是一 種言語的、社會的、理性的活動,其目的是通過提出一個或一個以上能證明己 方立場為真的命題來使理性的批判者接受該立場。 論辯是一種通過言語行為而實施的交際活動,言語行為的目的是幫助解決 分歧或糾紛。語用一論辯學者把論辯看作是一種復合言語行為,論辯具有不同 于勸導、承諾、陳述、宣布、請求等基礎言語行為的特質。首先,論辯一般要 求一句話以上的話語來完成,而陳述、請求、承諾等一個單句就夠了:“明天我 將幫你把衣服熨好”是一個完整的承諾;“天放晴了”是完整的陳述;“你最好 是去一趟”是完整的忠告。有時,乍一看,論據只包含一個單句,但是,仔細 分析我們會發現論辯的某部分被略去未加表達。其次,形成論辯的話語同時有 <荷蘭>弗朗斯 埃默倫、羅布倚羅頓道斯特.《批判性論辯——論辯的語用辯證法》.張學樹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P卜2 10 第一章語用論辯理論概況 兩種交際功能。為維護“她最好別去學開車了”的觀點,某人可以說“她已經 6l歲了,她很容易受驚,她根本就不可能用養老金買小汽車。”他用三句話提 出論辯。這三句聯合起來具有論辯的交際功能;而每一單句又有其獨自的交際 功能:它們是聲明、陳述等等。論辯比請求、承諾、陳述等言語行為更加復雜, 其原因之一是它具有雙重的交際功能。第三,論辯言語行為是一個群體,它無 法單獨產生作用,必須通過某種途徑與它所維護的論點聯系起來。而其他言語 行為,如承諾、陳述、請求不一定需要這種特殊聯系。 語用一論辯學者將論辯具有的交際功能看作語篇(在本文中語篇指的是論 辯話語,是用來辯護某論點的一組話語)而不是單個句子層面上的現象,這樣 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論辯與其他言語行為的區別。句子層面上的言語行為是 基礎的,語篇層面上的是復合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論辯是復合的言語 行為。 熊明輝指出:“語用一論辯理論在承認經典邏輯的對論證的分析與評價標準 (有效性標準)基礎上,把論證看作是結果與過程相結合的概念,因而是動態 性的、多主體性、有目的性的且具有前景敏感性的。’’因此,我們可以說,語 用一論辯理論是基于言語的交互性、社會性和多主體性,關注論辯語境和背景, 具有動態性、主體性和權變性的言語行為理論。 熊明輝.《語用論辯術》.湖南科技人學學報.2006年第1期.P5 1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