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生死 守望和平
——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中國軍事觀察員和參謀軍官印象
■黃 旭
開欄的話
風雨兼程路,赤誠為和平。
1990年4月,中國首次向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派出5名軍事觀察員,從此拉開了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序幕。
25年來,一批又一批中國軍人頭戴藍盔,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熱愛和平、積極參與聯合國事務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宣示了中國維和軍人守望和平的堅定決心。這個過程中,中國軍隊向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派兵規模不斷增加、派兵地域不斷擴大、派兵類型不斷拓展。截至目前,中國軍隊已累計派出維和官兵3萬余人,先后有10名官兵為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獻出寶貴生命。目前,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兵力最多的國家,聯合國正在全球開展的16項維和行動中,中國軍隊參加的就有9項。
為全方位展示中國維和官兵的風采,反映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取得的歷史性進步,本報特開設《藍盔行動——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25周年》專欄,歡迎讀者特別是參加過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官兵踴躍投稿,來稿請發至jfjbgjxw@163.com。
在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的隊伍中,軍事觀察員和參謀軍官是一個獨特的群體:他們直面戰火硝煙,在聯合國維和任務區的沖突一線監督軍事安全形勢,卻并不配屬任何一支維和分隊。軍事觀察員負責觀察巡邏、監督停火等工作,參謀軍官則承擔著各級司令部情報、作戰、核查、通信和培訓等任務。
“不為戰爭和毀滅效勞,而為和平與諒解服務。”自1990年4月起,我國已經累計派出軍事觀察員和參謀軍官1660名,目前仍在聯合國9個任務區派有軍事觀察員、參謀軍官共83名。
無懼無畏,直面危險書寫“中國擔當”
“在硝煙中睡去,在炮火中醒來。”
曾任中國赴敘利亞軍事觀察員的劉勇這樣描述在大馬士革的那段歲月。2012年4月,在國際社會的艱難斡旋下,敘利亞內戰交戰雙方實現了形式上的停火。4月21日,聯合國通過了第2043號決議,決定成立聯合國敘利亞監督團,派出300名軍事觀察員監督敘利亞各方停火情況。當時,中國共向聯敘團派出9名軍事觀察員,劉勇便是其中之一。
危險從到達大馬士革的那一刻就開始了。爆炸、槍擊、劫持、圍攻……針對平民和聯合國人員的恐怖活動接二連三。“在過去的24小時中,安全形勢正在進一步惡化。”“來自聯合國的車輛被當地民眾包圍,車輛損壞,人員受傷。”在寫給聯合國總部的每日報告中,這樣的語句屢見不鮮。劉勇在敘利亞工作的70余天時間里,恐怖分子曾兩次揚言炸毀辦公大樓,上級先后7次下達“限制行動”的指令。“離我最近的爆炸只有三四十米。”劉勇回憶說,當時,一輛油罐車被炸藥引爆,“巨大的火球騰空而起!”
直面危險,是遠在他鄉的軍事觀察員們的常態。戰火、搶劫、疾病……除卻這些眾所周知的威脅,駕駛也是一大挑戰:迷失方向、翻車被困、遭遇圍困、誤入雷區……任期中,幾乎每個人都經歷或者聽同事說起過類似的遭遇。危險還不限于此,現任海軍發言人梁陽在擔任聯合國利比里亞特派團核查辦公室副處長期間,曾遭到武裝派別的攔截。“在用語上要特別謹慎,一個單詞用不對都可能冒犯到對方”,回憶當時交涉的場景,梁陽如是說。
烈火煉真金,危難見擔當。面對隨時可能襲來的危險,中國軍事觀察員們用無懼無畏的現實表現、雷厲風行的過硬作風,展現了中國軍人的責任擔當,贏得了各方的尊重。
“置身戰火之中,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使命’兩字的分量。”這是曾赴科特迪瓦任軍事觀察員的徐曉剛的感受。在科特迪瓦派別武裝對峙期間,他冒著被流彈和石塊襲擊的危險,堅持每天跟蹤局勢發展,及時向上級匯報情況。一次,聯合國駐科特迪瓦行動團參謀長乘坐的直升機在亞穆蘇克羅上空巡邏時,被地面火力擊中機體,被擊中的部位距油箱僅2厘米。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國家的觀察員拒絕繼續執行空中巡邏和偵察任務,但徐曉剛毫不猶豫,拿起鋼盔、防彈衣和照相機就登上了直升機。
2013年12月30日,剛果(金)首都金沙薩發生安全部隊與不明武裝分子之間的較大規模交火事件,電視臺、機場等都被武裝分子占領。第二天一早,在聯合國剛果(金)穩定特派團運管中心工作的中國軍事觀察員趙和偉,就冒著危險來到特派團總部,繼續堅持工作,不遠處,交火的聲音清晰可聞。結束任務回國時,趙和偉收到了特派團總司令、運管中心主任以及我駐剛果(金)使館武官處簽發的3份褒獎信。
槍彈無情,有戰火,就難免會有犧牲。2006年黎以沖突中,中國軍事觀察員杜照宇在位于黎巴嫩南部的希亞姆哨所執行任務時,遭以色列空襲,不幸以身殉職,將自己的名字鐫刻在了維護世界和平事業的歷史豐碑上。2015年1月,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在希亞姆哨所附近,為杜照宇等4名犧牲的軍事觀察員修起了一座紀念碑。當時同在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執行任務的愛爾蘭籍軍事觀察員古柯蘭,將4人的姓名刻在自己隨身佩戴的銀鐲上,以此懷念自己的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