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晚報煙臺街,一條有故事的街
請點上面藍字,來煙臺街逛逛
我上小學時,幾乎人人都會唱“中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而父親給我講過的故事,讓我對渡江戰役有了更深的認識。
父親欒仁慈,龍口后埠欒家村人,1942年參加革命,1943年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九兵團,在27軍80師騎兵營任班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由于長期和戰馬在一起,父親對戰馬的生活習性十分了解,戰馬看見父親時總是眨眨大眼睛,用舌頭舔舔父親的手,像孩子般溫順。戰馬伴父親參加過濟南戰役、孟良崮戰役和淮海戰役。
有一次,騎兵連沖鋒,因敵人工事堅固,火力猛,沖不上去,回撤時,父親被子彈射中膀子,從馬背上掉下來。那馬仰天嘶叫一聲,驚跑了一圈,又回到父親身邊,臥倒在地,父親忍痛爬上馬背,戰馬載著受傷的父親回到我方陣地。
這馬頗懂人性,認主人,對父親有救命之恩,父親也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它呵護關愛。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戰役開始。長江上空敵機狂轟濫炸,江南岸,敵炮、機槍向江中密集掃射,江北岸,機帆船、雙槳劃的木船、木排子、竹筏一眼望不到邊。
騎兵連也在江邊待命,船不夠用,得分批渡江。
父親和連長說:“我看戰馬有可能會游泳,我們鳧水泅渡吧,等船來不及了。”連長考慮了一下說:“你先領20個人馬打先鋒試試。”
父親一揮手:“共產黨員們,黨考驗我們的時刻到了!”他牽馬帶領20名戰士下水,說來也怪,父親輕輕地在馬屁股上拍了兩下,那馬居然不懼水,蹽起四蹄,玩命地在江中扒行。
江水漫過馬背,但馬頭高高昂起,目視前方,在槍林彈雨中,毫不畏懼。父親順勢抓緊馬尾巴,馬拖拽著父親向江中游去。
連長一看泅渡成功,立馬讓騎兵連全部泅渡。
資料圖
敵人的炮彈不時在江中炸起高大的水柱,4月份的江水還是刺骨的寒涼,但他們和戰馬全然不顧。
剛沖到岸邊,父親便翻身上馬,和戰士們舉起鋼刀向敵人沖殺過去。
這時,一顆子彈不幸射中了馬的腦門,戰馬撲倒在地,血流不止,慢慢地閉上了眼睛。
戰斗結束后,父親手拍著胸膛嚎啕大哭:“為什么子彈不射在我身上?老伙計你對我有救命之恩,讓我去替你死吧!”父親邊哭邊說,眼淚成串往下掉。
戰友從老鄉家借來鐵锨,挖了一米多深的坑,把戰馬安葬了。全班戰士脫帽致哀,向他們的好伙伴、老戰友告別。
因在渡江戰役中作戰勇敢,父親被記三等功。
父親后來又隨部隊赴朝參戰,并獲獎章。在他十幾年的革命經歷中,先后8次立功,除了上述的兩次立功,其余那6次立功,我沒聽他詳細講過,也就不知道了。
父親復員后,我母親有嚴重的精神病,生病時滿街跑,我們兄弟姊妹三人年幼,父親既當爹又當娘,但他從不向國家和組織伸手要什么,父親教導我們最多的一句話是:“我是黨的人,一切為了群眾。”
每當想起滔滔江水中,父親緊緊抓住戰馬的尾巴,冒著槍林彈雨武裝泅渡的場面,我的內心便久久不能平靜。
本文由欒世強 口述 欒世祥 整理
煙臺街·往事如昨 | 《一個中國農村姑娘在美國》 引發的風波
煙臺街·老卞說藏 | 父子一起去盜墓,猜猜誰下去,誰在上面拉繩?
煙臺街·鄉村記憶 | 雖然一炮而紅,但戲演得再好,他也沒能娶上個媳婦
這座城市有厚重的歷史積淀,有豐富的自然景觀,有獨特的民俗風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園記憶,煙臺晚報“煙臺街”版期待一切熱愛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賜佳作。投稿時請作者務必提供銀行賬號,以便稿件發表后寄奉稿酬。
來源 | 煙臺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