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與發展,網絡正以迅猛的速度闖入中小學生的生活。把廣大中小學生帶進了一個全新的“圖、文、聲、像”并茂的新天地。但是網絡這把“雙刃劍”帶來的不僅有“鮮花”也有糟粕。省教育廳在《關于加強中小學教育網絡建設的意見》中指出:“開展信息技術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收集、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利用計算機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更要注重學生在現代信息環境良莠不齊的狀況下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意識的培養。”作為教育主體的學校要切實擔負起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責任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意識,培養健康的網上人格,做到正確應用網絡知識,自覺抵制網絡的負面影響。
一、 加強思想教育,做到健康上網
網絡道德行為,實際上是人們在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行為在網絡世界中的表現。所以,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實際還是要加強社會道德教育。但是,網絡世界又有它的特殊性。它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充滿著各種各樣有益和有害的信息。而且在網絡世界中的活動又具有隱匿性,可以不必為自己的言行承擔社會責任,這將使青少年在網絡社會現實社會中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學校要針對這些特點擬定網絡道德教育內容。
1、 加強自我辨別和選擇能力和培養。
這里的選擇主要是指對上網目的與內容的選擇,不僅要弄清楚為什么要上網,而且在面對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時也需要青少年具備一定的自我辨別和判斷能力。這一點對于道德觀尚未形成的中小學生來說尤其重要。
學校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課使學生明確上網的目的。例如:在學生在上網之前,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學生一個具體的任務。如在學生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可以指導學生到網上查閱關于桂林山水的圖片、文字等信息。這樣讓學生帶著任務上網不但讓學生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很直觀的讓學生了解了上網的目的,做到一舉兩得。
在學生上網操作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學生的操作過程,教會學生如何分辨其中的有害信息的內容。教育學生不僅要學會提取信息。還要學會用正確的分析信息、辨別是非、去偽存真,才能更好地利用網絡資源。為了幫助大家正確的有選擇的使用網絡信息,教師可以收集一些與小學生學習生活有關的網址和一些開放給小學生使用,并具有一定學習價值的網站。把他們推薦給學生。
2、 加強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
網絡社會需要青少年具有較強烈的自我控制能力,要做到能大膽地走進網絡,又能適時的走出網絡,才不會被網絡所吞沒。而中小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普遍較差。因此現實生活中的情況也的確不容樂觀。許多中小學生或迷戀網絡游戲、或熱衷于網絡聊天等,以至于荒廢了學業。
針對這一情況,我認為學校一方面要加強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另一方面要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采用與孩子一起上網或其他技術手段,嚴格控制學生的上網時間。使用強制手段來逐漸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3、 加強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的培養。
在網絡社會,一些品質低下,別有用心的人針對青少年好奇、抗誘惑力差、警惕性差的特點,往往把青少年作為侵害的對象。現實情況中這類事件也時有發生。
所以加強學生在網絡世界的自我保護意識,非常重要。而這一點,也是我們所忽視的。在學校德育內容的發展嚴重滯后于網絡道德教育發展需要的現實情況下,我們在平時的思想教育中應及時結合當時的媒體的報道,教育學生不要輕易的在網上公布一些有關自己的真實住處等基本操作規范,給學生補上這重要的一課。
4、 強化法制教育和網絡責任教育。
由于網絡世界中的活動具有隱蔽性,和自身知識的匱乏,造成許多學生經常瀏覽一些反動的、色情的網站。還有一部分學生模仿“黑客”行為,攻擊網站。以為在虛擬世界中誰最有網絡入侵和破壞能力,誰就最光榮。我們應通過思想教育告知學生在論壇上發表言論時不能違反國家法令,不能瀏覽反動的、色情的網站。使其懂得,虛擬社會也有一套道德規范,公民必須以合法的言行介入網絡,否則將承擔責任,受到制裁。而且維護網絡正常、健康地發展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二、 拓展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學校在把網絡道德教育內容納入德育課,在信息技術課中加強指導學生正確健康地使用網絡的同時,還要認識到網絡是一個精彩的世界,網絡道德教育如果公公采用傳統的教育方式或手段必然顯得枯燥乏味,難見成效。而網絡雖然給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戰,但也為德育的實施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我們可以利用網絡本身進行網絡道德教育。例如:組織網上閱讀積分活動,鼓勵學生在網上閱讀有益的書籍;指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研究性學習;在學校中開展網頁制作比賽,指導學生建立自己的主頁。讓學生了解網絡的積極作用,明確上網的目的。
三、 使用分級制度,控制非法信息
從源頭入手,控制非法信息對學生的干擾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對計算機瀏覽的網頁采用分級制度,控制非法信息的傳播;有條件的可以在校園網中使用過濾軟件比如安裝“同方思科網絡過濾王”,對網上的不良信息進行過濾;或安裝網絡模擬軟件,既讓學生能學習網絡知識,瀏覽因特網上的一些信息,又確保有效控制信息污染;制定必要的網上的行為規范及獎懲措施,規范學生的行為。這些做法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 利用學校資源,規范上網渠道
在假期中,大量學生流向“網吧”,而在這些地方對于學生的上網行為根本無法控制,使假期成為了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一個死角。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量學生想上網,可是又沒有規范的可供學生上網的場所。而學校投資了大量資金的校園網卻閑置著,無人上網。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學校在假期中應及時、充分地開放學校的校園網,充分利用學校的網絡資源來規范學生的上網渠道。這樣既可以極大地提高學校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又可以有效的管理學生的上網行為,清除假期這一網絡道德教育工作的死角。
網絡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不能把網絡看作洪水猛獸加以禁止,而要以積極的態度引導學生學習網絡知識,同時要協調家庭、社會的力量,共同合作,大力加強網絡道德教育。使學生真正成為網絡世界的主人,而不是網絡世界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