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中的設計》
設計是從生活中發現新問題的行為。
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
每個人的日常工作大抵如此。正是在對這些細節的處理中,我們慢慢積累一些經驗,提高自己的感受能力,最終達到了一個更好的境界。
在全球化的市場里,商品競爭力的核心在于對消費欲望的把握能力和體現水平。
與自然的相處方式其實就是“等待”。等待著,等待著,不知不覺間,我們就感受到了自然的豐饒。
田島先生想盡量減少人工的事物,營造出一個讓時間在自然的韻律中慢慢流逝的場所。他不是施加人工的力量,而是等待自然的給予。人們長期以來對“度假勝地”所抱有的概念,也許會因為這個森林空間出現而被靜靜地摧毀。
以前經常聽到“振興村莊”這樣的說法,但那些“被振興”起來的村莊下場都不怎么令人樂觀。這些村莊不是“被振興”一下就可以發展起來的。村莊的魅力完全在于對自然景觀的呈現。與其費力地去改變它,倒不如用心面對蘊涵在其中的寂靜與成熟,等這些力量自然長成,也不用“對外宣傳”,只要將其放在森林的深處,或默默放置在那里就好。好的事物是一定會被發現的。
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設計師要時刻保持對社會的敏感度。順應時代的變化,對設計領域重新配置,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這本書去年看了部分,今年又重看了一遍,雖然是專業設計師寫的關于設計的書,但內容通俗易懂,更多是理念上的表述,很少提及技術。這本身也是原研哉撰寫這本書的主要意圖吧,讓所有人看的懂的關于設計的書。
這本書與其說是設計中的設計,不如說是原研哉的設計理念闡述,他的風格極簡,設計回歸問題本身,注重自然等。這幾年越來越風行的極簡風,大概也是由這一批設計師慢慢帶起來的吧。
在我看來,設計本質是一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行為,這點與原研哉的想法一致,他在書中說:“設計是從生活中發現新問題的行為”,“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面對現在很多人鼓吹設計高于產品的行為,我其實很困惑,或許當產品本身毫無競爭力的時候,商家只能在設計上作文章吧,當然,設計對于產品十分重要,但不應該大于產品,它是錦上添花的東西,而不應該覆蓋產品本身。
設計隨著經濟的發展,從簡單走向復雜,又從復雜走向了簡單,像一個個體的發展,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兜兜轉轉一圈,重新回到真正重要的地方。
原研哉在書中例舉的一個溫泉酒店的例子很有代表性,酒店老板想在酒店里盡量減少人工的事物,營造出一個讓時間在自然的韻律中慢慢流逝的場所。他不是純粹依靠人工的力量,而是等待自然的給予。這點非常高級,也很打動人,在現代化商業社會里,一切人工力量都非常容易擁有和復制,效率決定了商業利潤和市場,但人工力量只能呈現皮毛,并沒有真正的競爭力,當所有的商業行為都非常高效時,真正核心的競爭力就在于時間在自然的韻律中慢慢流逝造就的這種無法模仿的獨一無二性。
意識到人工力量的雷同和薄弱后,現在市場開始流行復古,做舊等風潮了,但那也不過是借用人工的力量制造一些看似有時間感的事物,并不是真正用時間等來的。似乎現在設計從抹殺時間感開始,發展到現在,又要重新找回時間感了。
限量版并不是高大上,真正高大上的東西無量,它靜靜躺在那些流逝的時間,獨一無二,寂靜簡樸,潤物無聲。