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看了B站的跨年音樂會,看的熱淚盈眶,幾乎是每首歌都能勾起年少回憶,比如光叔的Butterfly。
和幾個朋友感慨,說B站是最懂“年輕人要什么”的網站。感慨之余也在朋友圈,微博看到B站用戶都在宣散著“小破站出息了”的喜悅。
它的價值在于知道并且尊重年輕人真正的興趣,然后針對它運營產品。這臺跨年晚會就是最好的證明。
2014年,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7000美金。2019年過去了,中國人均GDP首次超1萬美元。在人均GDP處于3000到3萬美金這個過程中,時代會產生個性化、本土化、差異化的消費傾向。
目前新中產消費群體已超過了2.5億,這是一個新興的消費市場,既蘊含了新消費力量的升級,也意味著新消費偏好的更迭。
“今天是新品牌誕生最好的時間”,祥峰投資執行合伙人徐穎說。
這種結構性機會本質是由代際切換驅動的,90、95 后們進入職場并成為主流消費群體,他們的消費習慣、審美層次、民族認同都有了顛覆式改變,過去是“Made in China”,現在是“新國貨品牌”,這也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新物種誕生機會。
過去是沒有“國貨品牌”概念的,國貨就是中國制造的產品而已,不存在品牌。消費者決策只看性價比。如果買家只看比價優勢,那么永遠會有更便宜的東西,品牌不可能有長久生命力,也就沒有品牌誕生的土壤。
但是反觀當下的消費主力軍,這幫z時代的人,從小家庭便提供了更好的物質和精神培養條件,讓他們具備了更好的審美層次。這幫年輕,有想法,被稱為90后的消費者要求更具差異化的產品、更豐富的精神享受、以及更好的消費環境。
90 后的文化認同也有了質的提升。我們開始討論國潮、Made in China 變成令人驕傲的標簽,這種情感認同是難得的機會。
所有新品牌背后站著的都是新人群,95 后是新品牌誕生的最好紅利。
所以去年涌現了特別多新品牌,很多前幾年出現的品牌或產品的銷量也有了大的飛躍,一個核心原因是 95 后開始工作了,消費力有了大幅提升。所以說,這個紅利才剛剛開始。
對于新品牌創業來說,流量永遠是底層基石。
從淘寶升級天貓的淘品牌,比如三只松鼠,御泥坊。再到社交電商火起來的品牌,以至于如今自媒體,直播走紅的新品牌,拉面說,三頓半等。
皆是因為,快速抓住了興起的流量紅利。并且這個時間窗口越來越短。
而抓住了流量,也僅僅只是拿到了一張入場券,之后的持久戰更加艱難。
視頻時代讓大家的注意力時長從 18 秒下降到 8 秒,現在是短視頻時代,再后面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我懷疑是不是都不需注意力時間來接受被動輸入了。
可持續發展道路才是正確的道路,新品牌在短時間內實現了 Eye Catching,也可能在短時間內丟掉它。能不能站穩,就要考驗很多底層建設的東西了,產品要保證足夠的價格競爭力和迭代能力,還要有良好的品牌建設能力。
品牌就是拼品牌心智和用戶。現在大家都說私域流量,但這并不是一個新物種,其實就是品牌粉絲。一個好的品牌應該有一批忠實的品牌粉絲,所以它有對外擴張的能力。
所以,如何打造符合當下新群體的新品牌?
第一,瞄準年輕人。90 后這一波代際切換的機會百年一遇,他們也是最能嘗新、最能傳播的人,會驅動非常多品牌成長。
第二,要能成為年輕人的社交貨幣。
分享非常重要,那些大家掖著藏著消費的產品,不具備傳播屬性,也沒辦法形成品牌。
新品牌一定有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給大家帶來好的生活方式,從而建立起更深的精神鏈接。
第三,投產品而不是服務。
第四,要順應人性。
人性是什么?要美、要健康,但也要是開心的、不用克制自己。那些只有你拼命自律才能堅持的品類都很難。而且,我還是認為,人性的貪,懶,饞,虛榮才是催化社會發展的底層邏輯。
第五,具備延展性。
縱向來看,品牌要可上可下,城市圈建設是未來幾年的重要議題,會帶來很大消費增量,新品牌一定不能高高在上,要能下得去。
橫向來看,好品牌一定不會局限在單一產品線,一定可以延伸到更多品類上。
以上部分摘自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