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體驗引發一個思考,再從一個思考推演出一個當下結論,然后把整個過程用文字記錄下來,就有可能成為一篇觸發別人體驗和思考的文章,這樣一來,一個人的成長歷程就可以被擴展到很多人的生命里。
不過我所說的成長并不是學到了什么,而是思考了什么,因為思考大于方法。我昨天剛看完一本關于寫作的書,偏向于新媒體寫作而非文學創作的那種,里面總結了很多作者自己寫出好文章的方法,從怎么開始寫作,到用戶思維,以及選題、標題、素材、結構、成稿、基本功、傳播、變現等幾個維度展開討論,穿插著相應的案例去輔助說明。一開始讀是有點兒反感的,因為我希望讀到很有深度的關于寫作方面的書,以期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但他講了很多方法,俗稱干貨,確實很干,干到我有時候會吃不下,但這個角度不對口不代表所有角度都無可借鑒。
讓我堅持讀完的,是他比較全面的寫出了一篇文章從無到有再到傳播回流的全過程,以及各個環節需要注意的點。這些點里有我在寫文章時沒注意到的,或者注意到但寫不到位的,我一邊看一邊拿書里的內容對照我的寫作經歷,為什么會忽略和不到位,接下來要怎么解決,雖然沒有形成文字版本的方案,但因為每天都在寫,潛意識里會嘗試去解決自己存在的問題。與此同時,為了方便回看學習,有感覺的地方我還畫了線,但比起劃線之前結合實際想想,和劃線之后把想想的內容落地,還是后兩者所帶來的成長要多得多。畢竟劃了線不一定真的會看會記得,但用了一下,就算不回頭看也不會忘記。所以光思考還不夠,最重要的是付諸行動。
從那本書作者的體驗和觀點到我的思考和實踐,就是第一圈的成長擴散,我所寫下的體驗假如能感染到至少一個人,就形成了第二圈的擴散,以此類推,還會不斷產生新的影響和擴散,每一次的擴散都會因人而異被接收者轉化成符合自己的成長方式。之后再被總結成一般的方法論,或者能在無形上給人以牽引的深度內容。
每個人的體驗與思考疊加在一起就是一個螺旋式的成長通道,不管是誰都可以站在之上去展開對自己生命的思考和梳理,然后在反復實踐與體驗中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成長與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