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讀到懷古詩,總能感受到情感的激蕩,以及歷史的滄桑。懷古詩,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詩人對過去的緬懷與思考。
品讀懷古詩,猶如在歷史長河中漫步,在感受歲月變遷的同時,領略人類文明的豐富多彩。

懷古詩是中國古代詩詞中,內容與思想都比較沉重的一類作品,往往是詩人處于某種背景之下,以歷史事件、人物、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懷古惜今,寄托哀思、托古諷今。
每每讀到懷古詩,總能感受到情感的激蕩,以及歷史的滄桑。懷古詩,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詩人對過去的緬懷與思考。 品讀懷古詩,猶如在歷史長河中漫步,在感受歲月變遷的同時,領略人類文明的豐富多彩。
-01-
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野草開出了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斜掛。
當年王導、謝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中。
這首詩是劉禹錫創作的懷古組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當時詩人由和州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經金陵,有感而作的詩篇。
“野草花”和“夕陽斜”反映出一幅荒涼、冷落、衰敗的景象。
東晉時期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繁華鼎盛,如今野草叢生于達官貴族的房基。詩人將烏衣巷的衰落融入景物的描寫之中,營造了一個蕭索悲涼的畫面,流露出詩人感慨滄海桑田,繁華不再以及人生多變的感慨。
-02-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公元759年,杜甫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定居在承擔浣花溪畔。第二年春天,杜甫探訪諸葛武侯祠。杜甫雖然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目睹國勢艱危,生靈涂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這首詩由尋找瞻仰到追述回顧,由感嘆緬懷到淚流滿襟,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字里行間充滿了感物思人的情懷。
全詩頓挫豪邁, 雄渾悲壯,沉郁頓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03-
臺城
唐·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江面煙雨迷蒙,江邊綠草如茵,六朝往事如夢只剩江鳥哀婉啼叫。
最無情的是那臺城的楊柳,依舊像清淡的煙霧一樣籠罩著十里長堤。
這是一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詠史懷古詩。
公元883年,韋莊客游江南,在目睹六朝古都金陵繁華銷盡之后,作此詩以抒發世變時移的感慨。
詩人憑吊臺城古跡,回顧六朝舊事, 在如夢似幻的氣氛中流露了濃重的傷感情緒,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勢已成,重演六朝悲劇已不可免的現實。
這首詩以自然景物的“依舊”暗示人世的滄桑,以物的“無情”反托人的傷痛,而在歷史感慨之中即暗寓傷今之意。
-04-
夜泊牛渚懷古
唐·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藍的天空中沒有一絲游云。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懷想起東晉謝尚將軍。
我也能夠吟哦袁宏的詠史詩,可惜沒有那識賢的將軍傾聽。明早我將掛起船帆離開牛渚,這里只有漫天楓葉飄落紛紛。
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當涂縣西北。
謝將軍:指東晉鎮西將軍謝尚
此詩敘寫詩人望月懷古,抒發不遇知音之傷感。
首聯開門見山點明夜泊牛渚及其夜景;頷聯由望月觸發懷古情懷;頸聯是由懷古回到現實,發出不遇知音的深沉感喟;尾聯預想明朝掛帆離去之景,孤帆遠掛,秋風瑟瑟,楓葉紛飛,烘托不遇知音之寂寞凄清。
全詩波瀾起伏,意象瑰麗,寫景清新雋永而不粉飾,抒情豪爽豁達而不忸怩作態,意境高遠,風格宏偉。
-05-
題烏江亭
唐·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料。能夠忍辱負重,才是真正男兒。
西楚霸王啊,江東子弟人才濟濟,若能重振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杜牧于公元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時,路過烏江亭,寫了這首詠史詩。
開篇直截了當地指出勝敗乃兵家常事的常識,第二句暗示關鍵在于如何看待的問題,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三四句設想如果項羽重返江東,重振旗鼓,也許就能卷土重來。
這首詩通過議論戰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強調兵家須有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的意志。
-06-
西塞山懷古
唐·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王濬的戰艦沿江東下離開益州,顯赫無比的金陵王氣驟然失色。千丈長的鐵鏈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掛在石頭城頭。
東吳滅亡以后,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后滅亡,如今的西塞山依舊緊靠長江。從今以后天下歸為一同,故壘蕭條長滿蘆荻秋風颯颯。
公元824年,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在沿江東下途中,經西塞山,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感嘆歷史興亡的詩。
詩人懷古傷今,追懷西晉滅吳的歷史故事,借晉武帝時王濬東征滅吳的事例,揭示了地利不足恃,人的思想決定事物的興廢的道理,并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的感慨。
這首詩敘述的是歷史上發生的事情,景色是眼前的實景,詩人借古喻今,提醒唐朝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營造出一種蒼涼的意境。
-07-
隋宮
唐·李商隱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
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后庭花。
長安城聞名的隋宮,在煙霞中鎖閉;卻想把遙遠的揚州,作為帝業基地。若不因天命,玉璽歸龍鳳之姿李淵;隋煬帝的錦緞龍舟,早該駛遍天際。
如今腐草中,螢火蟲早就絕了蹤跡;隋堤上的楊柳枝,唯有暮鴉的聒啼。斷帝荒淫而亡國,黃泉若遇陳后主,豈敢把亡國名曲后庭花,重新提起?
這首詩是李商隱晚年江東之游時寫下的一首七言律詩。
首聯寫出長安宮殿的雄偉壯麗,也揭示出隋煬帝貪圖享樂,為所欲為的本性。頷聯詩人用虛擬的語氣,寫假如不是因為皇帝玉璽落到了李淵的手中,煬帝是不會以游江都為滿足,龍舟可能游遍天下的。
頸聯指出楊廣逸游的兩個故事。渲染了亡國后的凄涼景象。尾聯用楊廣與陳叔寶夢中相遇的故事,以假設反詰的語氣,深刻地揭示了荒淫亡國的主題。這首詩立意高遠,色彩鮮明,音節鏗鏘。
-08-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赤壁的泥沙中,埋著一枚未銹盡的斷戟。經過自己磨洗后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留之物。
倘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又聯想到自己的遭遇,寫下這首懷古詩。
詩人托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系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空有抱負卻生不逢時、無從施展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