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研究生的忠告
武夷山
我已經帶了幾十個研究生了,有一些深切的體會,發(fā)現(xiàn)許多研究生有一些共性問題。下面,針對這些共性問題,給研究生們一些忠告。我姑妄言之,有興趣者姑妄聽之。
一、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表現(xiàn)于何處?
這個問題最大,首先說。我知道,有些研究生根本就沒有以科研為志業(yè),讀研究生就是為了撈一塊敲門磚。但是,為了敲門敲出一些動靜,這塊磚總得有些分量吧?換句話說,即使拿到學位后就一輩子不搞研究了,在研究生階段也不能混,也要把學位論文做好。
對于碩士學位論文,“創(chuàng)新”的要求不宜提得太高。所謂創(chuàng)新點,無非表現(xiàn)在理論或實證兩方面。表現(xiàn)于理論,可以是提出新概念(可以是小概念)、發(fā)現(xiàn)新現(xiàn)象(可以是小現(xiàn)象)、引入新方法、構建新模型、改進舊模型,等等。表現(xiàn)在實證,可以是搜集新數據、從一個新的角度或采用新的方法去分析新數據或老數據、根據分析結果提出政策建議,等等。
我認為自己的理論思維能力不算強,因此我?guī)У难芯可鰧嵶C研究選題的多。當然,學生有志于理論探討,我會堅決支持,但可能給予的指導相對有限。我注意到,一些做實證研究的學生,尤其是做科學計量學研究的,往往存在著懼怕數據搜集的艱苦性的問題。
我的觀點是,搜集數據是一切像模像樣的研究的基礎。在碩士階段,從數據搜集入手去開展一項完整的研究,對于提升研究能力是很好的訓練。因此,無論如何不能怕困難。有了過硬的數據,即使你的分析能力有限,未能得出石破天驚的結論,但是別人可以利用你的數據去做進一步的分析,那也是你在源頭上做出了貢獻。我個人有一個簡單看法:碩士研究生只要在數據搜集上下了真功夫,就可以認為具有“創(chuàng)新點”了――貢獻了新數據。當然,是在一項有意義的學術選題的前提下搜集數據,而不是為搜集數據而搜集數據。什么樣的學術選題有意義?導師在這方面有重要作用。
我90年代寫過一篇《兩種科技譯文期刊的文獻計量學比較研究》,這可能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唯一一篇以譯文期刊為研究對象的選題。這個選題是很新穎的。當時,沒有任何期刊全文數據庫,因此,本研究所需的數據,我是用紙本期刊一篇一篇地手工采集的。盡管做得很累。但這樣產生的數據,新穎性一定也是不成問題的。
有些志在創(chuàng)業(yè)的人士,首先選擇去小企業(yè)工作,為什么?因為在小企業(yè)能接觸到各種類型、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而在大企業(yè),分工很細,不容易全面把握企業(yè)運作的全貌。一個高層次科研人員,可以滿足于分析別人搜集的數據;一個初入門者,最好從搜集數據做起,然后,數據處理、結果分析、政策建議等都涉及到,這才是完整的訓練。這同首先去小企業(yè)工作是一個道理。
因此,研究生們千萬不要嫌搜集數據過程(或實驗過程)繁瑣、累人,這是一輩子難得的鍛煉機會。
二、要無比重視查閱文獻
要像牛頓那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得充分把握本領域以及相鄰領域的已有成果。導師與學生商量確定了選題后,學生在文獻查找方面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我發(fā)現(xiàn),我?guī)н^的學生,凡是能查到我不知曉的相關文獻的,必然是下了大工夫的。這樣的學生,沒有一個論文質量是不行的。我?guī)У牡谝粋€研究生,學位論文題目是“報紙科普宣傳狀況的比較研究”。她的文獻檢索延伸到了情報學的相鄰學科――傳播學,在傳播學的期刊上找到了關于“構造周”(Constructed Week)的介紹。文獻說,對于報紙的抽樣,構造周比自然周更可取。我自己從未接觸過“構造周”的概念,但覺得這個概念很有用。于是,這位學生就決定用構造周的方法從三種報紙取樣。她的論文完成得很好。我估計,這也是中國大陸第一篇采用構造周方法的論文。
我在瀏覽期刊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對學生們有參考價值的論文,會復印下來交給他們。但我會對他們說:“按理說,應該是你們告訴我,又找到一篇相關論文!而不是我告訴你們。”他(或她)聽了我這話,就嘻嘻笑。
為什么他們專門查找文獻,還比不上我順便瀏覽文獻的效果?原因之一,是很多研究生只上網查,不去圖書館瀏覽紙本文獻。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壞的習慣。首先,并非所有重要文獻都上網了。其次,有些文獻雖然上網了但需要付費,我們目前還不方便使用它們。第三,圖書館除了期刊,還有其他好東西,如百科全書、各種年鑒,等等,它們也能發(fā)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三、論文寫作要注意什么
實驗或實證研究做完了,大功告成,進入了寫作階段。但不可對此階段掉以輕心。很多研究生的一個共同突出問題是:論文缺乏貫通的文氣,只能靠層層堆疊的大小標題搭起文章的架子。我經常對他們說:“如果把小標題統(tǒng)統(tǒng)撤掉,你的文章還讀得下去嗎?如果讀不下去,就說明內在邏輯不明顯,缺乏承上啟下的段落或文字。”這是我檢驗文氣是否貫通的簡單方法:將小標題去掉。
另一個共同的問題:舍不得丟棄好不容易寫成的東西。學生們在搜集資料、消化吸收、融會貫通、文字表述等上頭花了很大力氣,就舍不得刪,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枝蔓過多,反而使讀者不易看出整棵大樹是什么樣子,所以,很不可取,必需“整枝”、刪改。沒有這里的“舍”,就沒有全篇效果的“得”。我對他們說;“這里刪去的東西,你們若覺得有價值,不妨另寫成一篇小論文爭取發(fā)表出來,但是,這篇學位論文必須主線突出。”
第三,一些同學在文獻閱讀過程中不注意記錄文獻出處,結果,在寫作中引用了某文獻的內容卻無法標注參考文獻,為此又要花很多時間回過頭去追索文獻出處。看起來這是個小問題,但說明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而如果缺乏好習慣,就可能一輩子老是摔跟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