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素淡,清淺而行,不覺之間,歲月已遠。落葉蕭蕭,寒風肅肅,今年的深秋來得迅猛而措不及防。猶如去法海寺觀賞壁畫的行程一樣,計劃的日期居然沒能預約上。
或許是長久以來想去法海寺的執念太深,幾經周折,終于在第二周刷到了周末的預約門票。于是,迫不及待地往石景山區模式口翠微山南麓的法海寺奔去。
依山勢層疊而上,坐北朝南的法海寺,始建于明朝正統四年1439(1440年),它動用木匠、石匠、瓦匠、漆匠、畫士等寺廟建筑、壁畫繪制的工匠畫師共169人,耗時4年8個月,至正統八年才完工建成。
法海寺是由侍奉了五朝皇帝的御用監太監李童倡導并集資,朝廷內閣大臣、官宦集團、喇嘛教上層共同助緣,工部營繕所修建的皇家寺院。明英宗賜額曰“敕賜法海禪寺”,取“佛法無邊,浩瀚如海”之意。
吸引我們來到法海寺游覽的緣由,乃是寺內大雄寶殿中以明代院體畫的典范作品而著稱于世的壁畫。據說,這些壁畫是北京地區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填補敦煌洞窟中無明代壁畫的空白,在中國現存壁畫藝術中占據重要地位的藝術瑰寶。
“裸眼3D”效果的明代壁畫
秋陽熠熠,靜靜地照在六角菱花的大雄寶殿窗欞上。我們按照要求提前預約時間五分鐘,換上特制鞋套站在殿門前排隊等候。
工作人員檢票前告知大家,為了保護文物,參觀過程中不能攝影亦不能錄像,同往的伙伴提供一只專用冷光源電筒一起觀賞壁畫。十八人一組的觀光團,進入窗戶緊閉的黯黑大殿之后,殿門悄然關上……
影影綽綽中望見大殿中間供著慈悲的三世佛像,專職解說人員召集大家從大殿正中開始講解游覽。
順著導游的指點,抬頭仰望,大雄寶殿頂部有三個明代藻井,藻井里面是圓形,中間是八角形,外面是方形。從藻井底到頂深一米的空間內畫著"曼陀羅"和二百多尊菩提像,經過五百多年的磨礪,它們仍栩栩如生,精美絕倫。
三世佛身后各有一鋪氣魄宏偉的《祥云圖》。五顏六色的祥云如卷如舒,鋪滿整個墻面。細細瞧去每朵云彩都有云眼,它們或象可愛瞇眼微笑的孩童,或象俏皮睨眼的瑞獸,朵朵都活靈活現。
大殿東西兩壁是按對稱畫法繪制的兩鋪《佛眾赴會圖》。只見如龍造型的祥云上,四菩薩、五方佛、六觀音或持法器、或結手印,高雅地端然而坐。
《佛眾赴會圖》以祥云為界,整幅壁畫構圖恢宏壯麗。祥云之上菩薩們仿佛在天界飄然而行,一起講經說法、赴會參禪。
云龍上冉冉飛舞的飛天,徐徐前行的菩薩,儼然一幅清凈殊勝、光明和諧的佛國仙境。祥云之下是樹林瀑布、高山巖石、瑞花祥草,蕓蕓眾生的紫陌紅塵。
解說人員告訴我們,法海寺壁畫至今還能保持著鮮艷的色彩,主要是因為宮廷畫士官們采用了將顏料層層疊染的“疊暈烘染”技法。“疊暈烘染“就是層層疊染或暈染,或依次而淡,或依次而濃,法海寺壁畫中有些部位疊暈烘染達七層之多。
身懷絕技的畫師們直接繼承并發展了唐宋時期“疊暈烘染”的重彩畫法,在顏料用色上也頗為考究,較多采用上等的青金石、水晶、朱砂等天然礦物質顏料,使壁畫至今仍色彩層次鮮明。
但日積月累的塵埃與光線,對壁畫也有很大的影響。從《佛眾赴會圖》可以窺見光影徘徊,縈繞不盡的痕跡。
大抵距墻底一米左右是一組更為明艷的祥云。據說,東西兩壁原來供奉著十八羅漢,這些羅漢在文革中被毀。由于,羅漢的底座遮住了墻底部的祥云,這些露出真面容才幾十年的壁畫比墻頂的諸菩薩色彩更為清新明麗。
轉到三世佛背后,墻面呈現三鋪《三大士圖》:水月觀音居中、右側為文殊菩薩、左側為普賢菩薩。
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水月觀音像」。高達3米多的水月觀音頭戴寶冠,面目安詳溫暖,上身穿綠裙,下穿寬松大圍提花紫羅裙,全身遍布瓔珞珠串、華美裝飾,周身纏繞著一條朦朧的白色輕紗。
但見這白色輕妙細如蛛絲、薄如蟬翼、精妙至極,又好象有陣陣輕風吹來,讓觀音衣袂飄飄,氣韻生動而自然天成。
為了解釋清楚呈現裸眼“3D”效果的白紗,講解員用側光照在白紗一角。我們驚喜地看到,白紗以六菱花瓣為紋飾,用白云母勾勒而成,在纖維的交點上作了真金的金絲提花,每個花瓣由7個點和48根線組成。
不足0.7平方米的披紗用了近兩萬筆繪制,如此傾心的精工細作,創造出如春云浮空,流水行云的自然美感。
當光線由下往上照在水月觀音畫面上時,我們清晰地看到了觀音身上凸出的金線輪廓。原來,這是“瀝粉堆金“繪畫技巧。瀝粉堆金技法包括貼金、混金、描金、撥金等高難度技術。
金粉堆砌令每一條輪廓線都獨具浮雕般的立體效果,這也是敦煌壁畫或永樂宮壁畫所不具有的。從正面看,金線隱藏在圖案里;逆光時,能清晰地看到觀音身上寶石的外沿凸出的金線輪廓。
不得不提的是,法海寺畫士官們將兩大繪畫技巧應用得出神入化——瀝粉堆金、疊暈烘染,這兩大“絕技”構成了所謂的“裸眼3D”效果。使壁畫中菩薩、觀音、天女們周身佩戴的五彩寶石立體生動、流光溢彩,散發出耀眼光芒。如果不認真細看,完全會誤以為壁畫上鑲嵌的是真寶石。
《三大士圖》對面是大殿后門兩側,唯有在法海寺壁畫中才能看到,與唐宋時期一脈相承的《帝釋梵天禮佛護法圖》。
《帝釋梵天禮佛護法圖》描繪帝釋梵天為首的二十諸天神禮佛護法的行進場面。
畫面中有天帝、帝后、天王、侍女、力士和童子等,高的近2米,低的只有50厘米,畫中還有祥云、花卉、動物等襯托。神佛鬼怪,姿態各異,神情不一,但都微妙微肖、栩栩如生。
壁畫中無論神怪、還是禽獸,它們的形象都真實美好。
從人物造型中,可以窺見他們的傳奇故事。工藝精湛的畫師們,巧妙地將佛教典藏和教化意義融入壁畫中,使觀者感悟到佛教深層的虛空靈境與終極的慈悲理想。
由于人物眾多,解說人員一句“凡是頭上有光環的都是天神“讓人忍俊不禁,看來人們常說的“自帶光環的神“,是有來由的啊!
跟著解說員神游在明代壁畫清新明凈、莊嚴肅穆的佛國仙境中,二十分鐘觀賞時間倏忽即過。想要再仔細端詳一下壁畫真跡,竟是不允許的了。
法海寺“五絕”
跨出大雄寶殿的大門,室外秋陽靜灑階前,晴光幽意閑遠。殿前巍然屹立著兩棵巨大的白皮松。
它們郁郁蔥蔥的綠冠高達30多米,白干鱗片斑駁,像兩條銀龍守護著大殿,這兩棵距今千年的京城白皮松之王,亦是法海寺“五絕“之一。
大雄寶殿東側的祖師殿正中陳列著一座鑄造于明正統十二年的泥范青銅大鐘。大鐘鑄造精美,鐘體上的梵文清晰工整,它亦是法海寺“五絕“之一。
經過五百多年的沉浮,如今的法海寺古樹名木眾多。
尤為奇特的是山門外前,西南方的香道上有座小石橋,小石橋的四角各生長著一棵古柏,森森古柏的根都生長在小石橋的石縫中,形成法海寺“五絕“之一的”四柏一孔橋”。
毋容置疑的其它兩絕,自然是依然完整光鮮的明代壁畫和大雄寶殿中的"曼陀羅"藻井了。
天地萬物,神秘無窮,猶為玄妙的是跨越五百多年的春秋,歷經各種天災人禍,法海寺的其它建筑或毀或壞,在修復前大多銷聲匿跡,只有大雄寶殿和殿內的明代壁畫奇跡般完整地保存下來,至今看起來仍然金碧輝煌。
擁有明代壁畫的巔峰之作法海寺,禮佛的氤氳香霧已然消逝。
如今已成了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為了既保護文物又滿足游客的拍照需求,在陸續復建的四進院落,工作人員運用珂羅版技術,或電子3D制作技術全面復制了明代壁畫。
上面圖片中的各種展覽與精心設置,可以讓游人來到法海寺就能感受到中國古代優秀壁畫的藝術魅力,領略中華民族優秀燦爛文化的精髓。
斑駁的秋陽從藥師殿的窗欞斜照進來,成群結隊的學生們在殿中靜心臨摹壁畫。
世間之人,幾多靈思,無數真理,如法海寺生機盎然,和諧明快壁畫一般的傳統藝術瑰寶,亦皆從祖輩那兒尋來。因有所取,終成所得,是機緣,也是定數吧!
實用信息
游覽地:北京法海寺
參觀時間:9:00-16:30(16:00停止入館,周一閉館)
地點:北京石景山區模式口翠微山南麓
門票:參觀壁畫真跡需下載“石景山文E”APP,在石景山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場館預約中,找到“法海寺文物保管所預約專區”提前預約。預約后現場購票,票價100元每人(免法海寺首道門票)
壁畫真跡每日參觀限額140人,從9:40到15:50每小時一場,共七場,每個時段限時參觀20分鐘,每場限流18人。但APP上只開放12人預約。
法海寺首道門票成人20元,學生與超過60歲的老年人10元。
交通:阜城門坐336路車,到首鋼小區,下車后步行15分鐘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