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
①含義:是經絡和脈絡的總稱,是人體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
②經絡系統的組成:經脈、絡脈、經筋、皮部和臟腑。
③經絡的生理功能:運行全身氣血以營養臟腑組織;聯絡臟腑器官以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以調節人體各部分機能使之協調平衡等。
2.十二經脈(十二正經)的組成: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包括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太復雜了,記一記 )
3.十二經脈的循行規律
①相為表里的陰經和陽經在四肢部交接。
②同名的手、足陽經在頭面部交接。
③手足陰經在胸部交接。
(表里陰陽交四肢,陽經頭面陰胸部。——自編的)
路線①手→頭→足→胸 ②里→表→表→里 ③肺→脾→心→肝→腎
4.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規律
①【四肢部】 三陰在內側,三陽在外側。
大體上:太陰、陽明在前緣,厥陰、少陽在中線,少陰、太陽在后緣。(太厥少明少太——太絕,邵明,燒鈦——做事太絕的邵明只能自己燒鈦合金)
上肢內側:太陰在前,厥陰居中,少陰在后。上肢外側:陽明在前,少陽居中,太陽在后。
下肢內側:內踝上八寸以下,厥陰在前,太陰居中,少陰在后;內踝上八寸以下,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內踝上八寸脫離群眾的道路)
下肢外側:陽明在前,少陽居中,太陽在后。
②【頭面部】 陽明經行于面部、額部;太陽經行于面頰、頭頂、頭后部;少陽經行于頭側部。
③【軀干部】
手三陽經行于肩胛部。手三陰經從腋下走出。
足陽明經行于前,足太陽行于后經,足少陽經行于側。足三陰行腹面。
5.奇經八脈
①組成: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陽維脈、陰維脈。
②主要作用:密切十二經脈的聯系;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與某些臟腑密切相關。
③奇經八脈的基本功能
督脈:調節陽經氣血;反映腦、髓和腎的功能。
任脈:調節陰經氣血;“任主胞胎”。
沖脈:調節十二經脈氣血;“沖為血海”。
帶脈:圍腰一周,狀如束帶,以約束縱行諸脈,調節脈氣,使縱行諸脈之脈氣不下陷;主司婦女帶下。
陰陽蹺脈:主肢體運動;司眼瞼開合。
陰陽維脈:維系、聯絡全身陽經或陰經;對氣血盛衰起著調節溢蓄作用而不參與環流。
6.十二經別的含義:十二經脈分出的較大分支,分別起于四肢,循行于體腔臟腑深部,上出于頸項淺部。
7.十二經別的生理功能
①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條經脈在體內的聯系。
②加強了體表與體內、四肢與軀干的內心性聯系。
③加強了十二經脈和頭面部的聯系。
④擴大了十二經脈的主治范圍。
⑤加強了足三陰、陽經脈與心臟的聯系。
8.絡脈是經絡較大的分支,無一定的循行路徑,有別絡、浮絡、孫絡。
別絡:較大的分支。與十二經脈、任脈、督脈之別絡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
浮絡:循行于人體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
孫絡:最細小的絡脈。
9.別絡的生理功能
①加強了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條經脈之間的聯系。
②統帥其他絡脈,加強了人體前、后、側面的統一聯系。
③灌滲氣血以濡養全身。
10.十二經筋的含義及其生理功能: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筋肉、關節體系,是十二經脈的連屬成分,具有聯絡四肢百骸、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