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聽家長說:“我家的孩子一天一個海參!”還有的孩子,只要一發燒就給打吊瓶,曾見過一個才剛出生25天的新生兒因一點咳嗽就已打了20天抗生素!作為一名醫生,同時也是一名父親,我想告訴大家一些育兒保健體會,希望對家長們有所幫助。
醫生爸爸的體會就是,粗放式喂養更好。樓下一個小孩看起來一歲多,可實際上快3歲了,家長說,孩子不愛吃飯,每次都要喂倆小時。
如果你想吃一樣東西,慢慢去吃,慢慢去品,就會很香。而如果此時有三個人輪著向你嘴里塞,你就吃不出香來了。
孩子也是這樣。這一口都還沒咽下去,下一口又塞上了。這樣孩子能覺得很香嗎?吸收能好嗎?吸收不好,下一頓還想吃嗎?長久下去,他就慢慢沒有食欲了。
我有個建議提醒家長,就是給孩子喂飯時,一定不能喂到孩子嘴里邊,尤其不要塞進去。喂的時候,一定要停到離孩子嘴十厘米的距離。
無論多大的孩子,不論他坐著還是站著,只要他想吃時,十厘米距離,一探身子,就能夠著。而且,這十厘米的距離,當孩子看到,反應過來,這中間有零點幾秒時間,這時候他的唾液腺,胃液及一些消化酶,都會瞬間分泌出來,孩子嚼起來也香,消化得也好,吸收得也好。
醫生爸爸的第二個體會就是不要給孩子穿得太多。現在的孩子,條件都很好,幾乎不會缺衣少穿,但是有的孩子更多的感冒,不是凍出來的,是熱出來的。家長給孩子穿的太多,孩子出了汗,再不當地減衣,就易受涼。
給孩子穿衣服,怎么才合適呢?我有個建議,有個詞叫“伸手知冷暖”,就是把手伸到孩子的脖子下邊,摸一摸后背上會不會有汗,是涼還是溫?如果伸手進去溫乎乎的沒有汗,這就是最合適的。一旦汗多,抓緊時間給他減少衣服。一般體質的孩子,應該比父母穿得略少一點,晚上睡覺蓋得略薄一點,因為孩子是純陽之體,氣血很旺盛。
醫生爸爸的第三個體會就是孩子不要太講衛生。有一個洗手液廣告:孩子在外邊踢足球,手上身上臟乎乎的全是細菌,老師和家長都說這些細菌很有害,然后經過洗手液清洗后,細菌沒了,這就成了所謂的“健康”。
實際上,每個人的腸道當中有很多細菌,而細菌和病毒這些微生物,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更多的是有益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細菌和病毒,在身體特定情況下才會成為致病因素。
適當接觸所謂的有害因素,其實更有益于孩子自身免疫力的產生。比如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種痘。為什么要強制性種痘(注射疫苗)呢?因為疫苗就是一種經過滅活處理的致病物質,但它經過處理后會刺激人體產生足夠的抵抗力。
醫生爸爸的第四個體會就是少給孩子貼負面標簽,比如說,有的孩子不喜歡吃肉,吃蔬菜,或吃水果。其實,可能他只是最近胃口不好,如果你早早地給他貼上這樣的標簽:我那孩子不吃肉。對孩子來說,這就是一種心理暗示,漸漸地,孩子就真的不喜歡吃肉了。
經常有很多家長總是不自覺就把標簽貼到孩子身上:我那孩子特愛感冒,我那孩子怎么就又流鼻涕,怎么就發燒了。從心身醫學來講,這種暗示也會起到一定的“致病”作用,“我怎么還不感冒呀?感冒了就能得到更多關心!”
第五個體會就是,盡可能少用藥,減少藥物對孩子的損害。曾經問一個班的孩子,有沒有沒掛過鹽水的?30多個小朋友,只有1個小朋友說他沒打過。而我在另外一個場合,和兩個50多歲的朋友聊天,他們這兩個人說一輩子也沒打過吊瓶。
其實很多時候,像孩子的感冒,一般就是一個5到7天的過程,多喝點熱水,捂一捂,發發汗就好了。即使發燒,稍微用點退燒藥,然后做些推拿就可治愈。
隨便親孩子、給寶寶喂飯用嘴試溫度、怕受風一直捂著孩子……這些習以為常的做法,可能危害寶寶健康!最常見嬰幼兒護理誤區,新手爸媽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