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生在世,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夠一帆風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的卻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感嘆。人生確實無常,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那我們應該用怎樣的心態去過好這一生呢?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好用的方法,我簡單地稱其為“ABC三段轉念法”。心理學ABC理論是由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創建:他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發情緒或行為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直接原因是個體對激發事件的想法和認知B(Belief)。消極情緒或行為障礙並不是直接由激發事件引起,而是由個體對此事件不正確的認知和想法所引起。因此,要導正個體的消極情緒或行為障礙,不是去避免激發事件,而是去導正個體對事件的認知。這也是后來“理性情緒療法”的內容。
簡單來說,就是當事件A突然發生了,引發了你的看法也就是念頭B,然后導致了結果C,也就是我們的情緒和言行。比如你被人忽悠了,騙了2萬塊。這是事件A,結果C呢,就是你很沮喪很痛苦,不斷的否定自己并且無法正常的生活工作。如果你一直把注意力都放在這件事情發生上,那么你就會很難走出來,因為畢竟你已經被騙了,錢大概率也是追不回來了。如果這時候你運用ABC轉念法,逼著自己把注意力都放在改變你對這件事情發生的看法B上,你就逼著自己,讓自己重新找到一個可以讓自己受益的角度去思考這件事。比如這次雖然被騙了,損失慘重,但是我卻因此收獲了寶貴的經驗,很可能讓我避免了今后的某一天踩到一個更大的坑的風險。還好這時候我只有2萬,要是有200萬呢,那豈不更慘?甚至你都可以“阿Q精神”一點,說不定是破財免災呢。不管怎樣,只要你很有誠意的去轉變對這件事情的看法,那么結果C一定就會跟著往好的方向改變。
一旦你已經可以利用獨立的自由意志,在你的標準和執念上去下功夫。具體地說,就是在負面情緒和念頭升起來的時候,不再去選擇對抗它,你只是看見,肯定并且接納它的發生,隨后馬上能夠做到用另一個好的念頭去覆蓋它。那么你就具備了一種新的能力,這種能力這就叫做“轉念”。如果按照大部分人的習慣,想要去改善結果C,那么他們一般都會選擇把矛頭指向引發這個結果的事件A。他們都認為,只有改變A才是讓C改變的唯一方法。但是事實上,改變A往往才是最難的,甚至很容易還會讓結果C變得更糟糕。因為事情已經發生,變成了既定的結果,如果我們永遠都只是圍繞著各種無常的已發生不放手,那么注定會不斷地對抗過去,不接納當下,陷入到種種的評判、習慣和情緒當中不可自拔。對于已經發生的過去,我們往往都是無能為力的。我們唯一能觀照的,就只有B,也就是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但是我們往往卻認為:這是最難的,是不可能改變的,我必須這么想,這樣才符合我的個性。因為我們活在慣性和業力之下,習慣已經根深蒂固,自動化反應已經重復了幾十年,我們早已經深深的認同了那個“木偶”就是我們本身。所謂轉念,就是要讓我們把我們的警覺心用在這里,用在我們的起心動念上,在我們的念頭上下功夫。我們為什么不能用一個正面的,可以讓我們從某種角度獲益的,一個全新的視角和維度去重新審視這件事,看待這件事,給它賦予一個全新的、正向的意義呢?如果你能做到,你就會發現,結果C會隨著你對事件A的思維方式也就B的改變,也隨之發生了正向的改變。你之前升起的負面的情緒,逐漸開始消散,當我們回復安靜,我們的言行自然也會回歸正道,停止繼續造業。
以上就是著名的ABC三段轉念法,它的核心就是先讓自己忘記A,別跟A較勁,去關注B,從改變B入手,去改變你眼前的現狀。大家不妨找幾個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去模擬一下這個ABC轉念法。一切的事件A,一定都可以找到一個讓自己受益的角度,去替換掉原來自己負面的看法B。只是你以前不愿意這么去想,因為這不符合你的習慣,不符合你眼中認同的自己,是你自己沒有選擇這么做,并不是你不能這么做。
轉念的時候,是要把一個不好的念,轉換成為另一個更好的念,把惡的念轉換成善的念。這其實就是儒家的格物致知、為善去惡的一個過程。對于很多剛開始起修,人生經歷還尚淺的人,這個ABC三段法是一個很好地入門修煉方法。沒有長時間“日日勤拂拭”的打底,又怎么可能會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钡木辰缒兀繘]有漸悟的量變,何來頓悟的質變呢?趕快行動起來吧!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學會熟練運用“ABC轉念法”,讓你擺脫負面情緒,走出人生的陰霾。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