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5 10:25:00
所謂“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有效行為。它的邏輯必要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
二是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及教師要讓學生學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的主動參與。
三是采用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學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讓學生聽明白、聽清楚,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復、深入淺出、抑揚頓挫等。如果教師在講課時不具備這些條件,那么即使教師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稱之為真正有效的教學。
目前教育界中普遍存在著“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的畸形現象,有效教學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學校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共性問題有:
一是平鋪直敘多,創設情景少。教學導入無懸念,與實踐生活或以前學過的內容無聯系,簡單直接,不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也很少關注新課所需要的知識銜接與鋪墊,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
二是教師講得多,學生活動少。教學活動中仍然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落實。教師的講解幾乎占滿一堂課,老師以“講”得好為最大滿足,不關注學生的感受如何,不關注學生得如何。
三是預設問題多,激發思維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雖然關注了師生互動,但往往以預設的教學問題把學生納入自己事先搭好的教學框架。要不就是師生共同探究的問題非常簡單,學生閱讀課本就可以找到答案;要么就是用“是”或者“不是”的封閉方式來提問,幾乎沒有激發學生思維的空間與余地,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泛度,更達不到應有的效度。
四是低效互動多,目標達成少。教師在課堂教學追求上關注形式,雖有師生互動,但忽視活動的效益,不關注教學目標的達成,更不能將教學目標“落實”到底。教學環節中普遍缺乏評價、反饋和糾正的落實與檢查,滿足與“我布置了”“我互動了”。
五是重復作業多,分層布置少。由于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特點了解和研究得不夠深入全面,作業設計不科學,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鞏固練習和整齊劃一的作業多,啟發學生思考、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和分層分類選擇的作業少。依靠課后的強化訓練操練來加以鞏固,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六是繼承傳統多,自主創新少。受傳統教育思想和傳統課程經驗的影響,教師更加注重教學的預設與控制,為趕進度完成教學任務,而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學習資源的生成性和學生思維的靈動性;重視了教教材,圍繞教材深鉆細研,忽視了用教材教,對教材的二度開發;教師習慣了現有教學組織形式和學生座位編排,忽視了小組合作與交流、自主展示和及時反饋矯正的學習過程。總體上說,老師們囿于過去的傳統和自身的經驗和體會,囿于追求升學率的壓力和教育教學視野的限制,還不能夠大膽地進行教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教學理念還落不到實處。
新課程要求“創設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上述現象表明,新課程的理念還只是在教師的口頭上,還沒有落實到日常課堂教學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可以說課堂是實施新課程的主陣地和主渠道,課堂質量和效益的高低決定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成敗。課程改革越深化,課堂越重要,課堂教學改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攻堅戰。
每一位教師都要認真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研究學生學習的規律和方法,探究先進科學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課堂結構,把課堂的主體地位和學習過程(更重要的是思維過程)還給學生,真正體現課堂教學的價值和作用,構建自主高效優質課堂教學,建設科學、先進的課堂文化,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只有師生的心靈不斷撞擊,才會產生激情的火花;只有師生的情感不斷交流,才會激發人性的快樂。教無定法,學無止境。課堂教學只有回歸到人性、回歸到生活才會真正達到實效,也才能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希望我們的《有效課堂教學的實施與策略》的培訓能得到各位老師的理解和幫助,同時希望通過本次培訓,在以后的教學中能讓各位老師教的輕松,讓學生學的輕松、學的有效、學的高效。如果你對我們的培訓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意見和好的建議,請回復,謝謝大家!
附:培訓用幻燈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