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凡
教育學講師,兒童閱讀指導師,
從事幼兒教育工作6年
公眾號“大貝的小書房”創辦人
01
人工智能會取代教師嗎?
3月份,我從微信里看到安豬先生寫的一篇關于ChatGPT的使用報告。第一次聽說這個詞,檢索了一下。不太能理解,卻大為震撼。
之后,關于它的討論在網絡上開始遍地開花,特別是有算法和大數據的助推,想不關注都難。
信息的洪流總是很容易就把人裹挾進去,想不焦慮也難。我的焦慮和大家差不多,那就是它一定會把人能做的很多事情給搞定了,讓很多人無事可做。
作為幼教工作者,我特別關心:它究竟會不會取代教師的職業?
我認為是不會的。我相信真正沉浸在學前教育真實工作當中的人,都會有同樣的“相信”。
因為,如果你去過清晨的幼兒園,見到過入園時,家長們目送孩子蹦蹦跳跳地走進幼兒園的復雜神情,見到過家長與老師四目相對里的默契和信任,見到過孩子們眼睛里閃爍著的依戀、嬌嗔或者好奇、期許的光,你就會明白,孩子們的成長,遠不是教授知識就能夠完成的。
在教與學的互動中,還有許多屬于心靈和情感深處的東西——彼此看見、有溫度的互動、真實連接。這些是AI改變也替代不了的。
要知道,在知識和技能之外,孩子們更需要通過關系的構建——與自然和環境的關系以及與自我和他人的關系,來發展內在力量。
孩子們對周圍發生的一切都有著天然的好奇心,總是會提出奇奇怪怪的問題,有很多可可愛愛的想法。
ChatGPT也不會。
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的發展,是以“作為復雜整體的個人”為基礎的,包括認知、情緒、情感、意志、需要、動機、能力、人格各個方面,AI在其中某些方面是“超級大腦”,而人類智慧的很多領域卻是它難以企及的。
職業優勢,與兒童靈性一次次偶然或必然的相遇,更讓我堅信“現實的人”所具有的“人的感性”是獨有的,人工的“心智”再強大也只能是“效仿”。
所以,我認為AI肯定是不能取代幼兒教師的。
AI代替不了教師,但是它可以幫助和支持教師更好的完成工作,極大的提升工作效率。包括但不限于獲取更多的學習資源和教學資源,有更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育媒介可以使用,讓教育評價過程更加高效,從大量文本工作中解脫出來……
比如,我每天早晨都要在園門口值班,發現每天入園時,家長們總會和自己班的老師溝通幾句,今天孩子身體是什么狀況,飲食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有一天我就想,如果有個AI助手在旁邊,記錄下每個孩子的個性化需求,另一邊活動室里的終端屏幕上,同步用表格和動畫視覺化地展現出來,作為老師們的保育依據,是多么一目了然,流暢高效。
需求合理,沒準兒哪天就能實現呢!我很有信心。
02
有人卻把孩子當作機器來培養
當我們長篇大論討論人工智能會對教育產生的影響時,這個問題本身也提醒著我們一個現實——我們以為自己做的是“人的教育”,有時候卻正在把孩子當作機器來培養。
很多家長和老師充當了“程序員”和“設計人員”的角色,以愛為名控制著孩子的行為,“勤奮”的訓練孩子按照自己給定的任務和目標去執行,根本沒給孩子們表達意愿的機會。
與AI不同的是,最初孩子是有意愿的,隨著“被教育”的過程,他們漸漸有了強大的防御,習慣了順從,不再去從自己的主觀能動出發去自然的思考和反應。
我們破壞了孩子作為人的天性,把他們朝著機器人的方向去訓練,然后又來“痛心疾首”地討論機器人會對教育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不是很可笑嗎?
我還有另外一種擔憂就是,以ChatGPT為代表的AI的發展,激發了我們教育上的痛點,但是許多如我一般的家長們又搞不懂其中的邏輯,也想象不出它到底會帶來什么,就可能就會陷入新的焦慮。
然后按熟悉的配方,把這份焦慮繼續轉嫁到孩子身上,逼著孩子更進一步的朝著“學習機器人”的方向去發展。
畢竟,緊盯住人工智能這個洪水猛獸,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逃避自己應該做的功課了。
人的注意力到底是有限的,看不到那么多地方嘛,特別是看到自身的問題,更難。
而事實上,技術是中性的,至少從目前來看,對教育影響最大的,最需要反思的,還是我們自己。
正如許多人呼吁的,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最好的教育是守護而非破壞。
03
如何善用人工智能
在學習中,失去自我思考的動力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作為家長,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孩子通過AI學會“投機取巧”,最希望看到的是孩子愿意且善于使用AI幫助自己更高效的學習。
卡夫卡說,“你是作業,舉目不見學生。”如果作為作業,舉目不見學生,只見一堆機器在那里提供堆砌和羅列的“正確的廢話”,那不得不說是我們教育的一大悲哀了。
大家都會有體會,到了小學,能在班里秒殺大多數的,并不是那些看重“完成任務”這一形式的孩子,也不是那些善于死記硬背的孩子,會學習的孩子才是YYDS。
這個“會學習”里,當然就包括“會使用工具”——善于閱讀和檢索的,整合能力強的,能從大量的學習資料中提煉出規律和方法的……
就算是現成的答案擺在面前,這些孩子也從不會機械地抄襲,只會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參照答案驗證思路,甚至能發現錯誤,優化答案。
那么,問題就顯而易見了。
孩子需要的核心素養其實沒有變,依然是能力——自我驅動力、提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協作能力、跨學科綜合應用能力、檢索和整合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現在還要加上與“AI小伙伴”相處的能力——人工智能教育理應得到我們更多的重視,要讓孩子們學會用并習慣于使用這些工具。
學前教育領域里,AI應用正在加速發展,“人工智能+學前教育”解決方案已經在多地的保教場景中落地了,幼兒園編程課程、幼兒園人工智能教材、專業智能幼教機器人……早已經不再只是愿景。
好的學習伙伴不是能讓孩子抄作業,而是可以幫他講題,為他打開思路,督促他自己思考,對于“會學習”的孩子來講,AI正是這樣的好伙伴。
好的工作助手也不光是能讓我們抄教案,還可以幫我們完成考勤、日常事務提醒、幼兒日常活動拍攝、兒童發展檔案等等工作,對于信息化素養高的教師來說,AI也是一個好助手。
04
結語
焦慮有時候不全是壞事。
不安往往會來源于未知,當我們對它越來越熟悉,心理層面的掌控感想必也會慢慢回來,而且,焦慮還會推動我們不斷地學習和提升,以便更好地適應和運用新的教育技術。
畢竟,技術發展的步伐是不會停歇的,與其在驕傲自大和妄自菲薄中搖擺,不如多去研究如何適應這個世界的速度,和人工智能們一起走向未來。
畢竟,對于我們個人來講,可參考的答案到處都有,也許更缺少的是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