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發癥眾多,可分為急性并發癥和慢性并發癥。
急性并發癥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多見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在應激情況下也可發生)和糖尿病高滲非酮癥昏迷(多見于2型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累積全身各個組織器官,主要包括大血管(如心血管、腦血管、腎血管和四肢大血管)、微血管(如糖尿病腎病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神經病變(如自主神經和軀體神經等)等。
今天要討論的是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周圍神經病變、周圍血管病變的中醫治療。
1、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
祝諶予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屬于中醫之“視瞻昏渺”、“血灌瞳神”或暴盲的范疇,若發生增殖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上出現新生血管,則可引起玻璃體出血、纖維組織增生、視網膜剝離等嚴重后果,是導致失明的重要原因。
祝氏認為本病之病機主要是氣陰兩虛、肝腎陰虧、瘀阻目絡。糖尿病以氣陰兩虛為本,氣虛不運或陰虛血滯均可產生瘀血阻絡。又因肝藏血、腎藏精,肝腎同源,肝開竅于目,目得血而能視,故對并發視網膜病變者祝氏常以益氣養陰、滋補肝腎、活血止血為治療原則。
對早期病變出現視物模糊不清,視力下降者,常用降糖對藥方加川芎10g、白芷10g、菊花10g、青葙子10g、谷精草10g,以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祛風明目;
對晚期病變由于眼底出血,視物發紅甚或失明者,常加大小薊各15g、茜草根10g、槐花10g、三七粉3g(分沖),以止血涼血,活血消瘀。有時也加云南白藥,每服1/8瓶,每日2次。大便干燥常加當歸15g、白芍30g、制首烏15g、女貞子15g、草決明30g,以滋補肝腎,養血明目,潤腸通便。
祝氏指出,治療糖尿病眼底出血不宜應用一派斂澀止血之藥,因瘀血阻絡則血不循經而外溢,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故用川芎、白芷、菊花、大小薊、茜草根、槐花、三七粉等辛涼散風、化瘀止血之品,有助于出血吸收,防止機化物形成,以免再次出血。
降糖活血方。處方:廣木香10g,當歸10g,赤芍15g,益母草15~30g,川芎10g,葛根15g,丹參30g,蒼術15g,玄參30g,生地30g,生黃芪30g。
2、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
祝諶予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是常見慢性并發癥之一。早期癥狀是以感覺障礙為主,常見有對稱性的雙下肢麻木,伴有針刺樣及燒灼樣感覺異常,難以忍受,夜間加重。有的病人可有自發性疼痛、閃電痛或刀割樣痛,日久可產生大腿肌肉萎縮,肢體不用。這些表現頗似于中醫的痹證,但又不能完全按照痹證論治。
祝氏認為本病系因氣陰兩虛、血脈瘀阻之體,復感寒濕而成,治療宜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散寒除濕,常用降糖對藥方合四藤一仙湯加減治療。四藤一仙湯(雞血藤30g、鉤藤15g、絡石藤15g、海風藤15g、威靈仙15g)組成。方中選用藤枝攀繞、性能多變的四藤,配合通達十二經脈的威靈仙,使全方具有疏通經絡、養血活血、解痙止痛的功用。其中鉤藤清熱平肝,緩急解痙;絡石藤祛風清熱,舒筋消瘀;海風藤祛風除濕,通脈行絡;雞血藤養血活血,舒筋通絡;威靈仙祛風濕,行經脈,通絡止痛。全方配伍精當,藥性中和,便于臨床加味應用。筆者曾見祝氏以本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數例,均有明顯止痛和消除感覺障礙的療效。
降糖活血方。處方:廣木香10g,當歸10g,赤芍15g,益母草15~30g,川芎10g,葛根15g,丹參30g,蒼術15g,玄參30g,生地30g,生黃芪30g。
3、糖尿病性周圍血管病變
祝諶予
糖尿病性周圍血管病變以閉塞性動脈硬化最為重要,其發生率為非糖尿病人的11倍。平均發病年齡比后者提前10年,一旦發生,其截肢率是非糖尿病入的40倍。糖尿病性血管病變早期可表現為肢體皮溫下降,足部發涼,上舉后變蒼白,下墜后發紫,足背動脈搏動消失,常發生于小腿后面,足跟后部或趾端,輕微的皮損即可導致潰瘍或壞疽,故可歸屬于中醫“脫疽”的范疇。
祝氏認為本病系因氣陰兩虛,陽氣不足,外感寒濕之邪侵入血脈,寒凝血滯造成瘀血阻絡所致。治療時應在益氣養陰的進礎上酌情加入兩組藥物:其一是加溫經散寒之藥,如桂枝、威靈仙、炮附片、細辛、羌獨活之類,陽氣得通,寒濕消散則血流暢行;其二是加破血通經藥物如蘇木、劉寄奴、路路通、地龍、生山楂、穿山甲等,因為病屬瘀血重癥,非破血逐瘀之峻藥不當其任。如寒濕化熱,瘀熱內阻,局部紅腫甚至潰破者,又當加銀花藤、黃柏、紫花地丁、丹皮等清熱解毒、涼血通絡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