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晚報煙臺街,一條有故事的街
請點上面藍字,來煙臺街逛逛
山水之間
旌旗山在萊陽城北,是萊陽城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有了這道防護,萊陽城就顯得格外地安全,小城也就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萊陽。
旌旗山古時稱萊山,小城位于萊山之陽,故名萊陽。也有說,旌旗山俗稱爭氣山,因兩個山頭私下互爭高低被人知道,故稱爭氣山,這就有些神話色彩了。
旌旗山為萊陽名山,這里以旌旗山為中心,東有蘆山、鱉山;西有客樓山、雕虎山,北有爬山、大頂子。這些山互相軒邈,橫豎成峰,群峰羅列,狀如旌旗。每當早晨太陽初升之時,山間云霧繚繞,溝壑隱去,只有山峰飄在半空,恰如仙境,這便是著名的“旌旗曉霽”———“萊陽八景”之首。相傳當年秦始皇東游海上尋仙藥路過旌旗山,見山上靈氣十足,便下令駐足停留,在山前祭祀,也算是一次小的“封禪”吧?傳說而已,并無歷史記載。
出萊陽城往北走不遠,便進入萊陽北部山區(qū),地勢漸行漸高,城市的繁華步步隱去,迎面而至的是一座座青山,一道道水。路自然也失去了寬廣與平坦,曲里拐彎便把人帶進那綠水青山之中。這時你會由衷地感嘆:原來萊陽還有這么美麗的自然風光!
久居城市的人是最容易被大自然震撼的。這里山水相間,美麗如畫,巍峨的旌旗群山綿延起伏,奔騰的五龍河蜿蜒曲折,沐浴水庫恍若游龍盤踞在旌旗山左側。旌旗山與五龍河一橫一縱雄踞萊陽大地,成就了這樣一片難得的洞天福地。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活得悠閑,沒有海浪,沒有風暴,沒有干旱,沒有洪澇,生活在這山水之間真是幸福。
旌旗云海 孫忠偉 攝
兩位名臣
翻閱歷史會發(fā)現,在這旌旗山的南麓,曾有一座巨大的陵園,是明代萊陽進士、大理寺卿張夢鯉的御祭陵園。張夢鯉,字汝化,號龍池,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進士。張夢鯉曾多地為官,后來升入朝廷,官至大理寺卿,與張居正、戚繼光、董其昌同朝為官,他的次女嫁給戚繼光的次子戚安國。
在膠東歷史上,張夢鯉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崇尚忠義孝悌,為政清廉自守,為人剛正不阿,恤民奉公,政績卓著,后因與張居正政見不和,提前向萬歷皇帝打了辭職報告,回到了家鄉(xiāng),在萊陽過起了養(yǎng)花種菜的田園生活。
萬歷二十五年(1597),張夢鯉在萊陽病逝,皇帝聞后痛惜之余,撥付巨額白銀,為其在旌旗山南麓修造了一座“御祭陵園”,墓園連同周圍祭田,占地共約2000畝。規(guī)模之大,明清罕見。墓園居旌旗山之陽,三面環(huán)山,林壑優(yōu)美,并有溪水常流,背對的正好是旌旗山主峰,一派雄偉景觀。
由皇帝下令撥款,再加上當時張氏家族的勢力,尤其是憑借張夢鯉生前的威望,這墓園建筑設計十分考究。墓園四周是深深的圍墻,墻內碑碣林立,更有石坊、亭閣、華表布局其中。在墓園的神道兩旁,有翁仲及石羊、石虎、石馬各一對。墓園的南大門鐫刻石聯(lián),上聯(lián)為:“乾氣鐘靈苞孕千年雄帶礪”,下聯(lián)為:“臺星矗秀巍峨四合拱兒孫”,字跡飄逸空靈,瑰奇多姿,圓勁秀逸,這是大書法家董其昌的杰作。
董其昌也是萊陽籍。明朝永樂皇帝發(fā)動“靖難之戰(zhàn)”,萊陽地區(qū)三丁抽一,董其昌的爺爺董謨代替哥哥從了軍。董謨在戰(zhàn)場上表現突出立下軍功,被分封到蘇州衛(wèi),世襲總旗職務,這樣他就定居在蘇州城。明清時期,董其昌的書畫、題款在萊陽的名宦家中收藏非常多。董其昌與張夢鯉雖然都是萊陽人,二人又同朝為官,可他們的性格大不相同。
除了董其昌之外,當時名臣、著名書法家、臨邑人邢侗為張夢鯉撰寫了碑文;萬歷十四年狀元、禮部右侍郎唐文恪為其撰寫神道碑,還有禮部尚書、著名文學家馮琦為其撰寫墓志銘。皇帝為一位去世的大臣如此大興墓葬,實在是不多見。
幾經風雨,幾度滄桑,園中的陵墓、墓碑、石刻、亭閣蕩然無存,墓園早已不復存在。上世紀50年代,墓園的石料被拉去修了水庫,到了60年代,人們看上了墓園的好風水,在這里建起了村莊,死人的陵墓變成了活人的家園。
旌旗山山水相連,風景如畫,確是一方風水寶地。早在明朝天啟年間,宋琬的父親宋應亨就看中了這里的靈氣,來到旌旗山東南角,建造木峪山莊,供他及后人們在這里潛心學習。他聘請名師到此講學,邀文人墨客來交流詩文,家族后人在此受業(yè)。日后成為一代大詩人的宋琬也在這里讀過書。入蜀后,宋琬曾寫詩回憶:
別業(yè)旌旗口,峰巒迂畫圖。
白云千嶂合,紅葉一村孤。
池鶴今誰主,林鶯屢換雛。
縱令歸計穩(wěn),須借老藤扶。
從詩中可以看出他對旌旗山有很深的印象和感情。如今,宋琬當年讀書的木峪別墅早已蹤跡全無,偶有村人還能指出山莊曾經的位置。
宋琬和張夢鯉都是從萊陽走出去的一代名臣,宋琬的為官之路十分坎坷,受人陷害兩度入獄,最后客死他鄉(xiāng)。雖然仕途十分不順利,但他一生卻著述頗豐,留下了一本厚厚的《安雅堂集》,被稱為“一代詩宗”。
栗樹成林
旌旗山不僅風景秀麗,靈氣十足,這里盛產的板栗,也堪稱當地一大特色。走進山區(qū)會發(fā)現,這里幾乎村村都栗樹成林,上百年的板栗樹隨處可見。板栗一般6月開花,板栗花并不是花中的佼佼者,一根根像狗尾草,高高地翹在枝頭,也不鮮艷,又不像梨花那么白,就算板栗花開滿山也并不吸引人。
板栗樹并不以花取勝,吸引人的是花落之后的果子。板栗樹對土壤要求不嚴,它不需肥沃、不要濕潤,它不懼艱苦,所以總是生長在貧瘠的山地上。山民看中了它的好品質,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能給人豐厚的食物,所以種植板栗并不是為了欣賞風景。
夏末秋初,栗花落盡,栗樹上掛滿了綠色的小刺球。這時,球刺是柔軟的,一點兒也不刺手。慢慢地,小刺球由綠變黃,再到深黃,再要動它就要小心了。這些成熟的栗苞是板栗樹獻給山民的禮物。
俗話說:“八月梨子,九月楂(山楂),十月的栗子笑哈哈。”到了九月底十月初的時候,就到了栗子收獲的時節(jié)。走進板栗林,你會看到地上落滿了笑開苞的栗子。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里寫道:“果苞若刺猬,若老雞頭,遍體芒刺,內含栗兩三顆。熟時不摘取則自行墜落,苞破而栗出。”描述可謂形象。
眼下正是栗子飄香的季節(jié),旌旗山的栗子香甚至讓人暫時忘記了這兒的風景。
你可能還想看:
煙臺街·我與芝罘 | 那些在南操場奔跑的日子,是我最珍貴的青春記憶
煙臺街·煙臺故事 | 難怪能成為“甲骨文之父”,原來你是一個這樣的王懿榮!
煙臺晚報“煙臺街“征稿啟事
這座城市有厚重的歷史積淀,有豐富的自然景觀,有獨特的民俗風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園記憶,煙臺晚報“煙臺街”版期待一切熱愛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賜佳作。投稿時請作者務必提供銀行賬號,稿件一旦發(fā)表,以便寄奉稿酬。
來源 | 煙臺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