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這個普通的中亞國家在其他方面都沒有太高的存在感,它的存在感的大半來自于那個令人膽寒的綽號“帝國墳場”。
歷史上,已經有多個帝國折戟阿富汗,阿富汗本身并不強大,卻能將最強大的國家埋葬,而且,不止一次。
有人將阿富汗“帝國墳場”的“光榮傳統”歸納為運氣或天意,當然,必須承認的是歷史中的很多重大事件的發生都與運氣有關,但是,阿富汗能夠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垮超級大國,如果只要運氣解釋,未免有些說不過去。
有人則認為阿富汗的地理環境是阿富汗成為“帝國墳場”的原因,阿富汗多山地,非常適合進行游擊作戰。應該說這個觀點有一定道理,因為英、蘇、美三國折戟阿富汗的過程大致一樣,都是迅速擊敗阿富汗政府軍,但是卻又在阿富汗民間無休止的游擊戰的打擊下灰頭土臉的離開阿富汗。
應該說特殊的地理環境確實為阿富汗成為“帝國墳場”創造了條件,但是,國境內多山,適合進行游擊戰的國家有很多,為什么被稱為“帝國墳場”的只有阿富汗呢?
答案恐怕還要從阿富汗的局勢入手:相比于復雜的地形,阿富汗的復雜局勢與權力分散才是阿富汗成為“帝國墳場”的主要原因。
今年3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講話中稱:“我們已經在阿富汗待了19年,那時很長的一段時間,現在撤出符合各方利益。”此時美國仍在阿富汗駐有約13000名士兵,而自2001年美國對阿富汗發動“反恐戰爭”以來,共有3000余名美軍士兵葬身于此,逾2萬名士兵受傷,美國的為了阿富汗而花費的戰爭開銷已經超過一萬億美元,然而付出如此代價的美國處境卻越來越尷尬,美國深陷戰爭泥潭,進退維谷。
駐阿美軍
而在特朗普發表這段聲明的時候,新冠疫情開始在美國肆虐,而美國顯然并沒有做好應對這次疫情的準備:醫療資源緊張,恐慌情緒蔓延,經濟受到巨大拖累,股市暴跌,失業率猛增,特朗普政府之前取得的所有經濟成就幾乎全部被抹去。
“帝國墳場”的魔咒似乎又一次應驗,美國人正在重蹈他的老對手蘇聯人的覆轍。
如果你還不知道阿富汗“帝國墳場”的威力,那么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歷史,阿富汗保持著一項令人膽寒的記錄:世界近代以來出現的過的三大超級大國:英國、蘇聯和美國都在入侵阿富汗后出現了國力的明顯衰落,其中蘇聯甚至因為入侵阿富汗而直接引爆了諸多國內矛盾而解體。
讓超級大國們頭痛不已的阿富汗游擊隊
當然,也有些“戰績”是好事者為了增加戲劇性而為阿富汗“加的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將發生751年(安史之亂發生于755年)的唐軍敗于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也算在阿富汗頭上,既將陣亡的超級大國名單上也加上唐帝國。
但其實,更多人相信怛羅斯城的位置應該在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境內而并非阿富汗境內,況且就算怛羅斯城在阿富汗境內,唐帝國也并非被它拖垮,拖垮唐帝國的戰爭是與西南小國南詔進行的天寶戰爭,當然,這與阿富汗毫無關聯。
而英國、蘇聯和美國三個現代超級大國因入侵阿富汗而使國力被大幅拖累則是不爭的事實。
英國三次入侵阿富汗,但都在阿富汗數不清的民間武裝的不斷的打擊下黯然離場,尤其是第一次入侵,英國人可以說是在慘敗后撤出的阿富汗。
伏擊英國占領軍的阿富汗游擊隊
而之后的蘇聯和美國也幾乎走了一條與當年的大英帝國一樣的路:先以強大的軍事力量順利消滅阿富汗所謂的“中央政府”,但隨即,他們不得不面對阿富汗各路武裝勢力的不斷的攻擊和襲擾,最后因無法承受龐大的戰爭成本而只能灰頭土臉的撤出阿富汗。
英國和美國在撤出后面臨國力衰退,而國力本就出現衰退的蘇聯則直接解體,這就是阿富汗“帝國墳場”綽號的由來。
阿富汗土地貧瘠,經濟落后,大國們對于它的熱衷主要來自于其地理環境的特殊,地處中、南、東、西“四亞”交界處,以阿富汗為跳板可以進入北印度洋,這是三個大國覬覦阿富汗的原因,但是結合這三個大國的情況,我們又會發現,三個大國覬覦阿富汗的原因也是不盡相同的。
具體來說,就是蘇聯(俄國)這個陸地強國侵略阿富汗的原因是希望借阿富汗進入印度洋,而英美兩個海洋強國,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則是防止周邊的內陸強國獲得從阿富汗進入印度洋的機會。
19世紀中葉英國第一次入侵阿富汗的背景就是沙皇俄國希望通過不斷向阿富汗進行滲透自己的勢力,進而控制阿富汗,并借阿富汗進入北印度洋。
但是,沙俄的這些操作直接對于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構成威脅,為了防止沙俄捷足先登,英國干脆先下手為強,直接占領阿富汗,以阿富汗來遏制沙俄勢力逼近印度洋。
有學者認為,英國占領阿富汗還有防止中國(清朝)向中亞擴張的企圖,這樣的觀點有一定道理,因為當時的中英鴉片戰爭并未打響,英國并不知道大清國的虛實,面對大清這個看起來十分強大的龐然大物,英國提前做出防范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美國對阿富汗發動的“反恐戰爭”,其目的除反恐外,也有遏制俄羅斯與中國這兩個陸地強國順利進入印度洋。
某種意義上講,蘇聯這個陸地強國與英美兩個海洋強國的戰略目的是相反的,蘇聯等陸地強國占領阿富汗是為了進攻,而英美兩個海洋強國占領阿富汗則是為了防守。
英、蘇、美三國都將阿富汗當做一個重要的棋子,但是對于自己是否可以控制這枚重要棋子的問題,三個超級大國都沒有深入思考。
克勞塞維茨著作《戰爭論》明確提出:戰爭不過是政治的一種延伸,既戰爭絕不僅僅是一種軍事行為,所以絕不能將軍事上的勝利等同于戰爭的勝利。
前文已經提到,阿富汗境內有大量山地,這為游擊作戰提供了有力條件,這也是阿富汗游擊隊總是能給所有入侵者造成無盡的麻煩的原因。
但是,這種多山地帶除了為當地游擊隊抵抗占領軍創造有利條件外,還造成了另一個結果:山川的天然阻隔,也為阿富汗各部落割據而治提供了有利條件。
事實上,阿富汗一直呈現一種'強社會、弱國家'的權力分布模式。部落社會松散卻十分強大,國家則孱弱無能,無法有效控制部落社會。在阿富汗的很多地區,部落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伊斯蘭教。
部落政治在中東地區十分盛行,這也是任何一個超級大國進入中東都會陷入無盡的麻煩的原因,但是,而阿富汗之所以能帶給超級大國們更多的麻煩,主要原因是其部落類型不是等級制部落,而是平等性部落。部落聯盟的首領對于各部落的控制力有限,事實上,這些部落聯盟大多只在戰爭等重大事件出現時才能發揮較大的作用,部落聯盟的首領在戰爭爆發時會將各部落動員的士兵進行組織和調動,但是一旦戰爭結束,各部落士兵就會回到自己部落,部落聯盟首領也隨之大幅減弱,甚至有的部落聯盟就是為戰爭等重大事物而臨時組建起來的,這些重大事務結束后,部落聯盟自然解散。
這樣部落類型使得部落間的十分松散,征服少數幾個部落就能統治絕大多數部落是無法實現的。
事實上,不要說外來勢力,就是阿富汗本土勢力想在阿富汗建立一個集權政府都是十分困難的,1747年, 杜蘭尼部落聯盟征服阿富汗, 建立了阿富汗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的國家。但是,杜蘭尼部落聯盟對于各部落的控制力仍然較弱,國王既無權任命基層官員, 也無法干涉部落內部事務,各部落享有很高的自治權,而中央政府的運轉卻很依賴部落的支持。
阿富汗最接近建立現在性國家的時期是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的穆沙希班王朝統治時期,穆沙希班王朝統治時期,阿富汗政府在經濟上逐漸擺脫對于部落的依賴,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部落對于政府的掣肘,經濟獨立的穆沙希班王朝政府得以開始一系列改革。
這些改革包括:建立官方語言以消除部落間交樓的壁壘;大力宣傳阿富汗歷史以加強人們對于國家的認同感;以及通過發展國家金融機構,國有企業來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幫助。
穆沙希班王朝的經濟領域改革的另一個目的則是進一步加強中央政府的財政實力,擺脫對于部落的經濟依賴。
穆沙希班王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很快取得了良好效果,在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這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阿富汗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社會相對穩定,這個時代也被稱為阿富汗的“黃金時代”。
但穆沙希班王朝的統治方式有一個天然缺陷,在上文提到穆沙希班王朝擺脫對于部落們的經濟依賴時大家可能已經想到了這個問題,剛剛擺脫部落時,穆沙希班王朝的錢從哪里來?答案是外國援助。
二戰后美蘇冷戰時代開始,美國希望通過阿富汗遏制蘇聯向中東和南亞施加影響力,而蘇聯則希望把阿富汗作為自己進入南亞的前沿陣地,而在這樣的背景下,穆沙希班王朝果斷的采取了保持中立,兩頭占便宜的策略,從美蘇兩國超級大國間不斷的獲得經濟援助。
事實上,來自美國與蘇聯的經濟援助不止在穆沙希班王朝啟動改革初期起作用,在整個穆沙希班王朝統治時期都成為了阿富汗經濟的重要助力,借助這些助力,隨著阿富汗人的經濟水平提高,人們對于穆沙希班王朝的認同程度也大幅提升,穆沙希班王朝再通過商品經濟的方式加強各方的溝通,以此來強化阿富汗人對于國家的認同感,而弱化對于部落的認同感。
但是,穆沙希班王朝能夠做到這一切與外國援助的關系過于密切,一旦與外國關系出現問題,其統治根基也會立刻出現松動,20世紀60年代,隨著美蘇兩國在阿富汗的對抗減弱,阿富汗能夠獲從美蘇獲得的援助銳減,這直接導致了阿富汗經濟出現重大問題,大量阿富汗人迅速返貧,經濟的衰退使得阿富汗人重新變得保守,部落的權威重新顯現,而超級大國(主要是蘇聯)對于阿富汗的外交政策也從爭取獲得穆沙希班王朝的好感,轉變為自己扶持親近自己的傀儡政權,穆沙希班王朝的統治也在這樣背景下宣告結束,阿富汗重歸部落狀態,而蘇聯卻在這個時候不識時務的直接進入阿富汗,為其解體埋下了伏筆。
馬基雅維利在其著作《君主論》中認為征服一個國家可以有多種方式,而對于權力高度集中的國家與權力相對分散的國家,他總結了這些國家的不同特點和政府方式。
權力高度集中的國家,政府可以整合更多的資源,所以對于這樣國家進行征服通常較為困難,但是一旦使中央政府屈服,也就幾乎宣告征服者完成了對這個國家的征服,與超級大國在阿富汗遇到的種種困難相反,清軍入關一統天下是不是顯得太過容易一些了?
清軍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明是一個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而一旦這個政府崩潰,國家急需找一個其他政府來維持運轉,而清廷在恰當的時候充當了這樣的一個角色。
而若要政府一個分權國家,在一開始可能不會受到太像樣的抵抗,但侵略者很難完成對于這樣國家的統治,因為各方勢力也會充當一個個小政府,對于外來政府帶來無盡的麻煩。
從這樣的角度上看,政府集權國家以武力是最直接有效的政府方式,而對于分權國家,以武力征服則很難建立有效統治,以經濟手段與他們建立聯系而后達到間接控制才是更好的辦法。
可惜,英美蘇三個超級大國過分迷戀與自己的武力,最終都會陷入戰爭泥潭無法自拔。
大國們的權力欲望熊熊燃燒,為了這些他們一次次的踏入阿富汗這個著名的“帝國墳場”,望向阿富汗時,他們炙熱的眼神中滿是這個戰略要地能給他們帶來的巨大的好處與利益,而這片土地下面埋葬的一個個野心家們的尸骨他們選擇性的視而不見,直到有一天他們也淪為了白骨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