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以前在小學校園里遇到的兩則故事,至今仍讓我滿懷溫馨而又沉思無限。
第一則故事:
上課期間,我遇到兩個小男孩,一個小男孩跛著腿,面帶痛苦而又喜悅的復雜表情,由另一位小男孩慢慢地攙扶著走過來。
我連忙走過去,問:“寶貝,你怎么了?”兩人停下腳步。“一點小隱私。”被攙扶的小男孩停頓了一下,欲言又止,環顧四周,微胖的小臉上帶著一種十分可愛的笑容,手掩著嘴巴,聲音卻又不小地說,“去找校醫的,'小雞’有點疼。”
我忍著笑,問:“沒什么大礙吧?”他彎著腰卻又很瀟灑地揮揮手,“看過了。不礙事,不礙事。”
第二則故事:
一年級一個班的小學生午飯后成兩路縱隊整齊列隊行進。
我走在他們的隊尾。旁邊的男生主動與我攀談:“你是家長、老師,還是校長?”我說:“我是老師啊。”
想了一想,我很好奇他為什么突然問我這個問題,就問他:“你覺得我是哪一種身份?”
他看了看我,說:“我覺得你是校長。”我笑笑問:“你為什么這樣判斷?”
前排胖胖的小男生搶答說:“因為你戴了眼鏡。”我指著旁邊那位男孩:“他也戴眼鏡了啊。”胖男孩撓撓頭,笑了。
“沒什么原因,我覺得你是。”開始問我問題的男生像大人般靜靜地對我說,“你現在去哪?”
“回家休息。你們也是去休息嗎?”“不是。我們先去教室,然后再去午休。”我拍拍他的肩膀,“嗯,中午好好休息,下午可以有充足的精力學習、玩耍。”“是的,中午不睡覺下午就攤下來了。”
很快到了分別的時候,他和我揮手再見。
此時,又遇到另一個班的學生迎面走過來,個個與我揮手致意:老師好。
現在,每每想起這些場景,我仍會為孩子們的可愛忍俊不禁,但腦海中不由浮現一個問題:為什么這些活潑、可愛,充滿好奇心,甚至有著不俗思辨力的孩子走向初中、高中,卻越來越少言寡語?是成長的必然規律,還是因為其它什么原因?
我仍在觀察、思考、探索。
鹽瀆蘇迅
因為認真,所以優秀
美好,
孕育于昨日的耕耘,
結晶于今天的奮斗,
面向明天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