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咨詢,老人把唯一的房產贈與給其中一個兒子,那么這個兒子是否在未來應該多承擔一些贍養義務?
事實上,值錢的財產,可能是房產,也可能是其他。這里,以房產為例,這個兒子是否在未來應該多承擔一些贍養義務?
既然是贈與,那么就是老人自行處理個人財產,屬于老人自己的權利。
既然是贍養,那么就是子女應盡的義務。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贍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第一千零六十七條第二款規定,“成年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的,缺乏勞動能力或者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權利。”注意,這里指的是子女,不只是兒子;這里是義務,不能與之前的老人的權利混為一談。
同時,法律上似乎沒有規定,兒子作為受贈人應該多承擔一些贍養義務,而是要求子女分擔。當然,從情理或道義的角度,可以要求受贈人在未來多承擔一些贍養義務。因此,一般情況下,不能要求兒子在未來多承擔一些贍養義務,而是子女分擔。
當然,如果有特殊情況,那就另當別論。
比如,贈與附加了贍養義務(具體看贈與協議如何約定的),那么可以要求兒子贍養老人,或者多出錢出力贍養老人。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一條規定,“贈與可以附義務。贈與附義務的,受贈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義務。”
又比如,兒子作為受贈人有一些特殊情形,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三條規定,“?受贈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一)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近親屬的合法權益;(二)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三)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贈與人的撤銷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
不過,這里還是存在幾個問題:一是撤銷贈與,屬于老人的權利,不是子女的權利;二是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注意是“不履行”而不是“履行多少”的問題;也就是說,仍然不屬于這里的“租金應該不應該首先貼補老人的贍養費,剩下的再由其他子女平攤”的問題。或者說,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近親屬的合法權益,這個時候,可以撤銷贈與。三是“一年內行使”,超過該時間也不行。
再比如,兒子作為受贈人,其本身經濟困難或者自身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許不但不多承擔一些贍養義務,甚至可能少承擔或不承擔贍養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條規定,“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同時,第二十三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其法定代理人。”第二十八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其他近親屬;(四)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也就是說,老人將房產贈與給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或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兒子,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反過來,作為本身經濟困難或者自身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兒子,可能不會承擔贍養義務,或者少承擔贍養義務。
對于受贈人自身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四條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贍養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負有贍養義務的人。贍養人的配偶應當協助贍養人履行贍養義務。”贍養人本身就是一個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何來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也就是說,不能履行贍養義務。
對于受贈人自身經濟困難的情形,原則上說,只要老人生活困難的情況下,子女的贍養義務是無法逃避的。只不過,負有贍養義務的兒女卻因各種原因生活困難,自顧不暇,在這種情況下,被贍養老人主張的贍養費是可能不被支持或者減少金額。或許,有經濟能力的子女多支付贍養費,沒經濟能力的子女多出力照顧、陪伴老人。不僅是因為法律有規定,贍養義務包括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還因為我們的法律在明確權利義務的同時,還擔負著化解矛盾,解決現實問題的功能。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支持被贍養老人的訴求,勢必會給已經生活困難的子女雪上加霜,反倒不利于家庭和睦、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