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一(1830——1902),字峴莊,清新寧縣人,道光十年(1830)生,廩生出身。咸豐五年(1855),在鄉舉辦團練,旋入湘軍圍剿太平軍。次年,隨劉長佑軍赴援江西,參與袁州、臨江、吉安諸役。咸豐九年春,石達開率太平軍20余萬人由江西入湖南,劉奉調隨軍回援永州、寶慶,又追入廣西境內,與各地天地會義軍作戰同治元年(1862)升廣西布政使。同治三年四月,襲破貴縣平天寨,殺會黨首,時有左都御史贛人胡家玉袒護江西抗糧耆紳,劉上奏罷斥,領章王黃鼎風。次年六月,擢江西巡撫一時頗負名聲。隨后又參與鎮壓太平軍余部,平定“齋教”、堵截捻軍。光緒元年(1875)擢兩廣總督。光緒五年調任兩江總督。
光緒六年,劉應詔籌議海防,請由粵省自造蚊子輪船,用守備???。中俄交涉伊犁時,俄借端要挾,劉不為所屈,建議沿邊應起用膽識兼備的戰將督撫,以期御侮,并抨擊了李鴻章茍且因循,疏于防務的失職。光緒七年劉被彈劾,居家9。光緒十六年,年,纂修成《新寧縣志》。光緒九年捐資倡議重修了邵陽雙清亭,別建文昌閣、奎星樓又復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明年,劉受命幫辦海軍軍務,在任督修鎮江金山寺焦、象兩山炮臺,同時鎮壓群眾反洋教斗爭。
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開始,淮系軍隊節節失利,劉坤一被委任欽差大臣駐山海關,節制關內外陸軍百余營。遼河一戰,全軍潰敗,后欲反攻,議和已成,劉頗為不滿。劉對唐景松、劉永福等堅持臺灣抗戰的義舉欽佩不已,特派道員易順鼎赴臺聯絡,并邀張之洞共同援臺。光緒二十一年八月,強學會成立,劉坤一發函于各督撫,表示支持,并捐5000,劉坤一致書榮祿反對廢立。次年金列名入會。光緒二十五年,榮祿和慈禧謀廢光緒帝,立溥儀為大阿哥,北方義和團掀起反帝運動,劉認為外國人“只求傳教通商,別無覬覦之意”,主張嚴禁義和團活動。并與張之洞、李鴻章等聯合各省巡撫以盛宣懷為代表,與各國領事訂立了《東南保護款約》。接著和張之洞聯合絞殺了自立軍起義。
光緒二十七年,《辛丑條約》締結過程中,劉坤一聯合張之洞等竭力反對李鴻章簽訂密約,出賣國家利益的主張。還與張之洞連上三疏,請求變法,提出“育才興學”、“整頓、變通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張,被稱為“江楚三折”,多為清廷采納。旋加太子太保。
光緒二十八年(1902),病卒,年72歲,謚忠誠,有《劉忠誠公遺集》存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