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農業界有什么名人?
 研究小麥的李振聲  1931年2月25日出生,山東淄博人。遺傳學家。1951年畢業于山東農學院(現山東農業大學)農學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員。育成小偃麥8倍體、異附加系、異代換系和異位系等雜種新類型;將偃麥草的耐旱、耐干熱風、抗多種小麥病害的優良基因轉移到小麥中,育成了小偃麥新品種四、五、六號,小偃六號到1988年累計推廣面積5400萬畝,增產小麥32億斤;建立了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新體系,利用偃麥草藍色胚乳基因作為遺傳標記性狀,首次創制藍粒單體小麥系統,解決了小麥利用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單價染色體漂移”和“染色體數目鑒定工作量過大”兩個難題;育成自花結實的缺體小麥,并利用其缺體小麥開創了快速選育小麥異代換系的新方法-缺體回交法,為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奠定了基礎。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06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研究玉米的李登海  生于1949年11月18日,山東省萊州市人,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主任,國家中青年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70年開始從事玉米研究,率先利用緊湊型玉米開創了我國玉米高產道路,后又育成了一大批高產、超高產緊湊型玉米雜交種,“掖單”、“登海”系列緊湊型玉米雜交種有25個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掖單13號”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對我國玉米生產做出重大貢獻,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別人叫他“中國科學家首富”,可站在眼前的他卻像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為了參加頒獎大會,他“昨天剛理了發,刮了臉,換了身干凈衣服”。  李登海的玉米的確高產。從1970年開始研究玉米,8年后,他培育的品種畝產就達到750公斤,10年后,他的玉米畝產達到了1000公斤,又是一個18年,他培育成的“超級玉米”已達到畝產1200-1400公斤,目前正處于國家品種審定實驗中。  李登海說,有時候他忍不住跟計劃生育站的人開玩笑,說“都種上我的玉米,能養活不少人呢”。但更多時候他感覺到的是身上肩負的使命感,他說有一次,國務院副總理吳儀接見他和袁隆平,說了這樣一句話:“中國人多地少,比任何一個國家更需要提高單產。”這讓李登海感覺到他手底下的玉米有了生命,也代表了一種希望。  單看外表,沒人相信李登海是個身價用“十億”來計算的富豪,而在內心深處,李登海說他對現在擁有的財富沒什么感覺。  不管有沒有感覺,李登海的生活的確沒發生改變,他依舊呆在海南等地的實驗基地里,風里來雨里去,天天擺弄玉米,6月3日好不容易回萊州家里呆上幾天,也要忙著播種,兩個多月沒顧上理頭發。  這些年,雖然有關李登海成就和財富的報道越來越多,但李登海卻越來越少地出現在公眾面前,很多時候他連手機都不開,處事低調,這里面既有他躲避出名后的種種煩惱,也有他的一些困惑。  “我們這代人和你們觀點不一樣,這么多年來,我都是在黨培養下成長起來的,可現在別人叫我科學家首富,是不是認為我成資本家了?”李登海訴說著他的感受:“我有錢了,身價通過上市提升了,但我從沒有這種感覺,當初美國公司與我們合作的條件就是李登海控股,所以我的股票從來沒有動過,我對錢也沒什么追求。”  “以前,革命者節約是為革命節約每一個銅板,我是為了研究玉米節約每一分錢,今后,我的錢也還是主要用到這里,我就是想把我的事業干下去。”  李登海家是“玉米之家”,他的兒子也搞玉米研究,李登海管兒子叫“拱玉米地的”。今年年初,他的孫子出生了,看見孫子生著一雙單眼皮,李登海非常高興,他說孫子將來肯定是個搞科研的料,單眼皮能聚光,得好好培養。  李登海研究了大半輩子玉米,獨獨沒有研究過自己,他說自己如果有啥特點的話,那就是還有點志氣。1970年,他還在農村,聽人家說美國玉米比中國產量大得多,就一頭鉆進玉米地里研究。轉眼30多年過去了,他有28個春節是在海南實驗基地里度過的,一開始沒地方住,他就在玉米地里搭個草棚,就跟個打工的差不多。  沒事時,李登海也經常回憶這些往事,他說他這輩子是“三無”: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沒有八小時工作制。玉米培育只有12萬分之一的成功率,而他的玉米就是從這12萬分之一中一點一點淘換出來的。  但李登海又不同于一般的專家。李登海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是在“文革”以前,初中畢業就趕上了“文化大革命”。現在在履歷表上填寫的“大專”學歷,是函授得來的。那時他已是全國知名專家了。  李登海的科研成果是大批直接用到生產實踐上的良種,而不是等身的巨著宏論。  專家同行說:像李登海這樣連續26個春節(冬季)在海南搞加代育種的,別說全國,全世界也只有他一人能做到!  如今的登海種業南繁基地已是全國規模最大、設施最好的科研基地。27個冬季,李登海象追逐太陽的候鳥,從山東到海南,培育出了一個又一個玉米新品種,一次次創造我國玉米高產的新紀錄,在實踐中實現了玉米育種理論的創新的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突破。  李登海不僅收集了大量的種質資源,而且自己創新培育了大批骨干玉米自交系,被全國眾多育種單位廣泛應用,特別是在緊湊型玉米的育種和高產培創方面,連續不斷地創出新業績、創造新紀錄,用實踐確立了自己在育種界的地位,被譽為中國“緊湊型玉米育種之父”。  研究油菜的傅廷棟  男,1938年生,廣東郁南人,華中農業大學教授,現任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農業部種植業顧問、湖北省科協常委、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油菜武漢改良分中心主任、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油菜研究咨詢理事會(GCIRC,巴黎)主席(2005-2009)。瑞典SW AB油菜育種顧問。1965年華中農業大學遺傳育種專業研究生畢業,1981-1982年在德國Gottingen大學合作油菜育種研究。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4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  傅廷棟教授在國內首次育成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及其雜種,并育成自交不親和系的保持系、恢復系,實現自交不親和系“三系化”制種。在國際上首次發現波里馬細胞質雄性不育(Pol cms),被認為“是國際上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油菜雄性不育類型”(Fan and stefasson, 1986; Downey等,1989;Robbelen, 1991);1985-1994年,加、澳、中、印、丹審定(注冊)22個油菜三系雜交種,17個注明不育系來源,就有13個是利用Pol cms育成的。育成并審定油菜低芥酸或低芥酸、低硫苷三系雜種“華雜二號”、“華雜三號”、“華雜四號”、“華雜7號”、“華協一號”、“華皖油3號”、“新油16號”等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近6000萬畝。1999年開始,在我國西北地區研究、推廣“麥后復種飼料油菜”,該項目已通過甘肅省及農業部科技鑒定,正在大面積示范、推廣中。最近,他發現一種新的芥菜型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類型6-102A, 是一種新型油菜細胞質類型。  在油菜遺傳育種研究上,于1991、1995年分別獲得國家教委和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億利達基金科技獎和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200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由于發現油菜波里馬雄性不育及對發展國際雜交油菜作出的卓越貢獻”,1991年被國際油菜研究咨詢委員會授予國際油菜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獎——GCIRC“杰出科學家獎章”,他是該獎近20年來國際上獲獎5人中唯一的亞洲油菜科學家。2001年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最高科技獎-科技杰出貢獻獎。2002年被人事部、科技部、中組部聯合授予“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還先后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稱號。2003年獲TWAS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意大利)農業科學獎。2005年,他主持的“農學專業復合型人才模式的培養與實踐”課題,被評為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研究果樹的束懷瑞  束懷瑞 Shu Huairui (1929.9.26 -) 果樹學專家。山東省淄博市人。1950年畢業于山東農學院。曾任山東省園藝學會理事長、省政府農業專家顧問團副團長、林果分團團長、山東省蘋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農業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園藝學科組副組長。現任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博導,中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對果樹根系生物學、果樹碳、氮營養有較深入研究,有多處創新理論聯系實際,先后創造了《山丘果園地膜覆蓋穴貯肥水技術》,《平原地起垅溝草制》,前一項被列入國家科委重點推廣項目,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果樹根系生態變異大,環境反應極敏感的不全整功能補償結構”,“看碳施氮,以氮促碳,養根壯樹,優質豐產”論點指導果樹生產創造百萬畝果園節水節肥,平均產量由129公斤/畝提高到1010公斤/畝,是全國蘋果平均產量的2.6倍,創效益56億元,《山東百萬畝蘋果幼樹優質豐產技術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果園土肥水與優質豐產關系研究》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主編有《果樹栽培生理學》,副主編《果樹研究法》高等農業院校統用教材,編著有現代科技專著《蘋果學》等,發表果樹根系、碳氮營養等主要學術論文30余篇。培養博士36人,碩士28人,指導博士后22人。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蠶學專家仲懷  仲懷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著名蠶學專家,農業部蠶學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西南大學蠶學與系統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重慶市武隆人, 1937年7月出生,1958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西南大學前身之一)蠶學專業。先后任國務院第四、五屆學位委員會委員、畜牧學科評審組召集人,中國蠶學會理事長,重慶市科協主席、名譽主席,重慶市學位委員會副主任,西南農業大學(西南大學前身之一)校長,中共重慶市委委員,中國共產黨十五大代表,第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向仲懷1958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西南大學前身之一)蠶學專業。1982年,由教育部公派到日本信州大學留學,進行家蠶遺傳育種研究。1984年學成歸國,先后任西南農學院(西南大學前身之一)助教、講師、教授,蠶桑系主任,蠶桑絲綢學院院長,西南農業大學(西南大學前身之一)校長,農業部蠶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第四、五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蠶學會理事長、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蠶絲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遺傳學會理事、重慶市蠶業研究所所長,國家教委科技委員會成員,重慶市學位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委員,第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共產黨十五大代表,中共重慶直轄市第一屆委員會委員,重慶直轄市第一屆科協主席。  2003年主持完成世界第一張高質量家蠶基因組框架圖,框架圖覆蓋了家蠶基因組95%的區域,獲得16948個完整基因,其中約有6000個為新發現。同時,在家蠶基因組結構特征、基因的組織、進化和比較基因組學方面,也獲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理論成果,研究結果于2004年12月在《Science》上全文發表。該成果為中國科學家繼人類基因組、水稻基因組后的又一重大貢獻,入選中國高校2003年十大科技進展,2004年被《科技日報》社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的55個世界第一之一,重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  向仲懷院士主持創建了農業部蠶學重點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學科,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國家攻關課題、省部級課題20余項,獲日本蠶絲學會特別獎、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會科技進步獎、香港桑麻基金會紡織科技大獎、中華農業科教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四等獎、省(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教學成果獎等20余次,獲“科學中國人(2004)年度人物”,“2005中國紡織行業年度創新人物”,2006年度榮獲“全國繭絲綢行業終身成就獎”,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在國內外發表研究論文200余篇,主編學術專著4部,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優秀高層次科技人才,建立了一支優秀的科技創新團隊,并組織獲得了國家“973”、“863”、“948”等重大項目資助,為我國蠶業科學與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  等等,以上都是研究農業的,下面的是種植的,  陳建軍  全國種糧大戶。  42歲的陳建軍是婺城區蔣堂鎮黃碧壟村人,自2004年開始規模種糧以來,每年種植的早中稻面積都在1000畝以上,2007年承包土地1260畝,種植早稻500畝,單季稻700畝。幾年來,在各級農技部門的支持下,從原來的手播,到后來的拋秧,陳建軍積極推廣和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取得了糧食生產的連年豐收和良好的經濟效益。去年,陳建軍的糧食總產量達到68萬公斤,種糧效益30余萬元。  談及多年來的種糧心得,陳建軍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心得之一,提高糧食復種指數。去年,陳建軍種植了500畝早稻,25畝油菜、300畝蔬菜,實行油—稻、菜—稻的輪作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復種指數。心得之二,采用先進的栽培技術。去年,陳建軍全面采用輕型栽培技術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行無害化栽培。春糧和早稻全部采用直播技術,使得畝均產量大幅度提高,如早稻畝產達到410公斤,單季稻達到610公斤。心得之三,選好品種。陳建軍十分注重水稻優良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充分發揮良種的增產效應。如去年早稻采用新品種金早47,單季晚稻采用兩優培九,這為水稻的高產、優質提供了保證。心得之四,全面應用機械化收割。陳建軍和金華市順和農機專業合作社合作,全面應用機械化收割,實現水稻生產的節本增收、高產穩產。  陳建軍告訴記者,現在政府對農業生產越來越重視,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確保糧食生產安全,進一步提高農業發展水平。這讓他對發展糧食生產充滿了信心。今年,他打算種植早稻700畝,單季稻600畝。除了選擇良種外,他還打算進一步提高機械化水平,以提高勞動效率。  賈連海,河北省景縣龍華鎮賈呂村人,景縣津龍良種豬養殖有限公司董事長。1998年他承包本村廢棄窯坑及重鹽堿地540畝,自籌資金創建景縣津龍良種豬養殖場。多年來,通過優良品種引進、積極內引外聯,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到2008年賈連海已先后承包本村及周邊5個村的農民土地5683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今年糧食總產達到5774噸。  2002年,賈連海出資8萬多元翻蓋了賈呂村小學。2003年,自籌資金10萬多元為本村打了一眼深機井,解決了多年來吃水難的問題。該村80%的農民農閑時到他的公司打工,年平均工資收入6000元左右。  任遠國  內蒙古自治區新巴爾虎左旗種糧大戶  任遠國,1977年成為農牧場一名工人。1989年他正式下海創辦家庭農場,在海拉爾郊區租賃了7000畝的耕地種植小麥,經過3年的辛勤耕耘,積累了他成就事業的原始資金。  任遠國歷盡艱辛、兢兢業業,換來了農場規模的不斷壯大。累計向國家交售糧油作物5億多斤,上繳稅費8000余萬元;為各類公益事業捐款320余萬元;安置下崗職工320人;培訓從業農牧民1500人(次);農牧場農牧民人均年收入10000余元以上。企業現已擁有耕地近13萬畝,全部實施機械化作業,年產值4000萬元,總資產1.16億元,是呼倫貝爾市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郝富霞  吉林省梅河口市種糧大戶  郝富霞是梅河口市中和鎮東夏村的一位普通農民,是第八屆、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86年,山城鎮駐軍有一部分水田對外承包,她簽訂了210畝的合同。1988年,她又增包了600畝水田,總計達到2000多畝。1991年到現在,她又承包了5000多畝水田,發展綠色優質米,每年都收獲水稻100多萬公斤。  2003年經吉林省農委批準,她創建了吉林省富霞農業種子有限公司,配有大型選種機,各種化驗器械和各種農業機械50臺套,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管理。帶動省內外部分縣市20萬農民發展優質水稻生產,每噸優質水稻比普通水稻增收400元,直接增加農民收入4.5億元。  趙福和  黑龍江省泰來縣種糧大戶  趙福和,泰來縣大興鎮青崗村村民。1990年趙福和便試著租賃無人耕種的土地發展糧食生產,承包耕地1000余畝,主要種植玉米、大豆,由于科學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較低,當年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嘗到從未有過的甜頭。從此以后,趙福和堅定了種糧的信心和決心,至1993年種植面積突破10000畝,2008年糧食產量達9900噸,銷售糧食9890噸,家庭收入584萬元。  趙福和不僅自己步入了種糧大戶之列,而且帶動全村15個村民組、420戶、1450人走上了種糧致富之路,涌現出了年播種5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30戶,極大地帶動了村民種糧積極性。  丁養銳  江蘇省銅山縣種糧大戶  丁養銳,江蘇省銅山縣柳新鎮青年農民。于2001年畢業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系,條件優越,但他一年后便辭去令許多人羨慕的工作,回家承包了銅山縣柳泉鎮農民流轉的3000畝土地,當上了農民。  2003年原柳新鎮萬畝農場改制,丁養銳又積極參與競標,競拍到鎮萬畝農場的承包租賃權。經過幾年的艱苦創業,他現在已擁有15950畝稻麥良種繁育基地。年產稻麥優質良種14553噸,平均畝產高達1009公斤,年純收入393萬元。  丁養銳不僅是蘇北地區屈指可數的科技種田大戶,同時也是種子生產經營大戶,他每年銷售的小麥種、水稻種、大豆種都在1000萬公斤左右。  馮澤寶  浙江省義烏市種糧大戶  馮澤寶,義烏市義亭鎮枧疇村人。1998年始自主承包連片土地268畝,進行農業規模經營,2000年12月創辦了義烏市義寶農莊,現已成為一家專業從事優質稻米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金華市農業龍頭企業。企業現擁有資產總額742萬元,其中固定資產318萬元,注冊有“義寶”牌商標,配備有成套稻米加工先進設備及多種農業機械,在義烏、金華和吉林省共建有2.31萬畝優質稻米基地,其中自主承包8400畝,年加工、銷售優質大米0.56萬噸,年銷售收入1890萬元,帶動基地農戶7500余戶,實現農戶年增收470余萬元。企業先后被評為“金華市農業龍頭企業”、“義烏市十佳農業龍頭企業”、“義烏市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葛浩新  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種糧大戶  葛浩新是阜陽市潁州區潁西辦事處人,從1998年開始依法流轉承包農戶耕地,到2008年秋種,共全權承包農民耕地10079.4畝,還技術承包小麥高產攻關田13000余畝,以不同形式總計承包農民耕地23079.4畝。多年來他在小麥高產種植、良種繁育、產銷銜接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全市小麥品質和產量的提高和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葛浩新利用光碟、廣播、培訓班、科技直通車等多種形式,積極帶動周邊群眾科學種田,在2008年夏季玉米和大豆生長期間和秋種時共舉辦各種形式培訓班16期,培訓農民1000余人次,帶動周邊4個鄉鎮3萬多農戶建立了小麥高產攻關示范田,糧食單產相應提高到17%左右。  黃小明  福建省龍海市種糧大戶  黃小明,福建省龍海市海澄鎮溪北村人,省級農民技師。2003年他發起創辦龍海市農鑫果蔬專業合作社,目前擁有股東社員156戶,固定資產460多萬元,承包耕地6280多畝。近年來,合作組織充分利用山東壽光及我國中東部城市馬鈴薯營銷網點,重點發展冬種馬鈴薯生產。2008年,黃小明承包耕地面積達6280畝,為福建省承包面積最大的種糧大戶。2008年春收馬鈴薯6280畝,平均畝產鮮薯2393.5公斤,鮮薯總產達15031.2噸。  在黃小明的生產經營理念里,十分注重優良品種、脫毒種薯和農機化作業。他在黑龍江的訥河、克山等地建立脫毒馬鈴薯種薯基地1300多畝,良種覆蓋率達100%。  唐開平  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種糧大戶  近年來,唐開平在發展糧食生產上,不斷探索新路子,在自己承包的4200畝土地上,一方面發展優質小麥生產,另一方面發展有機大米,實現了糧食生產的優質、高效。2008年共生產糧食4189噸,實現效益126萬元,帶動近2萬戶農民增加收入4000余萬元,戶均增收2000元。  為實現糧食生產的優質高效,唐開平實行糧食兩作兩收,一季生產小麥,并全部推廣應用了優質專用品種濟麥20,畝產達410公斤,純收入80多萬元,比普通小麥效益增加一倍。另一季水稻,在推廣應用優質高產品種和栽培技術的同時,拿出了600畝耕地發展有機水稻種植,產品現已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大中城市,經濟效益連年翻番,產品供不應求。  閆世民  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種糧大戶  閆世民,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李莊鄉潘堂村閆莊人。2008年承包土地4300畝,重點發展糧食生產,出售商品糧3910噸,實現種糧收入122萬元。  為了加快新品種推廣步伐,他先后創建了商丘市農作物新品種研究所、商丘市農作物品展中心、河南省農作物新品種試驗展示中心商丘分中心、河南省華慧種業有限公司、華慧智能生物生態莊園創新科技項目。他創建科普試驗、示范、展示基地4300畝,其中海南育種基地600畝,北京新品種展示基地500畝,每年展示農作物新品種820多個,舉辦了22屆農作物新品種展示交流會,年接待參觀觀摩人次達1.2萬人次,帶動7.8萬多農戶靠科技、靠新品種走向致富之路。  周翼  湖南省湘陰縣種糧大戶  湘陰縣白泥湖鄉種糧大戶周翼,從2004年起就承包了白泥湖垸內陸勢較低的1047畝湖田,2005-2008年連續3年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變低產田為高產田,糧食單產、總產和生產效益穩步提升。2008年雙季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000畝,產糧850噸,年純收入達53.6萬元。  他先后投入近26萬元購置農機。同時,他聘請縣植保站技術人員設立了病蟲測報點,對承包的水田進行土壤改良、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著力建設高產穩產的糧田。他已投資60萬元,新建了一個優質大米加工廠,年加工能力1.5萬噸;建立無公害優質稻米基地1萬畝以上,實行“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帶動全鄉雙季優質稻生產的發展。  黃英胤  廣西壯族自治區臨桂縣種糧大戶  黃英胤,廣西桂林市臨桂縣茶洞鄉登云村人。2008年他種植水稻890畝,總產465噸,向國家和市場出售糧食417噸,純收入31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他投入30多萬元購買了各種農機具,種田全部實行農業機械化,既節約了成本和人力,又提高了效率。  黃英胤規模種植的經驗、科學種田水平均得到當地農戶的認可。在他的帶動下,周邊農民小打小鬧的分散種植模式也逐漸改變,臨桂縣目前已有2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2000多戶。此外,黃英胤的承包田一年用工達1500多人次,當地許多農民在家門口打工實現了增收。黃英胤種糧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臨桂發展糧食生產帶來生機和活力。  梁興國  重慶市奉節縣種糧大戶  梁興國,重慶市奉節縣紅土鄉紅土村三社農民。2008年,梁興國發揮自身懂技術、會經營等優勢,規模流轉農村撂荒土地1859.3畝,開發、種植優質稻。糧食總產量1012.6噸,加工、出售優質大米607噸,實現種糧總收入104.51萬元。同時,輻射奉節縣公平鎮、紅土鄉、石崗鄉及云陽縣桑坪鎮等毗鄰區域發展優質稻種植5萬畝,帶動1.5萬戶農民戶均增收1680元。  目前,由梁興國領辦成立了奉節縣紅土地優質稻合作社,建有優質稻標準化生產基地5000畝,科研示范園1000畝,年產優質稻8000噸,輻射帶動周邊5個鄉鎮1.5萬農戶發展優質稻生產,總面積達5萬畝以上,總產量超過2萬噸。  冷世模  四川省廣漢市種糧大戶  冷世模,家住四川省德陽廣漢市連山鎮錦花村一社,是當地的種糧大戶、農業新技術和農作物新品種推廣的科技帶頭人。在冷世模的帶動下,全鎮不斷涌現規模化種、養業大戶350戶。  1993年底,冷世模向當地外出務工的農戶承包了10多畝田種糧,每畝凈賺400元。2008年冷世模種植糧食951畝,糧食總產達到488.8噸,糧食銷售收入85.5萬元。冷世模還把自己探索出的各種高產栽培新技術無償傳授給廣大村民。在冷世模的帶動下,全鎮涌現規模化種植大戶178戶,每戶種糧30畝以上的有7戶,為農業新技術的示范推廣及產業化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田見所  云南省沾益縣種糧大戶  田見所,云南省曲靖市沾益縣盤江鎮人。2004年他承包荒地348.6畝,但是由于地處偏僻山區,特別是傳統的生產方式對農業生產的制約比較嚴重。為此,田見所參加農業技術培訓,學習先進農業生產知識。2008年田見所承包了580畝耕地,種植馬鈴薯60畝、玉米378.6畝,其中采用馬鈴薯單壟雙行栽培技術種植178畝,采取玉米與魔芋間套種旱作生物多樣性栽培技術種植200.6畝,全部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當年收獲糧食246.35噸,實現家庭收入29萬元,較采用常規種植技術增產100余噸,增收11萬元。  王淑琴  黑龍江農墾總局八五四農場種糧大戶  王淑琴是黑龍江省八五四農場的一名家庭農場場長。2007年她來到八五四農場第一管理區從事農業生產工作。兩年來累計生產糧食1.2萬多噸,每年經濟效益400多萬元,商品率達100%。  她一方面舍得投入,把每年獲得的利潤全部用于購買先進的農業機械,農機資產達800多萬元,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100%。另一方面,依托機械力量的增強和種地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把別人不愿種植的耕地自己承包下來,逐步擴大承包規模,到2008年承包耕地達到了18000畝,種植麥類5000畝,大豆7000畝,玉米6000畝,實現糧豆總產7975噸,純贏利460萬元。  等等,全國每年都評選全國糧食生產大戶標兵。
35
| 評論(2)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種糧大戶葛浩新
種糧大戶紛紛退還流轉土地,地誰來種?
種糧大戶“毀約棄耕”初現 有人兩年虧1600萬
多收9公斤!江北“噸糧首縣”桓臺小麥單產有望蟬聯全省首席,抓良機顆粒歸倉,選良種來年再戰!
種糧大戶要符合什么條件?大戶補助每畝多少?多地標準已明確
黃龍:推廣旱作技術 促進糧食增產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栗坡县| 长治市| 博乐市| 宣恩县| 大化| 九江市| 湖南省| 湘西| 东乡县| 江陵县| 藁城市| 阳西县| 天镇县| 中江县| 娄烦县| 定远县| 仁怀市| 沈阳市| 四会市| 德令哈市| 方城县| 普兰县| 义乌市| 芦山县| 宁夏| 乡宁县| 吉安市| 天全县| 香格里拉县| 河曲县| 上高县| 平度市| 湖北省| 莱芜市| 淮阳县| 舒城县| 博爱县| 陆河县| 东平县| 邹平县| 偃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