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晚報煙臺街,一條有故事的街
請點上面藍字,來煙臺街逛逛
近代煙臺開埠后,中外貿易盛極一時。煙臺出現(xiàn)了商業(yè)繁盛、商賈云集的局面。外來華商如廣幫、潮幫、建幫、寧波幫、關里幫和錦幫“六幫”商人在煙臺異?;钴S。在這些外來客商中,有一位廣東香山籍商人游走于政商兩界,亦商亦官,長袖善舞。在國內政治舞臺上,他是一位重量級人物,辦洋務、干外交、修鐵路;在煙臺,他是一位聲譽卓著的社會名流,辦紅會、建果園、做公益,他見證并參與了煙臺乃至中國近代化的歷程,并在煙臺留下了深深的印記。這位長袖善舞的煙臺商界名人,就是廣東籍商人李載之(LI TSOI CHEE)。
辦洋務
李載之原名李福全,載之是其字號,1860年出生于廣東香山(今廣東中山),曾就讀于香港中央書院(現(xiàn)皇仁書院,Queen's College)。他與孫中山先生既是同鄉(xiāng)又是校友(孫中山1884-1887年曾就讀于香港中央書院)。
李載之的家鄉(xiāng)廣東香山地處中西文化交匯之處,近代一直開風氣之先。中國“早期的買辦商人絕大多數(shù)是香山人”。如大買辦吳建彰、徐潤、唐廷樞、鄭觀應等人。近代廣東香山商人同鄉(xiāng)觀念極強,建立了以地緣和血緣為紐帶聯(lián)系緊密的商業(yè)網絡。
自香港中央書院畢業(yè)后,李載之進入輪船招商局(招商局前身,China Merchants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工作。
輪船招商局是清末我國最早設立的一家輪船航運公司,也是李鴻章創(chuàng)辦的規(guī)模最大的一個官督商辦企業(yè)。在這家公司中,香山商人占有非??捎^的比例。輪船招商局的第一任總辦唐廷樞、會辦徐潤皆香山人。其他如鄭觀應和葉廷眷等香山人也先后擔任過招商局的總辦。李載之能進入招商局,與其廣東香山人的身份不無關系。
從此,李載之大半生都在輪船招商局辦理洋務。其辦洋務活動始于煙臺招商局幫辦,而又終于福州招商局局長。
擔任煙臺招商局總辦時期的李載之 圖片由作者提供
1880年,20歲的李載之被輪船招商局派遣到煙臺,以首席幫辦(Chief assistant)之職負責招商局的具體業(yè)務工作。
李載之除在輪船招商局任職外,還是登萊青道臺聘任的洋務委員、拯濟局委員,并且擔任道臺的英文秘書,負責道臺與駐煙臺各國領事交涉。
1885-1893年期間,近代紅頂商人盛宣懷擔任登萊青兵備道道臺兼東海關(芝罘)監(jiān)督。盛宣懷原是輪船招商局的會辦、督辦,和招商局有著不同尋常的聯(lián)系。因此,在煙臺期間,李載之與盛宣懷建立了終生的友誼,其后李的事業(yè)發(fā)展幾乎都與盛宣懷息息相關。
在煙臺,李載之大部分時間都在輪船招商局任職,有一段時間曾經擔任過開平礦務局駐煙臺買辦。1900年,李載之回到煙臺輪船招商局,并升任總辦。
1904年日俄戰(zhàn)爭期間,李載之代表登萊青道臺妥善處理了日、俄兩國在煙臺的外交糾紛,其后被俄國沙皇授予“安娜勛章”、日本天皇授予“四等旭日綬章”。同時,李載之也因功被清廷授予山東候補,直隸州知州。其風頭一時無兩。
修鐵路
在煙臺輪船招商局任職多年后,1911年,李載之被時任郵傳部尚書的盛宣懷提攜到大清鐵道部任職。
1911年,李載之的靠山盛宣懷在官場可謂春風得意。1月6日,盛宣懷被清政府授為郵傳部尚書。5月8日,盛宣懷進入清“皇族內閣”,是4名漢族內閣成員之一。此時的盛宣懷權傾朝野,官場勢力達到頂峰。
盛宣懷執(zhí)掌的郵傳部是個大部,綜合鐵道部、交通部、電信部、郵政部四大功能,而尤以鐵路為大。為鞏固自己的實力,同年,盛宣懷邀請李載之前往鐵道部任職。李載之被任命為有“大清第一路”之稱的京奉鐵路局總辦。
官場險惡,人生無常。1911年底,因強行推進鐵路國有政策而激起民變,盛宣懷被清廷革除郵傳部大臣的職務,并“永不敘用”。盛宣懷被迫流亡日本。盛宣懷官場失勢后,與其有宿怨的梁士詒出任郵傳部副大臣、大臣。
梁士詒,廣東三水人,袁世凱心腹。民國初年,梁士詒在國內政壇可謂呼風喚雨,坊間有“二總統(tǒng)”之稱。因為鄉(xiāng)誼關系,李載之又與梁士詒搭上關系,并成為以梁士詒、葉恭綽為首的舊交通系骨干。
舊交通系是北洋軍閥統(tǒng)治下的一個重要政治派系,左右近代中國政局前后達四五十年之久。梁士詒在“交通部布置多年”,時人稱之為“五路財神”。五路即京奉、京漢、京綏、津浦、滬寧諸鐵路。李載之即為五路之首的京奉鐵路管理局局長??梢姡钶d之深受梁士詒的信任。李載之擔任京奉鐵路管理局局長一職一直到1916年11月。
創(chuàng)紅會
李載之前后在煙臺有30多年。在煙臺期間,他熱心參與社會公益事業(yè)。他創(chuàng)辦的最重要的一項社會公益事業(yè),是山東第一個基層紅會組織——煙臺紅十字會分會。
1904年2月,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戰(zhàn)場在我國東北,導致大批東北難民流離失所。為救助這些難民,同月,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在上海成立,時任工部左侍郎的盛宣懷是主要創(chuàng)立者。
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是中國紅十字會的前身
上海紅十字會總會成立后,考慮到煙臺救助難民的優(yōu)越地理條件,即致電(煙臺招商局)李載之:“滬設中西合辦萬國紅十字會,聞有東三省難民乘民船潛渡,又聞太古、四川等輪船載難民三千數(shù)百人,均到煙(臺),流離可憫,擬請邀中西董事合辦分會,遇有此種難民,查明酌量接濟資遣,款由滬會撥還”。
1904年3月8日,煙臺道員(即登萊青道臺)何秋輦(何彥升)電復盛宣懷等人稱:“已飭李牧(李載之)邀集中西董,速設分會,遇事候指揮”。同月,煙臺紅十字會分會在李載之主持下正式成立。
分會由中西董事17人組成,董事皆煙臺名流,李載之列名首位。其他還有順泰號老板梁浩池、小清河輪船公司老板唐榮浩、駐煙美領事法初(John Fowler)和英領事額必廉(O'Brien Butler)等。
煙臺紅十字會分會在救助難民行動中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煙臺分會救援對象主要是由水路出險到煙臺的難民。在救助行動中,煙臺分會遵循紅十字國際條例,“無論華人西人何國人,均一體相待……煙臺曾救護俄人、韓人,各資遣回本國”,充分體現(xiàn)了人道博愛精神。
在《申報》刊登的煙臺分會來電中,屢屢提到遣送難民回籍的消息:如“前由旅順、青泥洼來煙之難民,查有貧苦者六百五十二名,又韓人一名,均從優(yōu)資送回籍”(6月29日《申報》)。據(jù)統(tǒng)計,5月11日到21日,煙臺分會查明難民姓氏、籍貫,遣送回籍有1412名。7月11日至20日,資遣難民1803名。當然,難民太多一時無法資遣,也會在煙臺暫時安置。“廣仁堂及公處空屋甚少,均難安插,擬仍由其賃屋居住,房租、衣食由會開支,五日一給”。從以上列舉數(shù)字來看,兩個月內煙臺分會遣送了大量難民。
紅十字會煙臺分會是山東歷史上第一個基層紅會組織,它的誕生標志著山東紅十字運動的興起,也在山東慈善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建立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建果園
此外,李載之對于煙臺果業(yè)的發(fā)展也做出了不容低估的貢獻。據(jù)1936年張漢根所撰的《煙臺蠡測錄》中有“粵人李載之、梁浩池二君,對于煙臺果業(yè)、辟園栽培、輸入良種、發(fā)展生產等項,亦可稱為功臣”。
李載之對煙臺果業(yè)的貢獻主要是大規(guī)模種植、推廣西洋蘋果。
最早將西洋蘋果引入煙臺的是美國傳教士約翰·倪維思(John L. Nevius,1829-1893)。1870年,倪維思在煙臺毓璜頂之東山麓開設廣興果園,始種植伏花皮等西洋蘋果,“繼有前招商局之經理李載之氏辟煙臺南山李園及西沙旺芝圃園栽植”。
南山李園,約一百五十畝左右。關于南山李園建立的時間,國內有學者認為是1913年,但實際應在1903年前。因1903年7月,近代“北方實業(yè)之父”周學熙到日本考察,留下的《東游日記》中有“晤商局李載之,游南山果園。煙臺山種外國果木,如:葡萄、蘋果、梨、桃之類極旺”的文字。且1913年,李載之在天津擔任京奉鐵路管理局局長。因此,南山李園建立時間似應為1903年前。
另外,南山李園不完全是一家果園,似乎應該更像一家莊園。時人余瑞年曾游覽李園,稱園內有“樓臺花木之勝”,并在園內西樓題一副對聯(lián):“杰閣憑臨,一面峰巒三面海;荒山結構,二分人力八分天”。如此美景,不由人想到1912年孫中山煙臺之行,曾經游覽的“西南山盅斯花園”(日本文獻中是“南山果物園”)或應是李載之的南山李園。
西沙旺芝圃園,建于上世紀20年代初。此時李載之從福州招商局局長任上退休后,在煙臺隱居。
晚年隱居煙臺的李載之 圖片由作者提供
芝圃園約一百六十余畝,園內種蘋果,并引進了此后在國內風行數(shù)十年的“紅香蕉”與“青香蕉”蘋果,還直接從美國引進“元帥系”品種。由于李載之對西洋蘋果種植的大力推廣,“自此以后,煙、福、牟一帶群眾栽培西洋蘋果日多”??梢哉f,煙臺今日有“蘋果之鄉(xiāng)”的美譽,李載之功不可沒。
做公益
除辦紅會、建果園外,李載之還先后辦學堂、修街道、倡鐵路等,參與社會公益事業(yè),造福鄉(xiāng)里。
辦學堂方面,李載之一是贊助毓璜頂英文學館,一是集資創(chuàng)辦私立廣東小學。
1894年,美國傳教士韋豐年來煙臺傳教,鑒于煙臺開埠后,英語翻譯人才缺乏,便決意興學造就英語人才。煙臺士紳李伯軒、李載之、梁浩池等8人聞訊,商定每年共贊助白銀2000兩充作辦學經費,10年為期。韋豐年創(chuàng)辦的毓璜頂英文學館(簡稱英文涫,不久改名實益學館、后并入益文學校)為我國培養(yǎng)了大批高級商業(yè)人才。
此外,1912年,李載之與陳季安等15人以“廣東旅煙同鄉(xiāng)會”名義,籌集經費6200多銀元,創(chuàng)辦私立廣東小學?!昂笥尚6钶d之在煙臺廣仁路中段購地建樓房1棟,為新校舍”,學校主要招收旅煙子弟。
此外,李載之也積極參與了1909年籌建煙濰鐵路的活動。煙臺商務總會籌辦修筑煙濰鐵路,選舉孫文山任招股總理,譚宗灝、李載之任招股協(xié)理。因李載之擔任煙臺招商局總辦,“與官場交接時最多”,“大家遂公舉譚君宗灝、李君載之等為代表,同謁道憲面商一切矣”。最后,由于李載之“見近日認股不甚踴躍,不肯應命”晉省,遂與發(fā)起人譚宗灝發(fā)生意見不合。煙濰鐵路籌建之事終不了了之。盡管如此,李載之在籌建煙濰鐵路中的貢獻仍可圈可點。
另外,辛亥革命以前,李載之還在現(xiàn)廣仁路西口路北出資購地修路,此路被命名為“載之路”。對李載之來說,此類造福鄉(xiāng)里的義舉可謂不勝枚舉。
斯人已逝,功業(yè)長存。對于這位生前名聲顯赫,如今卻鮮為人知的煙臺名人,其人其業(yè)值得煙臺人銘記。
你可能還想看:
煙臺街·煙臺故事 | 抗戰(zhàn)后,羅振玉舊藏大量國寶甲骨被人當做破爛丟棄,幸虧這位煙臺人來到
煙臺街·往事如昨 | 那時候咱回里飯店,廚師個頂個是福山高手
煙臺街·煙臺故事 | 馬連良、張君秋、袁世海、葉盛蘭……那年扶風社來煙臺,來的都是響當當?shù)拿?/a>
煙臺晚報“煙臺街“征稿啟事
這座城市有厚重的歷史積淀,有豐富的自然景觀,有獨特的民俗風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園記憶,煙臺晚報“煙臺街”版期待一切熱愛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賜佳作。投稿時請作者務必提供銀行賬號,稿件一旦發(fā)表,以便寄奉稿酬。
來源 | 煙臺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